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理念、民生”两词——意识形态的威力比美国军事力量的作用大
慎用“理念、民生”两词
——意识形态的威力比美国军事力量的作用大
高吉昌
2011年3月11日
一定的语言是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氛围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并不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和反映。从五••四运动以来,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文件、讲话、法令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截然不同。
在许多反映解放战争的题材中,延安的广播和南京的显然不一样。一个是生气勃勃的新型语言。如打了胜仗,表达的语言方式是“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英勇杀敌”,“再传捷报”等。国民党是另外的,如“国军官兵”,“固若金汤”是常用词。语言、语调、风格区别明显。毛主席时代无论到什么地方,称呼同志天经地义,现在需要有多大的勇气,不论到任何场合、地方才能说出“同志”二字。“同志”被“先生、老板”所替代。文革前日本留苏学生新谷明生等合著《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吗?》一书,从意识形态变化的角度分析“同志”称呼消失的后果,真是“一叶知秋”。
“理念”是1997年香港回归时,董建华在致辞中用了这个词语,也可能是崇拜港澳台吧!此后,“理念”出现在各个场合,到处引用,表现了思想文化水平的贫乏。这是个没有准确含义的词汇,中国懂语言文字的人很多,大小学校里语文是一门主要课程。分析分析,看看此词的思想、语言的先进性在哪里?
本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执掌主要大权开始,“民生”两字铺天盖地,张口闭口不厌其烦的使用。“民生”是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为主要点的“三民主义”的内容之一。以后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孙中山先生在1921年前后将旧三民主义改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民生”一词逐渐淡化。
蒋介石在4.12反共之后一直到死,都是用三民主义对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有人讲过去到福建沿海,还能用望远镜看到“用三民主义光复大陆”的大幅标语。因而“民生”等说法在新中国的公文和语言环境中是一个不再使用的贬义词。
“改开搞”几十年,中国经历了“30年河东,30年河西”的渐进性变化过程,政治、经济、思想同民国时期的同一性比例越来越多。在语言表达中反复讲“民生”也不是奇怪事,类似的很多,是思想水平退步的表现。真正的社会主义,有很丰富新颖的语言表达推进人民生活水平问题的提高。频繁的使用“民生”一词,似同“包产到户”从一个被唾弃、批判的词句,变成有进步意义的赞扬性的革新意境。
两种政治思想两种语言。现在,“解放军指战员”变成“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变成“警察”,法检人员叫“法官、检察官”。许多各级机关的名称刻意取掉“人民”二字,那样干不是闹着玩的吧?
这不是吹毛求疵。意识形态对全社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是十分巨大的。在日积月累中的渐进性变化中会形成惊人的后果。谁也没有发过文件禁止,几十年过来,再高唱“社会主义好”,“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藤越壮、瓜越甜”,就显得和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的思想舆论氛围很不“合拍”,还使相当多的人十分惊诧。相反的另外“气息”的歌曲,则认为“合理正常”。
旧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腐蚀、影响、熏染,在瓦解社会主义的威力,比美国、北约军事武力合在一起的作用大。苏东“共社”是自行以“和平演变”的方式灭亡的。希特勒那么猖狂,进攻到莫斯科附近,最终失败,也没有摧毁苏共、苏联和社会主义。西方一切帝国主义把“毛共社”攻击了几十年,难以得逞。怎么走到这一步?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几十年来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文件、会议、报告、影视、广播、论坛、教课书等,全方位的进行思想舆论引导、宣传,走资派们一步一步的,一点一滴的,终于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赶到不起眼的角落里,被“束之高阁”。谁再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鄙夷的不是少数。一时无法改变许多人对真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的陌生、冷漠讽诽。
表现意识形态的语言、词汇有多大的作用?列宁、毛主席向来极其重视,鲁迅认为列宁的认识非常深刻准确。民运的代表人物刘晓波则认为在文革中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批判旧思想文化,不演旧戏,把许多带有旧时代色彩的城市、街道名称改为反帝路、红旗街、前进巷、东方红大道是正确的,符合毛主席巩固社会主义主张的内在要求。讲这些的起因是有人问刘在“8964”的情况时说了“动乱”两字,刘变脸讲:“不能说‘动乱’,要说‘民运’,虽是无意的,那样讲,会在不知不觉中给人灌输了‘民运’是动乱的意识,于‘民远’不利”。你看他多精明!这可能是取得博士学位的智力基础吧!
今天改一点,明天变一点,毛泽东思想、真正共产党的一套政策和主张,社会主义到现在还剩下了什么?现在的党章和宪法,还能找出多少和“十大党章”、(四届人大通过)“1975宪法”的相同点。美国几百年宪法不变,一再要同其“接轨”。尽管还有共产党、社会主义的名义,为何非要“脱轨”,说明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自行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一条街道,你扔一点,他丢一片,终于变得肮脏不堪。千百万人的点滴行为是可怕的。小车可以推出战争的胜利,慢慢的“修正”也可以葬送革命。因此,左翼不宜用“理念”、“民生”一类带有旧社会印痕的词语。“旧世界的根基是深厚的,新运动非有更大的力不能动摇它什么,”鲁迅说。“不要以为有了一二次、三四次文化大革命就太平无事了”,领袖40多年前特意强调,意义不可谓不深远!
中国历来复古倒退的气氛浓、势力重。鲁迅先生曾批评“不要把过去的粗碗拿出来”赶时髦,表示与众不同。从历史角度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是最先进的最时髦的,历史上什么时候有过此类学说。现在到处纪念无进步主义的历史人物,烧香拜佛进教堂成为普遍现象,毛泽东思想被尘封冷落。
天安门立孔子像,到处办孔子学院,再继续赋于孔学以近乎国教的地位,使其意识形态化,把往昔学说捧至国家思想基础的地位,都是为取代、抵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和作用,是思想观念上的落后与倒退。在这种社会环境中,讲些有明显带有旧社会烙印的词语,也是不正常的正常事情。
社会发展到今天,企图维护西周奴隶制,落后于封建社会,现今到处张扬,可见复辟倒退的势力是多么的强劲。所谓的多元化并存社会,实质上是一元化,难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公有制社会主义不算一元,为什么千方百计的“告别”、打压、贬低、减弱?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一败涂地,就必然需要继续革命。坚持进步,反对落后;坚持革命,反对复旧;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防微杜渐开始。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