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劳均产粮
说说劳均产粮
铃兰台
包产到户,准确点讲就是小农单干,在中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在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年代,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产粮,即“劳均产粮”,曾经是衡量生产率水平的一个参考指标;今天已是石油农业(现代化农业)的年代了,劳均产粮的意义已然淡去,一些不懂农业的学者偏要抱着这个来说事,是比较搞笑的。今天的条件下,按照农业全要素(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其他非量化因素)分析所提示的结论,粮食增产的途径早就不再依赖于劳动力的投入,因为其贡献已经微乎其微,而是通过其他非劳动力的要素来获得。说白了,比如在发达国家,极高的劳均产粮都不是依靠投入劳动力来获得,而是依靠土地的集约化、耕作的机械化和水利化、以及价格等非劳动力因素来实现的。如果还要把“劳均产粮”当成什么了不得的指标来说事,这是很可笑的,这本身反映了网友[忽悠]等人对于农业生产的无知。
根据综合资料,中国农民的劳均产粮水平,在战国中晚期就已经达到了3318斤,到唐朝更是到达了历史最高水平的 4524斤。唐代以降,劳均产粮不断减少,明代4027斤,清代2262斤,民国时代,最高水平是1936年的1725斤,至于到了新旧交替的1949年,劳均产粮竟减少到了只剩下1150斤,为历史最高水平的1/4,和清代水平的一半!
当我们把唐朝以来的数字串起来看,不难发现我国的劳均产粮就一直是处在了单调下降的行程,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一为清朝,另一为民国,这是两个离新中国最近的年代。
难道说我国的农民种了几千年的田,反倒弄得越来越不会种田了?那些爱拿“劳均产粮”来说事的专家学者们,看到上述这些你们知道或不知道的数字,该作何感想,得出何种结论呢?可见,拿劳均产粮作为衡量粮食生产效率的指标,是毫无意义的,只能得出矛盾的或似是而非的结论。
不言而喻,劳均产粮指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总量。
清朝,劳均产粮的骤减与人口总量的剧增有着密切关联(农业劳动力人口通常正比于总人口)。我们来看清朝的人口:清初仅1亿左右,由于采取了稳定农业的政策,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猛增到4亿,到1900年保持在4.3亿人左右。由于传统农业的边际产出很低,粮食产量在新一轮革命性要素出现之前,是很难有实质性提高的。有清一代,粮食总量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自然劳均产粮这个指标就降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的一半,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民国时代,大体上说1900-1947年间,全国人口从4.3亿上升到了4.61亿,将近半个世纪人口增加了只不过区区的3千万人,而同时劳均产粮却巨落成为清代的一半,这就不是什么人口的问题,而只能说是国家的政治太坏,坏到了极点。人均粮食占有量是正相关于劳均产粮的,而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正相关于人均粮食占有量,因此中国人的生活在整个后清和民国时代都是苦不堪言的。可以想象,没有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劳均产粮在1949年,这个1150斤的水平极有可能就不是小农经济的历史最低点,还将继续下滑下去,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会爆发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还发生了农业集体化这样划时代的制度进步与创新,人民要生存,而小农经济早已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毛泽东时代是一个伟大的转折点,这是一个在人口爆发性增长的同时,仍然能保持粮食从总产量、亩产量到劳均产粮都获得持续增长的年代,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从各方面来讲对农业投入最多的时代,是从传统农业跨越到现代农业的伟大转变的年代。这个转变是在1973年前后开始的,其标志,就是从1955年提出科学种田、促成农业合作化高潮,此后到1978年,在这短短的20余年内我国农业物质生产条件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让数字说话,这即包含了诸如农机总动力、化肥农药、农田用电、高度配套了的水网河渠(与之联系的是旱涝保收的良田面积)等农业生产条件所出现的成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增长变化,以及农业人口人均寿命的大幅提高等。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毛泽东时代实现的。无须讳言,毛泽东时代对于中国的农业,具有转折点和加速器的划时代意义。
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1.132亿吨增加到1978年的3.048亿吨,年均增长率3.47%;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时期,即从合作化高潮的1955年计算到包产到户超过一半农户数量的1983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高达2.69%。这些,都高于1979-2005年的1.71%。
粮食亩产量,这才是真正衡量粮食生产率水平的指标,从1949年每亩137斤增加到1978年每亩548斤,年均增长率4.90%,大大高于1979-2005年的年均0.45%(2005年粮食亩产619斤——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新华社发)。
劳均产粮,从1949年的1150斤增加到1978年的2156斤,年均增长率2.19%,高于1979-2005年的年均1.49%(2005年农业劳动力人口2.9976亿,劳均产粮3216斤)。
人口在1949-1978年间增加了4.2亿,自然年增率为2%;短短30年内增加的人口是此前300年增加人口的总和。欣慰的是,在毛泽东时代,不论粮食总产量还是劳均产粮,年平均增长率都高于了人口的年平均增长,这是人民得以从极度贫苦走向温饱的坚实的物质保证。对于如此划时代的成就,蓄意诋毁和颠倒事实都是不道德的,也是徒劳的。
以上是我国的粮食生产从古到今的一个大概,是非不难判断。我看就这样了,暂写到这。
铃兰台
2008/01/31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