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臭利益驱使下的“阴谋”
铜臭利益驱使下的“阴谋”
李想
飘着新书墨香的李德林先生所著纪实体小说《阴谋》(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近日刚摆上书店热销,它是著者继《德隆内幕》之后的又一本长篇力作,讲述一个小作坊从被人们包装上市到土崩瓦解的全过程,其中描绘出的官员腐败、业绩造假、庄家操纵股价、老鼠仓、洗钱、性圈套等一个个“阴谋”的故事,无不令人触目惊心,瞠目结舌!它真实地再现了中国股市台前幕后的贪官与“高人”、庄家与老鼠仓是如何博弈的一段真实的历史,可谓殷鉴不远,耐人深思。
笔者以为,以一个濒临破产的小酒厂先是包装成省、市、县的“样板企业”进而成了上市公司——岛泉酒业(后假重组为“湖岛投资”)的全过程为主线,生动地向读者揭示出在铜臭的驱使下利益既得者的贪婪、虚伪与无耻,是《阴谋》这部小说写得最为真实也最为成功之处。当年的中国股市一如而今,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将无数的投资者包括投机者都吸了进来。然而,究竟有几个人清楚在一家家包装上市的公司那超强利益磁场的幕后所演绎的阴谋与丑恶呢?作者以其尖锐的洞察力向我们揭开了黑幕的一角:一个小酒作坊是如何成为湖岛县“经济样板”的呢?原来,最早还是缘起于女县长宋如月(后升迁为滨海市副市长)的策划,先是她三上北方大学请“北国股改名师”杜子明下海来当董事长,再挪用社保资金、政府提留款及学校筹建资金一千五百万成立了长清实业公司。宋如月通过“走账”方式,岛泉酒业正式成立。杜子明坐上岛泉酒业董事长宝座时心也发慌,毕竟挪用的社保资金是百姓的养命钱,况且区区一千五百万就包装出的岛泉酒业怎么上市?杜子明找到京安证券牛人许木,许木三天之内即把京城大款王刚带上湖岛。市长刘芳、县长宋如月和杜子明还导演了一出王刚下榻宾馆当夜被公安捉奸在床的桃色事件,通过性丑闻把这位身家上亿的主儿留在湖岛。
在暴利面前,小说人物的行为都为肮脏而狭隘的灵魂所左右。无疑,“北国股改名师”杜子明是贯穿小说始末的主角,且先后出场的“成功人士”悉数皆是与他互为利用的的学生或学生介绍来的“能人”。他骨子里虽无诚信文化,却深知所谓“投资心理学”。 他也知资本赌博利益联盟的脆弱性,如当初管金生联合辽国发做空3·27国债,关键时刻辽国发背信弃义反手作多,站到中经开一方。在利益面前,辽国发将道义换作倒戈筹码。在他看来,这是投资要权衡的利益筹码,即所谓“商业的权利投机眼光”,因为生意场上没有道义。宋如月的聘请,被那双黑框近视眼镜后的教授视作了可以借助的国企平台和机遇,实现变国企为自己公司的MBO梦想。实则,杜子明也是人们政绩棋盘上的一粒棋子,一个为岛泉酒业引资的打工仔。虽说“接盘人”王刚留下了,但王刚投下的四千万半年就亏掉三千万,再投“五千万”就意味着他要倾家荡产。当初王刚来湖岛投资是听信许木说的“岛泉酒业”能快速上市,但跟证监会的人混得很熟的许木未必会出面包装一个小作坊。怎样才能使这个毫无业绩的“样板企业”虚造出业绩来呢?
有什么样的制度缺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高人”和玩法。杜子明叫王刚去请退隐江湖的海南证券界包装高手“独臂人”金融博士陈诚。相传,当年这个独臂怪才生造的南海药业公司上市是投行界的一个化石级的经典,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为了中国的明星“牛股“。于是,王刚三顾茅庐般的三下海南,从陈诚处取得了如何包装垃圾公司的“真经”: 建立几个空壳“哥们公司”,把卖不出去的“岛泉酒”卖给哥们公司来回循环操作,岛泉酒业的规模和业绩不就虚造出来了?主要细节是:经销商将成品酒转手出售给岛泉酒业的供应商,供应商再将成品酒以原材料的名义拉回岛泉酒业,而后又卖给经销商。这样往返循环,岛泉酒业的实际投入和产出不变,虚构的产业链就打造成了,规模和业绩也就造出来了。陈诚出招儿:必须有铁杆的经销商与供应商配合。“岛泉酒业先通过别的公司,将一点五亿元的资金分别打到至少三个经销商账户上,经销商再以货款的名义打到公司,公司通过购买原材料的名义,将现金打到原材料供应商的账上,供应商通过走账,将经销商手中的成品接过,供应商再将成品以原材料名义销售给岛泉酒业。”按照陈诚的点拨,一个严重亏损的小酒厂一年就能运作成报表上亿元的大型股份制企业。再通过拆借资金调动两亿现金,加速在关联公司之间倒手就可以使岛泉酒业一年的“销售额”达到四亿元,当然公司的税费、工商年检报表也要随之同比例放大。只要你能控制住经销商与供应商的差价,“利润”就能进行内部调节并体现在账面上。只要岛泉酒业上市有了资金,日后就可以还掉拆借的资金。神话就是这样创造的。
为使岛泉酒业尽快包装上市圈来大笔资金,小说中对地方政府官员、奸商与对手之间为夺取“上市公司名额” 而展开的明争暗斗的描写,也耐人寻味。在官员和奸商的觥筹交错中,他们一边“包装”,一边加快上市的步伐。岛泉酒业这样的公司成立不到三年,按规定不能报“上市预选材料”,但有了各级官员的通力配合,又一一走通工商、税务、环保、质检等部门的关系,所有媒体也是可以用“红包”方式搞掂的,一切不在话下。主管上市指标的肖副省长与参与角逐的港口贸易关系特殊,原来港口贸易实际控制人就是肖副省长的女儿。人们暗中推出一篇题为《上市指标再现阴谋巨额利润暗送官员亲属》,披露一名省级高官的女儿幕后承揽申请上市公司的业务,从中牟利,并引用评论人士之语说,这是一种变相的行贿受贿。这一招促使了肖副省长不得不在岛泉酒业上市预选材料上签字。准上市公司派专人赴京打点证监会的人,似乎是必须要过的坎儿,小说中写到王刚贿赂证监会的“刘权”,向刘指定的账户打进了四百万的现金。经刘权指点迷津,王刚明白了“还有发审委的同样需要打点”。后来,公司想“增发”套钱,就派出证监会发行监管处副处长王大石的相好赵莹赴京“公关”。王大石私下提供发审会委员名单和家庭地址给赵莹,而赵莹给杜子明开出的一张行贿清单为:王大石二十万、注册会计师泰斗曾国明十万元、购买北京一名牌大学的教授肖骥的书十万元、处长夫人十一万元。结果可知:增发方案全票通过。赵莹向公司报喜说“发审委审核表决只用了十五分钟,我们是过会时间最短的企业。”就这样,岛泉酒业用五十一万贿款便从股民那里换来四亿六千万的增发资金。
小说《阴谋》中,对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勾结庄家操纵股价及利用控股的证券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和放大国债回购业务等罪恶行径,都有不少精彩的描述和勾勒。小说借“北国股改名师”杜子明之口说道:“资本始终是逐利的,尤其是中国,你看那些庄家,明明知道财富要被无情地蒸发,可是券商、信托、银行,他们就是要给庄家融资,还包括大量的个人,银行的上万亿的不良贷款是怎么形成的?银行的那一帮人,姿态做完后,为了业绩,他们肯定要放贷的,到时候能不能收回来,那是下任的事情。”从王刚开始便把公司有意做成历史遗留问题上市公司,大批原始股流入庄家和官员的腰包。他与高温联手操纵岛泉酒业的股价,并坐享“老鼠仓”吸血的乐趣。高温还瞄上地方政府搂钱的小金库南方信托,并痴信赚钱的买卖都是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红线的边缘,不冒险就没有超额利润这个死理。另一个人物郑东也认为,市场大鳄德隆他们不都是通过国债回购进行融资吗?只要京美证券的业务不断,国债的回购融资就不会出现资金链断裂。岛泉酒业与京美证券签订了一份秘密协议:京美证券向岛泉酒业提供两亿元资金,配合岛泉酒业上市,岛泉酒业按照同期市场融资成本向京美证券支付百分之十的利息。岛泉酒业上市后,京美证券重仓岛泉酒业的股票,岛泉酒业配合京美证券炒作释放“利好消息”。京美证券在岛泉酒业股票盈利的百分之三十分给岛泉酒业,岛泉酒业直接通过利息与融资本金进行代扣京美证券坐庄岛泉酒业的分红。自然,改变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高溢价资产收购、反复银行担保、虚开承兑汇票、短期高息资金拆借等,也是书中的庄家和上市公司控制人爱玩的资本游戏。
正应验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古谚,为把岛泉酒业一步步地变成自己的囊中之物,杜子明巧施“拆借”等计谋挤走了原董事长王刚,换来自己的学生刘冰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刘冰在深圳以卑劣手段让老板进了班房,他却拿到了大片的土地,与鹏程信托搞起了信托房产的计划,后来鹏城信托的董事长因挪用五亿元国债资金而锒铛入狱。刘冰入主岛泉酒业自是当地重磅新闻报料,重组概念加上房地产概念、医药微生物高科技概念,都配合着自己的老鼠仓和庄家大炒一把。自己的学生入主,并未让杜子明如愿以偿,刘冰将房地产卖给岛泉酒业,不但没有投资酒业,反而将投资酒业的募集资金用房子套走。借整顿鹏城证券之机,刘冰将自己的弟弟刘洋安排到鹏城证券担任董事长,并在杭州、宁波、苏州三地收购三家营业部。那位“独臂人”做了最坏的预测,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都是搂钱的耙子,融资为制度之本,包装为登场之桥,公关为制胜之道,一辈子研究股市,研究的结果就是钻法律空子。除非发牌人能配合,否则出老千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中科创业的庄家吕梁K先生编织了一张庞大的资金网络,最后却亡命天涯;德隆做长庄和玩金融而必将毁于做庄及玩金融;由岛泉酒业重组更名的湖岛投资也走上吕梁、德隆资金链彻底断裂的不归之路。
其它与小说主线紧密契合的故事情节,如杜子明自导自演偷税漏税举报案、杜子明与王明的恩怨、王明为五百万刘冰翻脸、刘冰通过鹏城证券洗钱、西湖集团两亿元违规国债回购事件败露、操盘手欧阳雪楚与券商董倩的移仓交易、王明私卖湖岛投资股权、财经大学教授苏维六百字的内参事件、竹夫人把刘冰告上法庭、刘洋枪杀王明、证管办派人进驻鹏城证券查账、跳海殉情的冷霜月死而复活后的神秘复仇等,环环相扣地翻开了一张张资金搬运游戏的底牌,与鹏城证券和上市公司湖岛投资成了刘冰的提款机,同时也加速了他的鹏潮集团走向土崩瓦解的情节,形成一台完整的荒诞剧,幕后人与台前人、庄家与融资方、老师与学生、贪官与奸商、情人与妓女等登台亮相。在金钱的诱惑下,他们尔虞我诈,见利忘义,出卖灵魂,自取毁灭!
当股海落潮时,我们方才看清楚了那一个个没穿裤衩的游戏玩家。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