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民心不可挡、民意不可违、民情不可没、民生不可黑

2025-02-26 学习 评论 阅读
  

  民心不可挡、民意不可违、民情不可没、民生不可黑

  

  胡锦涛总书记上“强坛”交流说: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2008年6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周永康在全国政法系统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重要讲话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他强调指出:要确保政法队伍永不变质,最根本的是保障人民群众对执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把执法工作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以民主促公正,以公正赢得公信。政法机关一定要最大限度地扩大和落实警务、检务、审务、狱(所)务公开,最大限度地让执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不久前,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又说,能不能推动一个地区科学发展,关键在领导,核心在干部。他认为,全国各省市的老百姓,基本素质大同小异,都差不多,其文明礼貌和文化素质都可以培养提高。而干部处在领导岗位,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地方的发展。所以:“只有不称职的干部,没有不称职的百姓。”(新华网8月4日)

  

  “云南孟连事件”中,云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孟苏铁说的好啊:“立即成立一个由党政领导、会计师、律师、村民代表等共同组成的工作组,好好算一算账,看看怎么样分配才符合大多数群众的长远利益。绝大多数村民满意哪个方案,就考虑哪个方案。”

  

  这些领导(还有汪洋等很多领导)的讲话,才真正能称得上是人民的好干部、好公仆、好领导,让老百姓看到了国家的希望。可是,自从胡锦涛总书记上“强坛”与网民交流后,一些媒体却倒行逆施、变本加厉地封堵打压民意,诋毁民意,妄想扭转锐不可当的民心、民意潮流。如7月29日,《中国青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民意不是永远正确》的评论文章,之前几日还发表了署名魏然的文章《从流行词语看改革开放这30年》,该为何接二连三地出笼这些与真相相左、当前民意不相符、潮流格格不入的东东,旨在打压民意,诋毁民意,妄想扭转锐不可当的民心、民意,真不知他们想干什么?兴许想割断人民群众与党中央、网友胡总书记的联系,让他们偏听偏信,决策时失去准头,最终导致领袖与人民群众的脱离;或许在释放慢性毒气、蒙汗药之类东西,麻醉人民,让人民只看到歌舞升平、形势一片大好,掩盖住那下面的管涌危险、汹涌波涛,好让人民任意外人欺凌、外人灭国,好让卖国贼、汉奸被招安纳降,方便官僚腐败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罢了罢了,其狼子野心、不可告人的勾当,本文不想在此多费口舌。

  

  诚然,“魏文”讲的也是看得见的,也属可喜可贺、可歌可泣的。他讲了破、闯、创、民四个字的好处,可问题是有失公允,通篇是成就,是贴金,喜不忧,太过于媚俗、片面、别有用心,睁着眼睛说瞎话,很可能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既然是“看改革开放这30年”,其“流行词语”哪里只能有得无失,有对无错,光有辉煌灿烂而无经验教训,有公无母的道理。

  

  网络没开通前是民怕官,啥事光凭“精英”一言堂(谈),开通之后是官怕民了,“精英”们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或感到大权旁落,或担心领袖们兼听则明了,殊不知,防民如防贼还是防官如防贼,能否倾听群众的呼声、不搞“言塞湖”,乃检验国家是谁的国家的唯一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否还是“中华人民”的“共和国”的试金石。为此,本人特在此略补充些内容以正视听,同时也使“魏文”更全面、更真实、更客观——

  

  1、思想方面:

  

  家天下成风,鸡犬升天了

  

  地震的群防群测思想丢掉了

  

  家长制作风,说一不二、唯我独尊了

  

  唯有毛泽东时代不怕乱,敢大鸣大放大字

  

  权大于法、官高于民、汉奸卖国贼多了起来

  

  贪污腐化不再是老鼠过街,反倒成了香饽饽

  

  反对我就是反党,就是破坏稳定,干扰经济发展

  

  新“两个凡是”出笼了:凡是毛泽东思想放之四海皆准的部分抛弃,凡是毛泽东时代行之有效的东西弃之勿用

  

  2、人民方面:

  

  房奴多了

  

  假洋鬼子多了

  

  老百姓成“刁民”了

  

  社会上有“反贪联盟”了

  

  人民内部矛盾经常作为敌我矛盾处置了

  

  人民创造历史改为“精英”创造历史了

  

  3、言论方面:

  

  删堵封卡,为了和谐嘛

  

  “言塞湖”,为了维稳政权

  

  “文字狱”,为了领导干部形象

  

  防民甚于防川,因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腐败方面:

  

  官员“别墅”如林了

  

  腐败分子出逃成时尚了

  

  腐败分子视死如归、前赴后继了

  

  拉帮结派“窝案”一串串,成靓丽风景线了

  

  去世领袖中,唯有毛泽东可以任人批评谩骂了

  

  5、用人方面:

  

  乐任人唯钱、任人唯亲

  

  会指鹿为马、李代桃僵

  

  爱跑官、买官,嫌穷鬼、正派

  

  喜庸才、蠢材,废人才、干才

  

  6、风气方面:

  

  一切向钱看了

  

  “五毒俱全”是好干部好党员好领导

  

  包“二奶”、养情妇、蓄“小蜜”,谁敢攀比

  

  买凶杀人、花钱出狱、行贿升官,谁与争锋

  

  打工仔、外来妹、流浪汉,穷家难回、走向世界

  

  7、社会方面:

  

  党群关系僵硬了

  

  干群关系紧张了

  

  贫富差距加大了

  

  正副职不和顾凶杀人太正常了

  

  绿卡、富豪、贵族、资本家流行时髦了

  

  吸毒贩毒、抢劫杀人、放火投毒,司空见惯了

  

  失业、下岗、买断、再就业,生活于水深火热了

  

  赌博、黄碟、性病、艾滋病,丑陋蔓延、恶习死灰复燃了

  

  8、政治方面:

  

  人大代表中党政部门一把手居多,代表的都是官僚、富豪、精英们的利益

  

  “经济困难(物价飞涨、通货膨胀)”来了,股民基民套牢了,东海主权没了,几万亿国家外汇储备没了,社会矛盾改激化了,

  

  前27年没有三座大山;后27年三座大山不仅死灰复燃、卷土重来(帝国主义——受其欺负不敢反抗,如大使馆被炸、飞机被撞;资本主义——官僚买办富豪俱多的“特色”社会主义;封建主义——官员世袭制)

  附文:《从流行词语看改革开放这30年》

  

  第一阶段: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体现了一个“破”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针对“两个凡是”提出来的。随着这一观念的确立,中国人民得到两种最为宝贵的财富:一是务实作风,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二是解放思想,敢于打破各种不利于改革的禁锢。

  

  [平反]命运被扭曲的人们终于得到一个说法,国家、民族遭受的苦难终于被遏止。平反,这个沉甸甸的令人悲喜交集的词,拉开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幕。

  

  [包产到户]18双长满老茧的大手举起了挑战人民公社僵化体制的大旗,黎明的曙光让八亿农民看到了希望。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又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万元户]是指在“先富起来”的政策下最先受益的一部分人。尽管时下万元户已不复荣耀,但在人们记忆中,其含金量仍不可小视——在谨慎的年代,它使我们第一次启动了致富的理念。

  

  [一包就灵]打破了僵化的国有企业体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体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变化。“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成为激发企业活力的动力。

  

  [端掉“铁饭碗”,打破“大锅饭”]企业内部改革的核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按劳分配,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干多拿、少干少拿、不干不拿的差别观念和公正观念在人们思想中开始形成。

  

  [中国特色]党的十二大为我们调制出的一种混合色。任尔赤橙黄绿青蓝紫,咬定“中国”不放松。从此这一特色备受青睐,被广泛应用在多种新生事物上。

  

  第二阶段:第二次思想解放,体现了一个“闯”字。

  

  [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不争论”,重实践的最通俗解读。这句话让老百姓失去了“条条框框”,但过河的信心却树立起来。

  

  [敢闯]改革的代名词。学习外地改革开放经验的第一要素。发展滞后地区的最大遗憾是不敢闯。

  

  [下海]当大多数人还在计划经济的温室里观望时,最先从国有单位辞职从事商业活动的“下海”者确实有一番“弄潮儿”之雄风。当今天的人们都投身于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海”与“岸”难以区别,又有什么区别的必要呢?

  

  [一国两制]总设计师的大笔一挥,便在辉煌的共和国大厦旁建起了一座西式小楼。“小家”也学会了“大家”的治国之道:一人在机关图个稳定,一人下海大赚钞票。多样化已不再是国家和家庭构成的禁锢。

  

  [商品经济]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登台作了平稳铺垫。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看得见的“商品”确实比摸不着的“市场”更易接受,但市场的作用已悄悄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为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盖棺定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老百姓忽然眼前一亮:原来如此。

  

  [“三个有利于”]观察事物要有标准,有了标准就能识别对错。“三个有利于”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金石,使人们的方向感大大增强。

  

  第三阶段:从改革体制入手,体现了一个“创”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以计划经济为主,以市场经济为辅”,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确定,使中国的改革站到了历史的前台,完成了几次“惊险的一跳”。

  

  [股份制]它不仅改变了所有制结构,而且也使不少人成为投资者、拥有者。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意识到,市场经济不仅有回,还会有风险,因而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大增强。炒股者渐渐明白:没有相关的投资技巧,没准儿把自己炒掉。

  

  [下岗]有人说下岗是结束,有人说下岗是开始,也有人说是被老板炒了,还有人说是炒了老板,全在你怎么看。但有一点是明白无误的,下岗是每个人都可能遭遇的事。

  

  [再就业]下岗工人多了,再就业变成了举国关注的重要工程。需要提醒的是,再就业不仅仅是下岗职工的迫切需要,更对社会所有成员的能力、勇气和信心提出新要求。

  

  [农民工]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工作无岗位,人在城市家在农村。他们的诉求应该得到重视,他们的权益应该得到保障,因为社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他们。

  

  [民工潮]成千上万敢于离开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向命运挑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浪打浪般地涌向各个城市,渐成民工潮,春运便成了上上下下关注的大事,城乡的壁垒开始松动。

  

  [发展是硬道理]对于致富的渴望,对于改变落后面貌的期待,快速发展成为最硬的道理。但是硬发展就会没道理。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开始提上人们的议程。

  

  第四阶段: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体现了一个“民”字。

  

  [奥运]是一个变成现实的梦。她是一个台阶,可以提升我们所有落后的东西:环境、国民心态、公民素质、文化水平……我们会发现,原来人民可以更文明、更有素质地生活和面对世界。

  

  [希望工程]希望工程在改变贫困地区180万失学儿童命运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发现了自己的良心和正义,而这正是社会的希望所在。由于它的巨大影响,“工程”一词开始流行,出现了“再就业工程”、“小康工程”、“民生工程”等。

  

  [以人为本]从改革到发展,从经济到社会,从立法到执法,都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标志着执政理念的重大改变。人们对人权虽然没有那么多的关注,但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和应该享受的权利。

  

  [和谐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的是经济公平,认为这是基础;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的是社会公平,认为这是目标。和谐社会是什么?是理解?是包容?是公平正义?人们正在慢慢地体会它的内涵。

  

  [关注民生]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所谓民生就是让老百姓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房住,病有医,老有养。

  

  [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上,我们不能以长远的悲剧代价换取短期的利益。与人类整体发展历史相比,这种追逐短期利益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在某种程度上,经济增长是贫富问题,而生态环境则是生死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

  

  (责任编辑:李灿灿)

标签:发展   一个   社会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