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上山下乡”有关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与“上山下乡”有关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连基] 于 2004-02-07 19:09:07上贴
-----------------------------------------------------------------------
与“上山下乡”有关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当代中国研究》2003年第4期(总第83期)]发表任国庆《 沉痛的“使命”──回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文,文中关于“上山下乡”运动许多说法与实际不符。
文中说“毛泽东发表“12.11指示”时,...当时正是1949年后和平年代里第一个人口增长高峰时出生的青年人大批进入就业期,其人数之大前所未有。恰恰在这一时刻,“文革”使得城市工业的发展基本停顿,社会上自然就不会有新的就业机会。..” “于是,在“接收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名义下,政府通过“上山下乡运动”,把几百万积压了3年的中学毕业生象“清淤”一样地从教育系统中输送到全国农村去,从而得以恢复中小学教育系统中学生的正常入学和毕业,又回避了无法解决的城镇就业安排问题。” “...问题还不止于此,完成了这3届毕业生的“清淤”之后,中小学系统虽然恢复了运转,但经济却毫无起色,城镇里仍然没有多少就业机会,于是大批中学毕业生还是只能“上山下乡”。“上山下乡”就是这样从应急手段变成常规制度的。” “ 但是,始终难以回避的一个事实是,“上山下乡”其实只是缓解了政府所面对的无法安排城市中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而无论对“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来说,还是对接受下乡“知青”的农民来说,这个就业问题根本没有解决,它只是从政府手中转嫁给了农民”
我们看看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
(1)“文革”10年中的大规模城镇知青“上山下乡”共1600多万人[1]。
在同期还有一个数据,城市从农村招收农民进城职工1400万人[1][4]。两数据之差200万人。显然200万人的就业压力并不大。(参见下面 3 的数据)
(2)“文革”中大规模城镇知青“上山下乡”始于1968年12月。
1970年、1971年两年,国家新招收全民所有制职工超过983万人。[2] 根据1965年---1976年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占全体就业人员的比例,1970年,1971年两年招收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应在2、3百万。 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1970年 、1971年两年合计招工大约在1200万左右。
(1977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占69.2%,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占30.8%。1965--1976年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占全体就业人员的比例由23.9--降到20.9%)
而1968、1969、1970、1971年下乡知青共有多少万?显然1968、1969、1970年城市就业压力并不大。
(3)历史上中国城市的新增就业人口与待业率(或失业率)
1949年 中国城市失业工人400万,就业职工800万。
1950年起城市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约80万人口。1958年起城市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约120万,1970年前后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约300万人。
待业率
1952年 377万人--13.2%
1957年 200万人---5.9%
1978年 530万人---5.3%
1980年 542万人---4.9%
1981年 440万人---3.8%
1982年 379万人---3.2%
1983年 271万人---2.3%
1984年 236万人---1.9%
1985年 239万人---1.8%[3]
(4)中国农业、工业劳动者比例变化(不包括第三产业)
1949年全国职工总数800万人。
1952年农业 万--93.3% 工业 1246万--6.7% 轻 874--4.7% 重 372--2.0%
1957年农业 万--93.2% 工业 1401万--6.8% 轻 844--4.1% 重 557--2.7%
1962年农业 万--92.6% 工业 1705万--7.4% 轻 785--3.4% 重 920--4.0%
1965年农业 万--92.8% 工业 1828万--7.2% 轻 866--3.4% 重 962--3.8%
1970年农业 万--90.8% 工业 2809万--9.2% 轻1149--3.8% 重1660--5.4%
1975年农业 万--87.5% 工业 4292万-12.7% 轻1652--4.9% 重2640--7.8%
1978年农业 万--85.5% 工业 5008万-14.5% 轻1825--5.3% 重3183--9.2%
1979年农业 万--84.9% 工业 5340万-15.1% [5]
从1952--1965年工业从业人员由 1246万--到1828万人增加 582万人,平均每年44.8万 从1965--1975年工业从业人员由 1828万--到4292万人增加 2464万人,平均每年 246.4万 从1975--1978年工业从业人员由 4292万--到5008万人增加 746万人,平均每年248.7万 从1978--1979年工业从业人员由 5008万--到5340万人增加 332万人
以上工业劳动者仅指产业工人,不包括党政干部、商业、文化、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
(5)中国城市工业企业职工人数
1957年全国 1022万 城市557.2万
1963年全国 1542万 城市820.8万
1977年全国 4155万 城市2582.7万
1978年全国 4255.4万城市2746.5万
1979年全国 4436.8万城市2944.1万
中国城市工业企业职工人数中,1977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占69.2%,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占30.8%。
(6)中国城市工业企业总产值
1957年全国 704亿 城市 512亿
1963年全国 922亿 城市 744亿
1977年全国 3723亿 城市 2715亿
1978年全国 4231亿 城市 3092亿
1979年全国 4591亿 城市 3404亿
(7)职工调整工资
1971年调资。(1957年以前参加工作的三级工,1960年以前参加工作的二级工,1966年以前参加工作的一级和低于一级的工人,以及相同工作年限的其他工作人员,调高一级。) 1977年8月调资调资面约占职工总数的50%。
(8)1949--196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自然增长2162万。 1949--196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出生数约3000多万。
(9)1949年中国的城市人口5765万,占全国人口的 10.6%。
从1949年到1957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增加到9949万,占全国人口的15.4%。约2300多万农村青年人进入城市,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从1957年到196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增加到万,占全国人口的19.7%。近2800多万农村青年人爆发式的涌入城市,参加工业化的建设。 到1960年底,1949--1960年约5100多万农村青年人进入城市,占城市人口的39%。 如果包括1949--1960年约5100多万来此农村的城市居民在城市婚姻子女则占城市人口的40%以上。 到1960年底,1949--1960年约5100多万来此农村的青年职工占1960年全国职工总数6800多万的75%。 从1961年到1965年中国的城市人口为万,占全国人口的18.0%。其中1961--1963年精简职工,动员2000万城市人口到农村。 从1966年到1976年中国的城市人口为万,占全国人口的17.4%。除了知青上山下乡外,还动员机关干部、医务工、知识分子及其家属下放农村。城市从农村招收农民进城职工1400万人。10年期间城市人口净迁出约500万。
【注释】
[1]中国城市手册 1987 P843
[2]中国城市手册 1987 P859
[3]中国城市手册 1987 P818(中国统计年鉴1986 P136)
[4]中国经济基本资料 1984 P188
[5]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 1981 P104
(数据较多,如有错误,清指出。)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