A-A+

对《我和我的阎肃爸爸》的反感

2025-02-14 学习 评论 阅读

阎肃,是新中国著名的剧作家、词作家。阎肃老师于六十年代因创作歌剧《江姐》出名的时候,我则刚刚出生。对于阎肃老师的了解,始于前些年中央电视台的《文化视点》栏目。当时因为他对流行文化低级庸俗倾向的批判,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近日在新浪读书网,看到其子阎宇以笔名“雨哥”出的书作《我和我的阎肃爸爸》。

如同大多数此类著述一样,本书思想观点庸俗,叙述文字平庸;唯一的卖点,无非是作者那著名的爸爸。庸俗也罢,平庸也罢,本来不值得关注与评论;问题,出在“爸爸”的著名上。书中描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这也是此类图书最有价值的部分;问题,也就出在这种描述的倾向性上。其中有两处特别引起我注意。

第一处,关于“江姐”。下面引用一段原文:

爸爸后来说过,最后的“五洲”他本来是改为九州的,他觉得江姐那时候还是放眼国内更准确些,而“五洲”则是“文革”时的感觉,即所谓“胸怀世界”。谁知演员在台上一唱,还是“五洲”,大概是唱习惯了。而且这个唱段已成为音乐会上的独唱曲目,名字就叫《五洲人民齐欢笑》,又到处传唱,各地发表,约定俗成了,想改都改不了了,爸爸也就随它了。

我不是党员。我不知道阎肃父子是不是党员?但是江姐毫无疑问是党员----共产党员。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一名当之无愧的共产党干部,江姐当然坚信:“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而阎肃老师至少是知道这句话的。在他参加创作的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就有这句话显眼的写在黑板上。我不明白的是,在人民群众都能够普遍接受的情况下,作家自己何以非要“压缩”革命烈士的思想境界?

如果说这样的思想境界,只有“文革”时的共产党员才有;那么我相信,只有“文革”时的共产党才是真共产党。

第二处,关于毛主席。

本书之中描写,毛主席于1964年10月13日观看了歌剧《江姐》的演出,这是毛主席唯一一次看歌剧。毛主席看得很认真投入,随剧情喜怒哀乐。看完之后,毛主席对于“江姐”的牺牲耿耿于怀。毛主席对阎肃说:“江姐那么好的人,死了多可惜啊?应该把她救出来啊。把沈养斋也要抓住,不要让他跑了嘛”。(现实中的沈养斋----沈醉,其实是抓住了的)书中说,这使阎肃产生了困惑。而我则马上对他的“困惑”产生了困惑----他有什么可困惑的呢?

看了接下来的叙述,我就不困惑了----在给武汉的贫下中农演出时,贫下中农说:“江姐那么好个人,为什么不把她救出来呢?解放军不是已经入川了吗?”紧接着,叙述到七十年代末,终于排出了一版江姐获救的《江姐》。华蓥山游击队的老战士看了后,激动的对阎肃说:“我们当年没有做到的事情,你们在舞台上帮我们做到了。非常感谢你们!”阎肃更“困惑”了,因为现实中,小说《红岩》中的江姐都牺牲了。

阅读了整个叙述,我想没有人会困惑。我完全可以想象,一些人对此窃窃的讪笑。这些年来,我已经习惯于这些人对于“毛主席”、“贫下中农”、“老战士”的讪笑。本书对这一段的说法是“含蓄”的。在其它有关该剧的回忆文章中,则有直白的描写。下面一段文字来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6/19/content_8397352_1.htm

毛主席观看《江姐》时非常入戏,全神贯注。江青不时地在他耳边说些什么,毛主席无动于衷,看到警察局长和蒋对章那场戏高兴得开怀大笑,看到江姐被捕牺牲时,又非常动情地说:“江姐那么好的一个同志,为什么让她死了呢?实际上是我们胜利了嘛!”演出结束后,他在接见演职人员时说:“你们的歌剧打响了,可以走遍全国嘛。”他同时也指出:歌剧结尾的时候,解放大军开始入川了,所以,是不是不要让江姐就义。主席的浪漫主义情怀让他觉得美好的事物不应该被毁灭。但是,要改的话,可能全剧结束时,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就会有所欠缺。剧组左右为难,因国务活动未能观看首演的刘少奇后来看了演出,大家征求他对结尾处理的意见,他沉吟着说了一句话:“革命悲剧,壮丽感人。”歌剧的结尾也就未做改动。

很多人大概都不知道,毛主席青年时代曾经对于西方伦理学、美学、文学艺术史有相当广泛的学习研究,极其深刻的独到见解。这正是当年这方面无可争议的权威----杨昌济教授,开始赏识毛主席的原因。而我相信,有很多人,包括本文作者,是站在刘少奇这个水平上看待整件事的。我很为刘少奇先生遗憾,遗憾他沉吟出这“八字真言”;因为,刘少奇先生是一位“有身份”、有“修养”的人。这样的人,不应该妄言“悲剧”、正剧;同时,也不应该随便用这种句式表达。这种句式,连毛主席也不轻用;用则如“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般考究。当然,我们普通人是可以随便用的;比如,“随地吐痰,罚款五元”。事实就是这样,越是一知半解者,就越能装蒜。对于这类小丑,还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说得最形象:“斥鼹每闻欺大鸟,昆鸡常笑老鹰非”。

我个人认为,歌剧《江姐》的“牺牲版”是相当完美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个“救出版”的《江姐》就不能取得同样高,甚至更高的艺术成就。一个浅显的逻辑是:《红岩》中的江姐,已经不等同于现实中的江姐;《江姐》中的江姐,也当然不等同于《红岩》中的江姐。一个就近的例子是:另一部很不错的歌剧《洪湖赤卫队》中韩英的原型,贺英就是原本牺牲了的;而《洪》剧的“救出”,丝毫没有影响它的艺术品位。

关键不在于《江姐》改不改,毛主席也不是真的要改戏;否则,就凭刘少奇还挡不住另一部优秀(非常可能相当相当的优秀)作品的诞生。关键在于,每个人阅读历史,总会读出一些“画外音”。我所读出来的是:毛主席和贫下中农、老战士的心永远是相通的,而有一些人,与他们却总是“隔着”的。尽管这些人往往很会“作秀”,比如和掏粪工人握手。

毛主席、贫下中农、老战士,对于江姐的牺牲是一种锥心刺骨的痛。对此我能深深地理解,因为我也是这样的痛着。就像歌里唱的:“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

平心而论,《我和我的阎肃爸爸》不算是坏书。阎肃老师的作品,我更是非常喜欢。可能是我一看见毛主席、毛泽东的内容就敏感吧?尤其在这九月九日。就用这篇有点望风捕影嫌疑的文字,略表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深深地崇敬之情。

伟大领袖毛主席永垂不朽!

革命烈士江姐永垂不朽!

刚刚倒下的战士魏巍永垂不朽!

所有已故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标签:毛主席   歌剧   困惑   爸爸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