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对“小学生查出鲜蘑菇9成漂白工商局称不具科学性”的科学分析

2025-02-25 文摘 评论 阅读
今天看到新京道:
“本讯 (记者杜丁) 近日,北京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级学生张皓,对市场上的鲜蘑菇调查发现,市场上的鲜蘑菇超九成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专家称,增白剂被人体过量吸收,会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

北京市工商局相关人士称,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

张皓是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科学探究班”的学员,“鲜蘑菇是否被荧光增白剂污染”的实验,是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微生物实验室做的,并由校外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高瑞芳博士指导,实验使用的方法是“暗室中紫外线条件照射观察荧光”。

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老师刘建华介绍,听说一些不法商贩为了卖相好看、延长保质期,使用荧光增白剂来浸泡食用菌的行为,张皓从不同的零售和批发市场,选择了不同产地的十六种消费者常吃的食用菌样品,其中包括口蘑、金针菇、白灵菇、平菇、香菇、草菇、花菇、双孢菇、木耳等,样品中还有两份标注“有机”的,以及两份干蘑菇。

经过调查后,张皓出具了一份调查研究告,该告称,暗室实验检测结果表明,除一份“有机金针菇”样品和两份干蘑菇没有检出荧光增白剂外,其他所有样品都检出含有荧光增白剂,荧光增白剂主要残留在菌伞边缘和菌柄根部。告证明,93%的鲜蘑菇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了,而干蘑菇样品中没有水分,保质期长,不需要用荧光增白剂保鲜,所以,荧光增白剂残留量几乎为零。

北京市工商局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

本网友就来对这个实验进行一点分析。

先看实验的原理:“实验使用的方法是“暗室中紫外线条件照射观察荧光””。

大家都知道,日光灯管里有汞蒸气。在高电压下,电子从阴极高速射出,撞击到汞蒸气的汞原子上,使得汞原子发出光。不过,汞原子发出的光并不是可见光,而是紫外线,是不能直接用来照明的。那么,我们看到的日光灯管发出的光又是哪里来的呢?日光灯管的内壁上涂有“荧光粉”,这些物质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够发出“荧光”,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日光灯管发的光。

所谓“荧光增白剂”是一种染料,发出荧光的基本原理与日光灯管一样。
因此,“暗室中紫外线条件照射观察荧光”是可以判断是否有“荧光增白剂”的。

再来看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老师刘建华介绍:“选择了不同产地的十六种消费者常吃的食用菌样品。。。以及两份干蘑菇”。
也就是说,样品一共有十八份,其中十六份是鲜蘑菇,其余两份是干蘑菇。道给出的实验结果则是:“除一份“有机金针菇”样品和两份干蘑菇没有检出荧光增白剂外,其他所有样品都检出含有荧光增白剂”。

这样,十六份鲜蘑菇当中,有十五份都含荧光增白剂,所占比例为15/16=93.75%。而张皓同学这份告说“93%的鲜蘑菇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了”,新闻道则说“九成以上的鲜蘑菇被污染”,应该都是符合实验结果的。

不过,张皓同学选取的样本总数只有十六份。
如果希望得到比较准确的污染率,这样的样本数当然是远远不够的。
根据概率论,以95%为置信概率,则样本数为16的实验,其结果的相对误差为49%。
所谓“以95%为置信概率”,意思就是说:真实结果与实验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49%的概率是95%。通常进行统计分析的时候选取的置信概率就是95%。

对于通常的情况而言,造成如此大的相对误差的实验确实是“不具科学性”的。

不过,要想相对误差小于5%,样本数至少需要两千份。
蘑菇一斤大约三元左右,就算每份蘑菇三角钱,买两千份蘑菇就要花掉六百元。再加上两千次紫外线观测等其他实验费用,估计费用至少得上千元,这显然不是张皓同学这个小学生实验项目的经费能够承担得起的。
样本18个,“材料费”大约十元,加上观测实验费用,估计总共一两百元的经费就能下来了,所以我们也无法苛责这位小同学。

那么,张皓同学这个“不具科学性”的实验结果是不是就毫无意义呢?
由于实验的相对误差高达49%,如果得到的被污染比例远小于50%,那么这个实验结果确实不但“不具科学性”而且“毫无意义”。

然而,总样本数为16,实验相对误差为49%,因此,被污染样本数的误差不会超过8个。而实验观测到的被污染样本数为15个,这就是说,被污染的样本数不会小于15-8=7个。这说明:即使进行大规模的“具有科学性”的统计实验,得到的被污染样本的比例也不会小于7/16=44%。

因此,张皓同学这个实验结果虽然确实“不具科学性”,但却并非毫无意义,而是相当地有意义。它清楚地告诉我们:结合概率论和实验结果,市场上被荧光增白剂污染的鲜蘑菇至少占44%!
标签:实验   荧光   蘑菇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