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大寨精神”与“小岗村精神”

2025-02-26 学习 评论 阅读
  

  “大寨精神”与“小岗村精神”
[ 大于 ] 于2007-09-19 20:31:01 上帖 [ 发短信 ] [ 表状 ]

  

  “大寨精神”与“小岗村精神”

  

  “大寨”与“小岗”,在中国都是家喻户晓的。“大寨”有“大寨精神”,“小岗”也有“小岗村精神”。这两种精神,对中国特别是对中国的农村影响都是很大的。

  

  
“大寨精神”的涵义是很明确的。

  

  1964年12月召开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告》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郑重宣布:“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是一个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自力更生地进行农业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周恩来指出:“这个大队,原来生产条件很差,是一个穷山恶水土地薄、全部耕地散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地方。十几年来,这个大队在党的领导下,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加工改造耕地为中心,结合运用‘八字宪法’,高速度地发展了农业生产。”周恩来进一步强调:“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

  

  “小岗村精神”是什么精神呢?

  

  有人说,“小岗村精神”就是“大包干精神”。“大包干精神”又是什么呢?

  

  官方的说法是: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率先突破的。1978年,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创农业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大包干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起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引发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目标的体制改革和创新。大包干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怕风险、敢闯敢干的精神,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精神。

  

  但是老百姓的说法不相同。老百姓说,“大包干精神”就是“各顾各,没罗嗦”。

  

  不管怎么说,“大寨精神”与“小岗村精神”的差别是很大的,这一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因此网上评价说:小岗村缺的就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精神。所以,既干不好集体的事业,也干不好个体的事儿。

  

  问题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需要的是什么精神?作为搞共产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应该鼓励宣传什么精神?什么样的精神,才能解决现在面临着的具体的“三农”问题?

  

  “大寨”的“大寨精神”与“小岗”的“小岗村精神”都有实践的检验。

  

  大寨的实践是:解放前,大寨全村700多亩土地分为4700多块斜挂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是个“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年年灾情多”的地方。解放后,在党支部领导下,大寨人靠“大寨精神”向穷山恶水宣战,制定出10年造地规划,凭着一双手,两个肩膀,一把镢头,两个箩筐,不分昼夜地苦干,利用河沟造粮田,开垦荒坡造梯田。10年间,改造了大寨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修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稳产海绵田。不仅解决了大寨人的温饱问题,而且每年上交国家20多万斤余粮。1963年,大寨遭受了一场毁灭性的洪涝灾害,山被冲毁,房倒窑塌。面对灭顶之灾,大寨人不要国家慰问的物资,再一次掀起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热潮。村民们日战大寨田,夜战新农村,短短5年后,一个崭新的大寨展现在人们面前:植树造林1000多亩,整修粮田800多亩,修筑盘山公路12华里,建蓄水池6个,修盘山水渠28华里,铺设地下水管道多米,旱地灌溉面积达400亩,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水利化……

  

  解放前,他们与大寨一样穷,解放后,又没有走好集体路。他们以“小岗村精神”突破禁令改变了安徽乃至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但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他们却远远落后于邻近其他地方。

  

  1964年6月在谈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毛主席说:“农业主要靠大寨精神。”我还是相信毛主席说的.

标签:精神   中国   大包干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