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盗用中国人的名义--评《奥巴马让中国人很失望》
请不要盗用中国人的名义
——评《奥巴马让中国人很失望》一文
《环球时报》2010年1月27日发表社评,题目为《奥巴马让中国人很失望》。文章列举了近来美国总统对中国的一系列所作所为,然后就地以中国人的名义开始说三道四。
第一,该社评声称,“百年来,美国是中国人给予理想主义情结最多的西方国家,即便是在帝国主义时代,美国还是被认为是‘美丽的帝国主义’和‘有点良心的强盗’。”
这里首先说的是“百年来”中国人的理想主义情结。从现今上溯一百年,就是1910年。那么,从1910年开始到现在,中国人的理想主义情结是什么呢?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从辛亥革命开始至今,中国人的理想情结,概括地说,就是要实现民族的自立和自强。为达到这个目的,中国人民先后进行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前赴后继,奋斗牺牲,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人民的自立。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实现国家和民族自强的艰苦斗争。在这一个世纪的漫漫征程中,中国人的这个情结“给予”那个西方国家更多些呢?
所谓“情结”,大概是一种认知和感受,因人而异。当革命者说“以俄为师”的时候,一些人以为应该“以美为师”;当革命者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时候,一些人大概以为“还是美国的实用主义好”;当新中国成立,建设者宣称“一边倒”,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有些人可能大不以为然,以为还是“美国的自由主义好”。所以,说中国人对西方国家各有不同的情结,这是客观事实,但是,有何理由就说其中给予美国的是最多的呢?即或如该社评所言,近年来在《环球时报》“中国人最喜欢的国家”调查中美国名列前茅,但与上个世界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二十年间中国人对美国的厌恶相比较,哪个部分在百年情结中的比重更多些呢?你《环球时报》调查了几年?调查了多少中国人?又代表了多少中国人呢?难道就可以拿你家的这点调查来代表中国人的情结、甚至还是百年以来中国人的情结吗?这真是信口开河,不知天高地厚了。
其次,更加不知天高地厚的是,这篇社评用了“即便是在帝国主义时代”的语句。也就是说,过去是帝国主义时代,那个时候美国是帝国主义,但却是好一些的帝国主义,因为社评说美国是“美丽的帝国主义”,是“有点良心的强盗”。且不说强盗有良心还是不是强盗,帝国主义是不是“美丽”,这些都过去了。问题是,美国现在是什么?按照该社评的意思,美国今天已经不是帝国主义了。如果真是这样认为,我们倒要问问社评的作者,你因何得出的这个结论?如果你认为美国不是帝国主义,那今天的美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大多数中国人一直认为,美国仍然是帝国主义,它的帝国主义的本性非但没有改变,而且还变本加厉,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全球霸权主义。对于这个多数人都认同的结论,社评作者居然轻描淡写地就给以否定了,真是狂妄得可以。
第二,这篇文章为了盗用中国人的名义,不惜偷换概念,制造语义混乱。
不错,当今的中国是有许多人对美国抱有幻想。据说奥巴马有“理想主义”情怀,他的这一上台,给相当一些中国人打足了兴奋剂,他们对奥巴马寄托了无限的遐想与情思。所以当奥巴马毫不客气一记接一记地把耳光煽过来的时候,于是就倍感尴尬、失望,真是不知从何说起,其中一些人最近一段日子连文章都写不出来了。为了掩饰自己思想与情感的破产,他们就开始拿中国人民当挡箭牌了。该社评先说:“奥巴马今年以来的所作所为,很让中国老百姓失望。”这里,引用的是“中国的老百姓”。接着如上一段的引文,用的是“中国人”(标题也是)。我们要问,“老百姓”什么时候对奥巴马寄予希望了?如果没有希望又何来失望?该社评说:“原本以为奥巴马上台后,中美关系能够一改常规,高开高走”,这是谁以为的?是中国的老百姓吗?笔者就是老百姓中的一个,怎么从来就没有这个感觉?个别的中国人有这个幻想,难道就要扯上中国的老百姓?就要用“中国人”的名义吗?更不能不让人指出的是,该社评居然说:“中国人民对政府时而有抱怨和不满”。我们要问,“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是对立的吗?部分地区、部分老百姓在部分问题上与政府有分歧,能上升到“中国人民”的高度吗?“中国人民”是什么概念?放在那一段文字中,是不是说,中国人民尽管与中国政府有分歧,但是不会与美国结盟对付它?这是不是很有些现代春秋笔法的味道呢?
最后,该社评居然还打着“中国人”的旗号向奥巴马提出了要求。
该社评呼吁奥巴马,“如果想要继续搞好中美关系,就必须呵护来之不易的中国人感情”、“美国为中国的合理发展留下必要的空间,从长计议地支持和鼓励中国发展,只会有助于美国的长远利益”。并且还搬出了奥巴马以前说过的话。我们要问,中国政府已经对美国奥巴马政府一系列损害中国人民利益的举动进行了严正的抗议,这难道不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吗?这不是中国人民正义和响亮的声音吗?难道《环球时报》社评认为这个声音不够,还要自己出面表达一下吗?就算是《环球时报》要出面表达,那又是代表谁呢?代表中国人民吗?如果代表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对于损害自己国家利益其中特别是核心利益的行为只能是坚决抗议,只能是针锋相对的斗争。《环球时报》要干什么呢?这篇社评中提出的上述要求,是抗议、斗争还是祈求哀告?以笔者看来,这些要求更像是摇尾乞怜,什么“呵护感情”,“留下空间”,如果美国或者奥巴马没有这个感情,你《环球时报》只是单相思,那该怎么办呀?如果美国就不想放你一马,就不愿给你留下空间,你拿美国的长远利益说事能打动奥巴马呀?如果中国人民都像这样没有骨气,还哪里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
所以,既然《环球时报》的这篇社评的这个态度,最好说明只代表报纸自己,就请不要拿“中国人”说事了,中国人民丢不起这个脸。这样盗用中国人的名义,还什么“情结”、“感情”,真的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腑了。这样的盗用,所得难听一点,实在是有些厚颜无耻的。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