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私募资本中国试刀、以收购开局
国际私募资本中国试刀 以收购开局
《环球财经》杂志
叶书利
《环球财经》记者在KKR全球网站上赫然发现,“控股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就是它的投资原则。目前,一些涉及中国知名公司的并购仅仅是国际私人股本基金的预热表演。
在华尔街,国际私募基金被称作“野蛮人”,其绰号源于它们在全球并购中的惊人举动。
2006年初,已在亚洲资本市场门外徘徊了许久的KKR在香港和东京设立了分支机构,首次将其食物链条伸至亚洲。其中日本、中国、韩国凭借其超强的资本增值想象空间,顺理成章地成为了KKR在亚洲的首块狩猎场。
作为全球私募业的开创者KKR,自1976年成立后,其触角已布向加拿大、欧洲等地。时下,国际私募基金已对中国的许多产业形成了围攻之势。
在机械装备业,凯雷已入股行业领航者徐工;在食品业,高盛、鼎晖已相继进驻行业第一和第二大公司双汇和雨润食品;在水泥业,IFC与摩根士丹利已共同向龙头企业海螺水泥(28.25,-0.52,-1.81%)注资2亿元人民币;欧洲私人资本PAG已杠杆收购号称国内最大的婴儿用品公司——好孩子;在担保业,凯雷已向中国最大民营担保机构——中科智担保集团投资2500万美元;凯雷已入股中国最大的实木地板生产企业安信地板;此外,永乐、分时传媒、蒙牛等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同样能找到国际私募基金的身影。
清科财务管理咨询(北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康中迈对《环球财经》记者表示,2006年11月为止,共计35支投资亚洲市场(包括中国大陆地区)的私募基金成功募集121.61亿美元资金。其中下半年资金募集金额比上半年募资金额增长62.6%。
同时,私募基金在中国大陆地区共投资111个案例,参与投资的机构数量达68家,整体投资规模达117.73亿美元,为亚洲之冠(除日本外)。
早已“侵入”
其实,在KKR来到中国之前,国际私募基金早已重兵压境。
贝恩参与海尔收购美泰克,德州太平洋帮助联想收购了IBM PC,凯雷入主徐工、安信地板、太保人寿,华平“吃掉”哈药,新桥打入深发展等,这一幕幕足以引起人们的许多惊讶。而这可能仅仅是国际私募基金在中国的预热表演。
“一个公司与行业已具备了相对清楚稳定的价值链;该公司的核心本业是相对健康的;该公司或行业拥有更大的未来成长空间;该公司的股价,或许曾经因为某种原因受到波动,目前属于低迷状态,即公司的实际价值,或有可能高于市场当时表现出的现值。从本质上来说,任何公司只要合乎以上基本原则,不管在什么行业,都会成为国际私募基金的潜在标的物。”美国多元国际投资董事长林富元在接受《环球财经》记者采访时认为。
Apax私募基金高级合伙人兼亚洲区主席麦博格曾预测,2015年以后,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私募基金活动领域。这也表明,目前国际私募基金像朝圣般涌向中国的现象将会延续下去。
用资本操控
在国际上,过去几年,股票投资的回率平均为 17.1%,房地产投资回率为6.1%,而私募基金的回率则十分吓人,据说其平均净回率高达 37.5%。正因为其高额的回率,国际私募公司能够像磁石一样吸引到巨额的资金。再通过杠杆投资作用,国际私募公司最终实际所能摇控的资本额度将再被放大3、4倍。
他们是疯狂的资本商人,他们熟谙资本游戏,他们似秃鹰一样在全世界到处觅食。
待目标确定后,国际私募基金会在短期内聚集巨额资金,逢低价买入一家看好的公共上市公司或未上市公司。通过一系列的变换后,将公司性质变为不上市的私人公司或合伙人企业,然后对公司进行结构重组,经营几年时间,待有利可图时再以高价转手卖出或上市IPO,以实现高额套现。
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国际私募基金正在全球资本市场掀起无数巨浪。
2006年11月19日,黑石集团以360亿美元巨资收购美国最大的写字楼建筑商Equity Office Properties Trust。此举在华尔街引起地震。
而不久前,凯雷收购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封装测试企业中国台湾日月光集团,则让我们又一次近距离目睹了国际私募基金对产业界的影响力。
11月24日,凯雷再次出手半导体业,宣布将以39元新台币/股、总计5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台湾上市公司日月光集团。如果事情进展顺利,收购完成后,日月光集团将从一家上市公司摇变成一家非上市公司,而日月光集团的数万台湾小股东也只能望日月光离去而兴叹。
目前,国际私募基金的购并热潮方兴未艾,且交易金额正呈现出越来越大之势。
有业内人士透露,KKR已经开出500亿美元的天价,欲买下法国媒体及电信业者Vivendi SA,而华尔街早已盛传,私募基金下一批猎物甚至包括戴尔、德州仪器、雅虎、Home Depot等重镑级企业!
此外,国际私募公司间由竞争走向竞合,将进一步强化私募业在全球资本市场的话语权。如2006年9月份,凯雷就曾联合其他私募基金以176亿美元的价格共同收购了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
当下,伴随国际私募基金在全球各处圈地步伐的加速,世界产业界的私募化趋势正日益凸显。
相关统计显示,2006年全球并购交易额再创历史新高,目前已达亿美元。其中,私募基金参与的并购交易金额达到5632亿美元,约占全部交易额的17%;较2005年3536亿美元的交易金额以及12%的比例,显然已大幅增加。而根据Thomson Financial的数字,美国高额并购的前六笔中就有五笔出自私募基金之手,足见私募基金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力。
据悉,在英国非上市企业当中,所雇用员工每5人当中就有1人所属公司为私募基金所拥有。
我们何以应对?
目前,全球私募业的大腕KKR已正式入驻中国。
《环球财经》记者在KKR全球网站上赫然发现,“控股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就是KKR的投资原则。
潮涌而来的国际私募基金,到底对中国实业的发展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林富元对此认为,私募基金的进入,可以带动区域的总体热度,加速区域内的交易与总体活跃度。国际私募基金的任务只是替投资人“以钱赚钱”。他们以投资人的眼光,可以助推产业内的物竞天择,让好公司更好,坏公司提早出局。同时,许多公司因为本身条件不足,或因无法凭自己去整合外界力量,导致他们无法推动计划,这时候正好可以与私募基金合作去加速达成目标。
但股神巴菲特却对此认为,私募基金购并企业是短视的投机性交易,对提升企业长期价值毫无帮助。
而2006年10月,美国曾有三名投资者向美国曼哈顿地区法院提出诉讼,控告KKR、凯雷等十三家美国著名的私募基金非法串谋,蓄意压低被收购对象的股价,从而以相对更廉价的代价收购其目标公司。随后便传出美国司法部要求数家大型私募基金业者提供业务文件,以调查其在公司运作中是否有违反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
随着国际私募基金对中国产业界渗透力的加深,我们不禁发问,对中国实业界而言,国际私募基金是助推器还是榨汁机?这是时下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毕竟,“秃鹰们”正在向我们步步逼近。
2006年11月,KKR以330亿美元买下了美国医院集团,在全球产业界再一次抛下了一颗炸弹,同时也“炸”来了全球实业界对国际私募基金的关注。
尚未完成改制国企盛宴让KKR忍者激变
2007年01月08日 15:41 《环球财经》杂志
本刊记者 | 裴金钢
继凯雷、华平之后,KKR的脚步姗姗来迟。但中国尚未完成改制的国有企业对于KKR来说仍不失为一场盛宴。
近日,KKR的亚洲有限公司董事长德里克·莫姆爵士心里一定很不爽。
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就在高调进入亚洲市场,聘柳传志、田溯宁等诸位成功创业名士当上了投资顾问之后不久,KKR却出师不利,首战未捷。
这一战就输在了山东。
据了解,KKR此前对山东济南锅炉集团就垂涎已久。早在2005年的时候,频繁往来穿梭于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德里克·莫姆爵士就通过各种会展、论坛、工作谈判等各种渠道到山东物色对象了。
那时候,济南锅炉集团体制转轨不顺、企业效益较低,正处于改组、改制的酝酿阶段。经过一系列的项目“猎头和寻踪”活动,莫姆爵士终于跟济锅这一位“超艳美女”搭上了钩。
济锅是国家大一型企业,它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美国福斯特惠勒公司在CFB(循环流化床技术)锅炉生产领域,共同占据世界前三的位置。
在KKR等外资财团“惯例式丰厚嫁妆”的诱惑下,在各方人士的共同推动下,2006年济锅终于决定要引进战略投资人了。
据透露,在济锅初选的战略合作伙伴名单里,KKR当时最被外界看重。
可时间流转到2006年年底的时候,风云突变。包括KKR及其它一些有外资背景的投资公司最后都被宣布出局,倒是山东本地的一家国有企业担起了整合济锅的大梁。
KKR竹篮打水一场空。有人说,他是结结实实地抱着一个大绣球,充满期望地度过了一年啊!
迟来的“野蛮人”?
“对KKR来说,他进入中国市场的时机已经显得比较晚了。”亿中投融(上海)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总裁张亨对《环球财经》记者说,“比如房地产市场,凯雷在中国早就已经非常活跃了。”
据张亨分析,对于KKR、凯雷这样的大盘基金来说,前期如火如荼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也许是很有大鱼可捞的池子。
“房地产这个领域,一般要经过2到3年的运作周期才能获利。据我所知,有一些海外的基金,做房地产市场的,今年已经在陆陆续续地往外撤了。”张亨说,“当然,房地产市场只是一个投资领域,在其它投资领域,先机恐怕也很重要。”
在济南锅炉集团这个项目上初战不利,比起凯雷在中国诸多项目的腾挪跳宕来,迟到的KKR显然没有占到比较优势。
正因如此,KKR也想到必须要在中国找两个顶尖高手做顾问,其角度一定是为了不甘落后、抢占先机作准备吧。由于天色稍晚,KKR必须得有一个熟悉当地市场环境的向导,以便它顺利行军,甚至直取捷径、突出奇兵。
实际上,像KKR这样比较晚地进入中国市场的私募基金还有不少。
《环球财经》记者从清科财务管理咨询(北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康中迈那里了解到,就在中国加入WTO五周年之际,也就是在中国对民族经济保护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国际私募资本如潮般涌入中国国门。
“目前正处于国际私募资本投资亚洲的加速期。2006年前11月,共有总值121.61亿美元的35只基金募集成功,其中75.3亿美元的基金是下半年募集的。”
康中迈指着公司最新发布的一份年度告对《环球财经》记者说,“在这些基金中,投资中国市场的基金有68家111个案例,整体投资规模达117.73亿美元,居亚洲之首。再者,从募集资金的规模来看,投资风格类似于KKR、凯雷、华平的并购型基金(57.4亿美元)膨胀速度尤为可观,远高于成长型基金(38.47亿美元);可是,从基金投资的市场份额来看,目前并购基金(10.8%)还远低于成长基金(22.7%),更低于过桥基金(23.8%)。”
分析康中迈提到的这些数据,《环球财经》记者注意到三点:其一,中国已经成为海外私募基金追逐的重点;其二,过桥基金大行其道,说明在这些投资亚洲市场的私募基金中,涌动着一股强大的“资本投机”的思潮。其三,置身于这种“资本投机”思潮的强力簇拥中,历来以“融资交易和股权投机”闻名全球的“野蛮人”KKR能心甘情愿地坐视中国市场的巨大投机机遇落袋他人吗?
分身腾挪:逼出来的诡兵计
KKR、凯雷、华平……这些名字历来都是最受全球关注的并购型私募资本。
与KKR相比,凯雷和华平进入中国的时间明显偏早。但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不错,早行人历来注定要首先遭受风霜冻迫之苦。
“控股比例被大大降低,甚至已经改变了并购型基金绝对控股的惯例需求。尤其是被拖了那么长时间,其年增长率可能就不是非常高了,凯雷对此也很无奈。”
熟悉其中缘由的亿中投融总裁张亨对《环球财经》记者说,“凯雷表现得如此隐忍,可能是为了维系并取得中国国资委、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的信任吧。这就是凯雷作为‘总统俱乐部’的政治韧性。”
“PE(并购基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身为风险投资家的ePlanet全球风险资本执行董事孙文海先生对《环球财经》记者说,像KKR这类国际并购基金,其投资人跟基金的管理团队之间也是有一个协议的,在这个协议中,基金管理人一般会承诺给投资人一个定期收益,而投资人绝对是只认现金入账的理性人。这样,定期获利对于并购基金的管理者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据孙文海透露,像KKR这类基金一般是最讲究快进快出的。根据惯例,它们购入的优先股,其套现周期一般会设定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左右,有些甚至要求在收购项目重组上市后的第一天就全部卖掉。也就是说,并购基金最看中的还是自己的套利空间,企业的改组只是其副产品而已。
也许正因如此,充斥着家族企业和国有产权的亚洲市场才普遍对KKR等并购基金心存芥蒂。
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KKR目前已经调低了它在亚洲市场的交易预期。据悉,德里克·莫恩爵士本人曾向外界透露,“目前,KKR在亚洲的首批交易将不会很大。”
对于德里克·莫恩爵士的言论,业内有各种预测。有人认为,所谓规模不会很大,有可能标志KKR会向综合投资平台发展。即以集团战略统合风险投资与并购业务,换句话说,历来以并购闻名的“野蛮人”KKR,有可能正在探索成立专门针对亚洲乃至中国市场的风险投资模式。
支撑这一观点的论据于对KKR竞争对手投资趋势的研判。
据分析,在中国私募投资领域,正在出现并购基金兼营风险投资的潮流。
比如,凯雷跟软银SAIF合作投资了顺驰网络;近日,凯雷又对外表示,该集团未来三到五年内,将更加重视对中国中小私营公司的投资并借此更多获利。
同是近期,人们在“七天连锁酒店集团”的股东队伍中找到了华平的身影。
另据了解,黑石集团目前正在计划将其风险投资基地从印度转移到中国来。而其未来投资的单笔额度也将可能大大分散,有可能会降至亿美元以下……
凯雷、黑石跟KKR一样,共居“世界四大私人股本集团(私募基金)”之列,华平当然也是享誉全球的并购大佬。
“很显然,这些大腕级别的投资人相互之间也是有竞争的。”某私募基金投资经理陈先生对《环球财经》记者说,“KKR对山东济南锅炉集团感兴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济锅集团已经掌握了生物质能燃烧发电技术这个题材,单个剥离出来,都是很好的风险投资话题。”
有关KKR有可能在华发展风险投资业务的预测,还于其近期这个公司的一些人事举措。《环球财经》杂志也注意到,KKR继2006年初将LLC董事总经理路明挖进了门内。当时,路明的职责就被定位为“领导KKR亚太区新业务的开展和运营执行”。然而何谓新业务?
在路明之后,KKR聘请了中国的田溯宁和柳传志担任顾问。
无论是田,还是柳,他们都是中国最为成功的创业人士之一。在他们身上,除了凝聚着丰厚的高端人脉资源之外,还凝结着各自对中国创业领域的成功体验,以及对中国风险投资市场的真知灼见。这些东西洋人可能不懂,但在中国却是唯一可行的中国特色。
这一切难道都只是无意中的巧合?
主战场:“倒卖”国企不着急
“像KKR这类私募基金规模都比较可观,单笔并购投资动不动就是几十亿美金,风险投资最少也在1000万美金以上。”亿中投融总裁张亨对《环球财经》记者说,“我觉得他们未来在中国的主要买卖对象应该是中国的国有企业。”
对于张亨的观点,《环球财经》记者分别向ePlanet全球资本执行董事孙文海以及德意志银行董事总经理中国区主管王仲何先生进行了求证,结果也分别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ePlanet全球资本执行董事孙文海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民币升值对于并购基金来说影响比较大,因为它讲究快进快出,所以,每年3%—5%的升值空间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中国政府强调宏观调控,鼓励竞争,行业发展上鼓励国退民进。这就为这些并购资本创造了巨大的投资机会。”德银总经理王仲何先生对《环球财经》记者说,“目前在中国已经有了产业基金,并且承认其合法地位。所谓产业基金实质上就是私募基金,只是说法不同罢了。这一趋势鼓励了国际私募基金的进入。像KKR、凯雷这样的基金,规模比较大,一般都在几百亿美元以上。国有企业地盘比较大,正好是适合他们投资的盘子。”
像KKR、凯雷这些国际特大型私募基金很多都是德意志银行的客户。而据了解,这些特大型私募基金目前也确实在努力通过德银寻找好的国企投资项目;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国内的很多国企也想通过德银找一个好“洋女婿”。
据分析,目前中国国企改制改得最快最好的都是一些敏感领域的标杆性超大型国企。其它一般性行业里的大中型国企有些只改了一半,或者正想改制。
很多找德银的国企客户就属于后者,他们相对规模都比较大,也花了一些时间和精力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制或改组。但是盘子越大,在转制过程中的问题越多,对资金的需求也就越大。很多都需要动手术或者关闭、重组了。
至于资方的需求,王仲何透露说,对于并购基金来说,他们关心最多的就是目标企业在在行业内是否占有前三名的份额,其成长空间是否足够等问题。
看来,中国尚未完成改制的国有企业成为KKR的重点目标已成定局。但凯雷收购徐工案闹得沸沸扬扬之后,各界对姗姗来迟的KKR戒心就更是浓重了。
KKR想后来者居上,今后在并购主业上的如意算盘又会如何来打呢?
据分析,继凯雷并购徐工案一稿方案受阻后,有些并购基金已经开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了。
比如,2006年凯雷又走出了分拆沪市上市公司云天化(15.55,0.24,1.57%)()的一步险棋。但这一次他却就如愿以偿。这次凯雷是以定向增发的方式,用6500万美元取得了云天化旗下控股子公司“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26.01%的股份,一举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据说,“复合材料”还是中国玻璃纤维的三大巨头之一。
“定向增发确实很有可能是以后KKR等并购基金进行投资的主要通道。”亿中投融总裁张亨对《环球财经》记者说。
除了确认KKR可能会采取的定向增发的投资方式外,ePlanet全球资本执行董事孙文海还提到,“《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对持有国企第一大股的投资人要锁定三年,这一规定不符合资本的真正愿望。由于这些私募基金的LP(投资人)GP(管理人)之间存在一个定期兑现收益的协议,GP必然有一定压力。我相信,未来的KKR等并购基金一定会通过各种渠道跟中国政府有关方面进行协商,以求调整方案。”
在大量亚洲并购基金正在集聚能量、蓄势待发的时候,历来以“融资交易和股权投机”闻名全球的“野蛮人”KKR不会坐视中国市场的巨大投机机遇落袋他人。
像KKR这类基金一般是最讲究快进快出的。也就是说,并购基金最看中的还是自己的套利空间,企业的改组只是其副产品而已。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