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的力量、能量、气量、酒量以及我们的思量
沈浩的力量、能量、气量、酒量以及我们的思量
——关于电影《第一书记》的随感
我们坐在影剧院里。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们坐在影剧院里。
影视明星的颇具有反串效果的角色扮演,以及设计巧妙的而又日常化、生活化、平凡化的台词,让我们一步步走进沈浩,走进了这个融汇快慰与悲愤、坚韧与无奈、自豪与惭愧、果敢与彷徨的当代共产党人的心灵世界。
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时时有人欢笑,嬉笑,或者会心的微笑;但在剩下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欢笑声无,代之的是唏嘘、叹息乃至轻声低泣。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2010年中国主旋律影片最为重要的一部,是历届主旋律影片中塑造典型最为感人的一部,也是运用多种艺术传播方式最为直达人心的一部。
一、沈浩的力量
无论以何种视角去审视《第一书记》中的沈浩,都会带给我们一种精神的力量。
这个在省级机关碌碌无为多年而面临政治前途、家庭地位特别是个人价值困境的男性,经过思考与斟酌,终于迈出了生命中的崭新的一步。俗语有所谓“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之说,但有时候却绝非如此,很多时候也出现有志者事不成,苦心人天也负的情形;与其呆在省级机关做一个默默无闻、进仕渺茫的公务员,不如再勇敢面对自我,直面自我,做一次生命的选择,做一次价值的突围。
沈浩的选择,告诉我们,在某些时候要坚持,在某些时候也要变通。而随着影片故事的进展,我们最后发现,沈浩终于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上升:获得了已荣升副厅长的朋友的赞扬,获得了母亲、妻子、女儿的钦佩,获得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支持,也获得了小岗村农民最终的信任与爱戴。
也正是沈浩的选择,以及在这种选择之下的坚守的精神和实践,使得他从职业的危机、家庭的危机、自我价值的危机中解脱出来,进而实现了友情、亲情、乡情的某种形式的超越。在此种意义上,沈浩正是通过主体、自我的力量,化解了诸种危机,实现了自我价值。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二、沈浩的能量
倘若以理性的思维去判断《第一书记》中的沈浩,都会带我们一种深度的思考。
我们看到,沈浩挂职小岗村,无论从小岗村村民的理解中,还是沈浩自己最终得以惠及小岗的,都不得不联想到沈浩的身份以及小岗村的政治影响力。
小岗村最终实现的三农突破,都与沈浩及小岗村的能量有很大关系。筑路、建桥、引进外资、帮助村民致富等等,都是外在的输血行为,都具有某种特殊性,都是沈浩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试想一下,一个村子如何能获得筑路建桥的经费,如何能见到铁道部部长,如何能受惠于省发改委牵头的招商行动,这其中,所隐含的,都有待于我们深度思考。至于小岗村村民自身的“造血”功能,影片中没有表现,在特殊的中国语境下,此间真意,无需赘言。
三、沈浩的气量
影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表现沈浩的气量。
当妻子讥讽沈浩的“基本称职”时,当村民刁难沈浩的挂职时,当沈浩遭受刁民的毒打时,当老奶奶不迁坟而执拗时,沈浩都表现出一种豁达、气度。当然,毫无疑问,他也有痛苦,也有无奈,但更多的是,直面这些纠结,思考、谋划乃至最终解决。而据朋友说,真实的沈浩也是如此,是一个的的确确的好人,大好人。
四、沈浩的酒量
在《第一书记》中,有四个是沈浩和他人喝酒的镜头。喝酒,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沈浩那里得到了很好的阐释。
第一次,征询意见而喝酒。在去还不去小岗村之前,沈浩征求了前任者的意见。这一次喝的是白酒。沈浩没有喝醉。
第二次,征询小岗村老权威的意见而喝酒。这一次喝的是啤酒。沈浩没有喝醉。
第三次,在朋友荣升副厅之后庆祝而喝酒,这一次喝的也应该是白酒。沈浩喝醉了。
第四次,小岗村村民感谢沈浩而喝酒,这一次喝的也应该是白酒。沈浩喝醉了。
随后,就是影片开头告诉我们的。
按照文艺心理学、创作心理学的原理,作家也好,剧作家也罢,甚至导演,在写作、演绎的过程中,必然要或多或少地受到某种“真实性”的潜在影响。影片的这一布局,展现了当下中国农村背景下甚至中国背景下经济发展、社会交际、人际交往的必不可少的酒桌文化。
一点感想,断断续续,随手而写,敬请读者随意读之,见谅。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新农村文化研究所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