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从“中国抗旱之外的另一场硬仗”说起

2025-02-25 文摘 评论 阅读
从(美国《侨》的)“中国抗旱之外的另一场硬仗”说起

美国《侨》一篇题为《中国抗旱之外的另一场硬仗》(附文)的文章,它从另外一个视角审视了目前还在继续着的中国大陆的旱灾。
其中这样一段文字转抄于下:
“如在山西,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导致无水可灌已成为该省当前抗旱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据道,近30年来,山西没有建成一座大型水库,全省水库的调蓄能力不到河川径流量的四分之一。晋城市的101座水库竟有59座干涸——水利工程建设的短板在这场大旱中暴露无遗。”
比“如”说的是山西,至于其它各地的情况怎样,我们不知道,所以说不上;如果它说的是事实的话,那么,可以认为,这近30年来,起码在山西,起码在水利这个方面,山西地方是交了白卷的,因为无所作为,所以空空如也。
“晋城市的101座水库竟有59座干涸”——晋者,山西也,古有三晋之称。我们不能断定这101座水库是建造于何朝何代,但是笔者敢于放言,至少其中的一部分,甚至敢于放言其中的绝大部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毛泽东时代产生的。
不仅是“近30年来,山西没有建成一座大型水库”,而且是“101座水库竟有59座干涸”。它告诉我们,至少在山西这个地方,至少在水利这个方面,问题之严重,欠账之荒诞,也就不得不叫人瞠目结舌。
现在发生子孙骂祖宗的案例也就太多。然而这30年来,在山西为官的,如果那里的后代子孙以“修建水库”之事为由骂他们的话,那也就是罪有应得,咎由自取;他们硬是把101座之中的59座还弄干涸了。
毛泽东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老人家的这个判断句应该不会被排除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之外,因为它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科学发展的观点的,而“山西近30年来,山西没有建成一座大型水库,全省水库的调蓄能力不到河川径流量的四分之一。晋城市的101座水库竟有59座干涸”则显然是反其道而行之。
《侨》该篇文章的一句“水利工程建设的短板在这场大旱中暴露无遗”,“给人们上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动一课。”山西的官员30年来在水利方面的实践确凿是该挨板子的——离开了科学,也就扯不上发展。
以上算是所谓的门外话也。


附文:2009年02月12日 15:4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月12日电 美国《侨》当地时间12日刊出署名文章说,一场罕见的大旱给正在寻求经济率先复苏的中国带来沉重压力。中国政府及各地方政府对此可谓应对得当、行动迅速,受到舆论嘉赞。不过,在实际抗旱过程中出现一些现象值得警示。一场主角不热心甚至主角缺席的“战役”如何打?这或许是亟待迅速应对的另一场硬仗。
文章摘录如下:
中国牛年伊始,经济危机寒潮还未退去,一场罕见的大旱又给正在寻求经济率先复苏的中国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中国大陆这场严重旱情从去年入冬开始,肆虐北方十多个省区市,冬小麦主产区受旱尤其严重。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截至11日,耕地受旱面积达2.74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15%;作物受旱面积1.34亿亩,其中重旱面积占近三分之一。气象机构预测,整个2月份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仍将偏少,冬麦区旱情可能会进一步加重。
加之去年下半年因经济不景气,2000多万农民工返乡待业等综合因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农村和农业再度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作为中国牛年保经济增长的开局之战,抗旱成败不仅影响到中国经济复苏进程,更关系到中国经济安全。
中国政府及各地方当局对此可谓是应对得当、行动迅速,并能及时向外界通旱情信息,受到舆论嘉赞。不过,在实际抗旱过程中出现一些现象值得警示。
如在山西,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导致无水可灌已成为该省当前抗旱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据道,近30年来,山西没有建成一座大型水库,全省水库的调蓄能力不到河川径流量的四分之一。晋城市的101座水库竟有59座干涸——水利工程建设的短板在这场大旱中暴露无遗。
再如重灾区的河南却传出了本应是抗旱主角的农民不愿抗旱的消息,原因主要在于抗旱浇麦所需各类设施成本、设备维修成本以及电力成本太高,远超亩产农作物收成。
官方披露,河南小麦最少需要灌溉4次,每亩地“抗旱成本”约需60元(人民币,下同)。一些地下水位较低的井灌区和提灌区,灌溉成本每亩地则达80元。河南旱区的小麦灌溉若要达到有效效果,仅灌溉所需的电费和柴油费就要耗资约30亿元。当地农民已陷入“抗旱就赔钱”尴尬境地。
虽说农民们也懂得“抗旱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大局,不能只算经济账”这一道理。但在农民实际收入减少、农业投入成本增加,中央和各地财政给予的补助资金仅是杯水车薪的背景下,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只好做出“宁愿颗粒无收,赔了种子钱也不愿抗旱”的选择。
一场主角不热心甚至主角缺席的“战役”如何打?这或许是亟待当局迅速应对的另一场硬仗。(钟海之)
标签:抗旱   水库   山西   中国   经济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