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评茅于轼《改革后,中国的贫富差距缩小了》

2025-02-25 文摘 评论 阅读
  

  给 茅于轼 先生的一封公开信  

  

   茅 先生:  

  

  拜读了您的《改革后,中国的贫富差距缩小了》,感到了您的“理论”新奇,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您是著名的经济学家,现就您的大作,向你请教几个问题,望不吝赐教。  

  

  一、您的大作中指出:“过大的收入差距会引发治安问题,特别是穷人衣食无着,会铤而走险。但一般并不表现为官民冲突,也不会是群体事件。”我想,您不能连中国历史都没学过。历代农民起义都是因为政府及官员腐败堕落、豪强兼并,收入差距过大,致使广大农民破产造成的。中国历来就流传着一句话: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主要矛盾体现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历史上的教训是这样,发达国家更是这样,否则,发达国家占人口多数的中产阶级从何而来?发达国家的多数人能有稳定的工作,能买得起房,买得起汽车,看得起病,自费去旅游。中国的多数人行吗?  

  

  经济学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官民冲突、群体事件表面看是政治问题,但问题的实质是过大的收入差距造成的,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如果您连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都搞不清楚,真让人怀疑您是怎么混上“著名的经济学家”的。  

  

  二、您的大作的中心论点是:穷人富人在享受上差别不大。从而反证“中国的贫富差距缩小了”。您的论据是:“用享受衡量和用钱衡量有很大的区别。因为花钱得到享受,有极为明显的收益递减的现象。在钱多的时候买到的额外享受,大大低于所花的钱数,完全不跟钱的多少成正比。”您真的让我糊涂了,富人买得起汽车,穷人只能挤公交车,有的人为了省钱,不得不骑自行车。炎炎夏日,一身臭汗;寒冷冬天,瑟瑟发抖。富人的车内有空调,不用担心冷暖,闲暇时还可上网聊天,进行交易。穷人能享受到吗?乘私家车、公交车、自行车的享受如果差别不大,那买私家车的人岂不都成了傻瓜。再看您的鱼翅价格论据。  

  

  价格的高与低,有时并不代表商品真正的价值。但通常情况下,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价格来衡量的,而价格是通过货币来体现的。按您的观点,价钱越便宜的东西,穷人的享受越大,好像货币已失去衡量价值的作用了。鱼翅、肉、蔬菜的价格是由生产过程的价值和营养价值决定的。作为奢侈品的鱼翅,其原料取自鲨鱼身上的鳍,只是鲨鱼庞大身躯的一小部分,只占鲨鱼身体的百分之五;捕鲨本身带有危险性,因为鲨鱼凶猛,能够攻击人类;鱼翅原料的处理,操作上相对复杂,要经过割鳍、去皮、刮沙、折骨、挑丝等工序;过去,对鱼翅的营养价值有很高的评价,近年来因海水污染其营养价值受到质疑则另当别论了。作为肉(野味除外)是人工饲养的,生产过程相对简单,而蔬菜可大面积种植,其生产过程相对更简单了。鱼翅、肉、蔬菜的营养素各不相同,其自身价值和营养价值是不能简单类比的,所得享受的差别无论从身体说还是心理说,区别非常大。如果在小摊吃几块钱一碗的馄饨,和到饭店吃几千块钱山珍海味享受差别不大的话,饭店岂不早就关门了!中国岂不早就解决了一年几千亿公款吃喝问题!您是大学问家,不知您的“有钱人吃海参鱼翅,比普通人吃肉,多不了多少真正的享受;一小盅鱼翅要卖三四百元,一碟带肉的菜不过二十来元。二者相差三百多元,但是所得享受的差别可说微不足道。”的论证从何而来?  

  

  再看您的另一个论点:“人们花钱得到的是享受,所以拿享受做比较也许更合理。穷人富人在享受上的差别远没有货币收入的差别大。”  

  

  在挣钱的努力上,穷人和富人在心理上应该说区别不大,但富人挣钱是为了享受,穷人挣钱是为了生存。试问:富人可以把孩子送到日本去读书,毕业后还能送到美国去读,孩子愿意,还可去澳大利亚;穷人的孩子,有的家庭连大学都供不起,有的家庭生存都有问题,何来享受?连享受都谈不上,哪儿来的享受上的差别?穷人与富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生活水准不可同日而语,您用偷换概念的方法,不顾客观事实,发明了“穷人富人在享受上差别不大”论,实在不是很高明。就连您的大作最末一段也说明了穷人富人享受上的差别很大:“为了照顾穷人保持低电价,实际上富人得到的好处远远大于穷人得到的好处。因为富人用电量远超过穷人用电量。结果是拿广大电力用户的钱去更多地补贴了用电量大的富人。”  

  

  三、您的大作本身就推翻了您的“差别不大”论。请看您的文章第七段:  

  

  “人们花钱得到的是享受,所以拿享受做比较也许更合理。穷人富人在享受上的差别远没有货币收入的差别大。改革前收入都很低,相差几块钱所造成享受上的差别很大。现在大家收入都提高了,基本的生活都有了保证,享受上的差别可能反而小了。不过货币收入的差别是可以测量的,而享受的差别无法科学地测量。所以我们还不得不用货币的差别来考虑。”  

  

  经济学家就是经济方面的科学家,您怎么能用“享受上的差别可能反而小了。”的可能性来证明呢。就如同一个医生,在检查患者身体时发现有阴影,不做病理切片来确诊,就断定可能是癌症,跟草菅人命有事么区别?再者,既然“享受的差别无法科学地测量”,您还能作为论据向世人昭示,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另外,您的“改革前收入都很低,相差几块钱所造成享受上的差别很大。”很难让人信服。那时一个处级干部月工资是一百多元,普通市民的月工资为四、五十元,按您的观点应该是差别巨大了。但给我的感觉,不论市长还是县长的家庭,都得和市民一样,凭粮食本去粮店买价格相同的粮食。虽然收入上有差别,但在“享受上”是平等的。您是过来人,不应该那么健忘吧。  

  

  四、您的大作的倒数第二段更是提出了一个可笑的观点:“我们应该鼓励富人捐钱给低收入者。对富人来讲他们所失甚微,而穷人所得极大。”极少数的富人拿钱捐给穷人,还有可能。不信,您可试试。如果 茅 先生能鼓励百分之四十的富人各买一套住房,捐给低收入者的话,您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发达国家是靠对富人收所得税来均贫富的。中国也有征收所得税的法律,但执行的结果怎样,您是专家,应该比我清楚。  

  

  还是在倒数第二段,您更是提出一个荒诞的观点:“暴力劫富济贫的结果是全社会都变成穷人。这是改革前三十年共产的结果,中国变成了穷人国。”如果说袁腾飞岁数小,对改革前三十年的历史事实不清楚,可以信口开河的话,您无论年龄、学识、资历都胜过袁腾飞很多倍,怎么连历史事实也不尊重了。按我的理解,您的穷人国的标准,应该是吃不饱、穿不暖、住不上房的社会。在我的记忆里,只有“三年困难时期”有一年多吃不饱。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山下乡时,我所在的那个村子,小队有余粮,多数家庭有余粮,无论冬夏,没见过穿不上鞋的,没有一个人因吃不饱出外要饭的。一个国家的穷富,不是看经济总量,而是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的名次。现将在网上搜索的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摘录如下:1960 年人均92.01美元 世界排名88;1970年人均111.82美元 世界排名114;1980年人均191.84美元 世界排名141;1990年人均312.41美元 世界排名158;2000年人均949.18美元 世界排名120;2009年人均3315美元 世界排名106 。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各国的排名计算,2000年比1970年还下降了六位数。请问 茅于轼 先生,您的穷人国的观点从何而来?  

  

   仅此  

  

  大安!  

  

  四维  

  

   2010-8-3   

标签:享受   差别   穷人   富人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