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陷阱:内地富豪香港投资遭血洗
外资银行兜售高风险金融衍生品,内地投资者巨额亏损。美国禁售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为何在中国找到了巨大的市场?
最近,有很多媒体都道了一些外资银行向中国大陆投资者销售金融衍生产品,导致投资者巨亏的事件。这些投资人在短短几个月中,少则亏损几十万上百万,多则亏损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经济与法》栏目记者联系了这些投资者,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投资者异口同声拒绝再次接受采访,他们认为此前相关道只是单单强调了外资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的技术风险,但是真正导致他们投资巨亏的绝不仅仅如此,而是另有原因。
电话录音:之前媒体的道其实是不正确的、片面的,他把这个事情描绘成一个我们无知和贪婪的一个结果。实际上我想说的是,就我们在香港投资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市场风险和产品本身的风险远远不是主要原因,更多的是银行的道德风险,这些银行对我们大陆投资人来说简直就是没有规矩可言,是赤裸裸地明抢。
记者正在联系的人叫赖建平。此前有媒体道,赖建平在香港荷兰银行投资购买金融产品,从2007年7月到2008年10月,短短一年多时间,赖建平先后投入的2100万港币分文不剩,最终反欠银行200多万港币。
电话录音:我写了一个东西。我把它叫做 寓言版的投资故事,名字叫做我是荷兰银行我怕谁。银行已经到了这样的一个程度,赤裸裸的公开的掠夺,这用我自己的话是叫做先骗后抢,就是到了这个程度。
在电话中赖建平反复强调,导致他巨额亏损绝非是投资高风险产品这么简单,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外资银行的所作所为。他把自己的遭遇形容为“先骗后抢”! 我们很难想象赖建平这么说是在形容一家银行,但是,赖建平告诉记者他所描述的都是有凭有据。那么,赖建平底有什么证据指责一家银行对他“先骗后抢”呢?经过再三沟通,我们见到了赖建平本人。
赖建平告诉记者,为他理财的是香港荷兰银行,让他巨额亏损的是一种叫KODA的金融衍生产品。他也是深陷其中之后才了解到这是一种高风险投资产品。而起初,这家银行的投资顾问一直是以低风险、高回、资金周转灵活等卖点来向自己推荐这种产品。
赖建平:跟我们说,就是说这个私人银行给我们理财,提供所谓的VIP的服务,甚至承诺我们这个能年收益20%。
向赖建平推荐这种产品的人叫张宁,从张宁留给赖建平的名片上我们看到,她是香港荷兰银行私人银行董事
赖建平:她当时就给我们介绍,她是荷兰银行香港分行私人银行的投资顾问。她跟我们说私人银行是为这个高端的客户,专门为高端客户理财,提供理财服务的这么一个银行。
赖建平拿出了一份当初张宁向他推荐产品时给他的参考资料,在这份参考资料上除了密密麻麻的数字之外,结尾处只四行中文结论:
1、 短期如果股票升值超过5.8%则直接卖股票占优势,但是在该情况下可以很快结束合同,进行下一轮合同。
2、 打折购买合同在股价下跌情况下提供保险。
3、 如果股票平稳不动时,直接购买股票有灵活性。
4、 打折购买合同可以延缓付款,资金充分利用。
赖建平:你想我们当时根本没有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听说过这个东西,所以听她这么一讲的话,我们有一个概念,这个打折买股票还是很合算的一个东西。
听了投资顾问的介绍,赖建平在香港荷兰银行开了一个账户,存进了420万港币准备购买这种“能打折的股票”。那么,所谓“能打折的股票”到底是什么东西能?我们请教了这方面的专家。
所谓“能打的折股票”是一种叫KODA的金融衍生产品。KODA的英文全称是Knock-OutDiscountAccumulator,翻译成中文就是“累计期权合约”。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这是一种累计期权,这个理财产品其实就是属于结构型理财产品的一个种类。那么,它主要就是把这个客户的资金,应该说就是设置成了一个金融衍生品合约。
据郭田勇主任介绍,这种“累计期权合约”产品源自一些国际投行。销售者往往会告诉投资者:由于是银行的高端客户,所以可以打折买到银行提供的股票。
其实,KODA是一种与股票挂钩的期权产品,它设有取消价及行使价,在一年的期限内以低于现时股价的水平为客户提供股票。这种产品有四个特性:
1、买入股票的行使价往往比现价低10-20%。
2、当股价升过现价3-5%时,合约自行取消。
3、当股价跌破行使价时,投资者必须双倍吸纳股票
4、合约期一般为一年,投资者只要有合约金额40%的现金或股票抵押即可购买。
因此这一产品往往带有很高的杠杆性。
根据专家的介绍我们做了一个图示,假设一支股票10元,KODA合约给你打折,就是8元,因为这个产品设置了取消价格,也就意味着只有股价在8元上方这个绿色区域波动,投资者才有利润。一旦股价再向上,合约自动取消。反之一旦股价向下,跌破8元到了红色区域,投资者就得按照8元,每天双倍数量买进,直到合约期满。KODA产品的风险就在于投资人要在一年时间里每天按照8元的价格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即便是股票跌倒1元,你还是得按8元每天买入。这样的产品,当我们明白之后不难发现,它是收益有限风险无限。国外的投资者曾经给这种高风险产品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I KILL YOU LATER”,中文意思是“我会迟些杀死你”。而据赖建平描述,他在香港荷兰银行的投资顾问张宁是把这款产品当做收益稳定型产品介绍给自己的。
出于对投资顾问张宁的信任,赖建平开始按照张宁的建议购买KODA合约。三个多月时间里,张宁一共建议赖建平购买了十几个合约。据赖建平计算他每次购买的合约,总额都在1000万到2000万港币之间。
赖建平:这个总额大概一千六七百万了。但是在这个过程里面,1600多万的总额在8月份经过这么一个大跌,银行从来没有跟我们要过一分钱,说赖先生你钱不够了,你需要加点保证金进来。从来没有。我们一直是这么点钱。
赖建平的账户里一直只有420万港币。但是,他每次购买的合约总额却是资金额的好几倍。赖建平似乎理解了当初投资顾问张宁强调的产品优势。
赖建平:她这个结论是很明确的,你比如说,她说这个打折买股票,比如第一个,你可以以小博大。什么叫以小博大?就是比如说你是100万的资金,你可以做400、500万这样的交易。
然而,事情并非赖建平想象的那样。
2007年10月20日,同往常一样,赖建平在结束了前一个合约之后,按照张宁的建议,继续购买下一个合约。这次,他以7.54元的价格够买了每个交易日吸纳3500股复兴国际股票的KODA合约。但是,由于市场因素,合约一开始这只股票就表现不佳。而这次,香港荷兰银行也与以往不同,开始催促赖建平往账户里打钱了。
赖建平:一开始比较温和,就比如打打电话,说赖先生你这个帐上的保证金不够了,你再加点。很温和。
但是,赖建平没有想到,自此之后银行增加保证金的要求就再也没有断过。2008年1月9日,银行干脆给了赖建平一个计算公式,要赖建平自己计算该如何增加保证金。
赖建平:08年1月9日他给了我这么一个公式,我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一个玩意。这之前从来没有跟我们说过这样的东西。
按照银行提供的计算公式,赖建平得出结果,如果股票继续下跌,之前账户里的420万港币远远不够,他要不断向银行存入越来越多的保证金。
赖建平:越来越多的是什么概念?一开始比如说30%,后来变成50%,变成70%。一直到百分之百。甚至是超过了百分之百。
如此之大的资金需求让赖建平始料不及,因为他压根就从没想过要投资这么多钱,更谈不上有所准备。但是,股价在持续往下走,银行的催促也越来越急,银行甚至告知赖建平,如果不能按期存入足够的保证金,银行将会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以保证银行资金不受损失。
赖建平:因为他是说,你如果不增加的话,他说要斩仓,斩仓就是我违约了。
如果被银行斩仓,赖建平账户上的所有股票都会被银行卖掉,此外,他还将面临违约赔偿。
赖建平:所以我们为了保住我们的仓,我们不知道后面会怎么样。所以,这个钱就不断放进去,从07年的11月底、12月初,到08年的3月份,短短的四个月时间里面,我放进去的钱是11月之前放进去的钱的四五倍。
此时,赖建平已经向香港荷兰银行的账户里先后投入了一共将近2100万港币。而之后投入的这些资金并不是赖建平的积蓄,这些钱是他通过各种渠道借来的。考虑到这些钱的使用成本,赖建平在钱一到账后就把现金买成了股票,他寄希望于通过这样减少损失。
赖建平:我们等于说就跟温水煮青蛙一样,陷入到深水里面,慢慢慢慢。因为我们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
就这样,赖建平从一开始仅仅是想拿一部分积蓄在香港荷兰银行投资,变成了举债来维持投资。虽然事情变化早已经超出了赖建平的预料,但是这个时候他还没有觉得事情很离谱,银行账面上的损失也还在他的承受范围内。赖建平只是觉得银行应该事先披露风险,告诉投资者可能会用到很多钱,而不应该事先隐瞒保证金计算公式,不应该随意更改游戏规则。直到不久后的一天,赖建平偶然看到一则新闻,他发觉自己根本不是在银行做投资,而是在和银行进行一场力量悬殊的赌博。
2008年4月份的一天,赖建平无意中看到了一则新闻。
赖建平:香港证监会的官员在08年的4月12日,解释说:Accumulator(累计期权)是种结构性的产品,结构性产品只能卖给这个专业投资者,不可以卖给非专业投资者。
赖建平到底算不算是专业投资者呢?他找出了当初在香港荷兰银行开户时签署的厚厚的英文合同,逐一对照之后他发现,香港界定是否属于专业投资者惟一的标准是投资金额。个人投资800万港币以上被视为专业投资者,而自己在开户乃至多次购买KODA产品时,账面上一直只有420万港币,属于非专业投资者。更让他吃惊的是,他发现在开户合同中,自己已经被选定为专业投资者,而这是他根本不知道的。
赖建平:选择是不是专业投资者,因为这个在香港法律上来说是意义很重大一个问题,其实我们不是专业投资者。根本就不够格,但是她按照她的需要给我们选择了,说我们是专业投资者。
替赖建平选择专业投资者身份的人就是张宁,据赖建平说,当初签开户文件时张宁拿出了一份一百多页的英文合同,由于用词相当专业,一般英文水平根本看不懂。
赖建平:全英文的,100多页,那个凭良心说,看不懂真看不懂。
出于信任,赖建平当时签了一份空白合同。但是,此时赖建平还发现,张宁回去后并没按真实情况填写其中内容。除了把自己划定为专业投资者外,在合同当中还有一处,是确认投资者是否看了中文合同的选项,张宁也选择了是。
赖建平:我们印象很深就是,我们当时问她你这个文件有没有中文的,她告诉我们没有中文。
赖建平的发现让他自己不寒而栗。这个投资顾问为什么要隐瞒中文合同?为什么要把赖建平划为专业投资者?反复思量,赖建平觉得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要让他购买KODA这款产品。问题又一次回到了起点,KODA到底是一款什么产品?银行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由于此前在合同中发现了问题,赖建平不敢掉以轻心,他请懂行的朋友帮自己再看看合同。这次虽然没有再发现问题,但是懂行的朋友也告诉了赖建平一些其中的门道。
这是赖建平签署的众多文件当中的一份,起初,赖建平以为它只是用来证明自己的国籍身份。而实际上,这份文件的真实目的是为了确认投资者不是美国国籍身份。因为,在美国有明确法律规定,禁止销售这种带有对赌性质的金融衍生品。
赖建平:银行在这做庄,我在下注,变成这么一个关系。所以这是一个,它们这个很恶劣的东西。我们有一个简单的理性,就是说如果说我事先要知道跟你对赌,我的行为方式可能不一样。
如果赖建平与香港荷兰银行之间真的是对赌关系,让赖建平最担心的就是张宁这个人的角色。之前,张宁一直是以投资顾问的身份为赖建平提供理财建议,赖建平更言听计从。而现在,赖建平觉得张宁压根儿就是一个销售者,她是在为银行推销产品。这样就好比是一个人进了赌场,赌场的工作人员说要来指导赌客玩儿什么游戏,怎么下注才能赢。赖建平觉得自己上当了。
为了拿到更有利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赖建平录下了与张宁的通话。
通话录音:
赖建平:你能不能肯定它不是(香港)荷兰银行发行的?
张宁:有可能其中的有一些是,但是大部分应该都不是。基本上来说都是别人的,而且即使是荷兰银行,它也不是私人银行出的产品,因为它私人银行不出产品,都是投资银行出的产品。
赖建平:你的意思如果是荷兰银行自己出的,那可能就是荷兰银行的投资银行出的。
张宁:对,
赖建平:然后你私人银行就给它卖。是这个意思吧。
张宁:对,对,对。
此外,就对赌关系问题,赖建平也向香港荷兰银行提出了质疑。银行的答复是他们与赖建平是“主事人和相对人之间的关系”。
赖建平:不是中间人的关系,不是中介方,不是代理人,他跟我的关系是主事人的关系,所谓的主事人在香港法律上的一个概念。所谓的主事人我们用大白话就是甲方乙方,他跟我就是甲方乙方,他跟我就是一个对赌的关系,对赌就是他做庄,我押注嘛。
明明不是专业投资者,却被当做专业投资者,本来有中文合同却故意隐瞒,自己当初是想投资竟然变成了对赌。一时间巨大的角色换位让赖建平无法接受。鉴于问题的严重性,赖建平在2008年6月19日正式向香港荷兰银行发函提出:1、为了确认法律关系,即日起要求将账户及其中资产交给银行处理。2、要求银行与赖建平协商有关赔偿事宜。其实,赖建平发函是为了明确责任减少损失。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让自己倾家荡产血本无归竟然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赖建平:我当时帐户里面没有现金,全是股票,大概有1400万市值的股票。
自赖建平6月19日发函给香港荷兰银行之后,第二天,赖建平就收到银行回复。
赖建平:让我等。说一个月之内会给我答复。这是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就没法做什么了。我什么也做不了。那行啊,等着。等了一个月,快满了,快到7月17日,银行又给我来一封信,说这个还要再等一个月。
虽然银行方面迟迟没有结果,但是赖建平发现了一个变化,本来,按照KODA合约,每月21日是赖建平和银行之间交付上一个月所购买股票的日子,但是,自从发了信函之后,赖建平连续三个月没有收到股票。
赖建平:不再向我交货了。很自然就是你同意收回账户的表示,你用实际行为你已经明确同意收回了。
在此期间,赖建平与荷兰银行之间一直在围绕赔偿问题反复交涉。
电话录音:赖先生,不好意思让你那么远来到办公室谈,希望你能够直接进入正题,就直截了当就谈户口的资金情况和解决方法,我们之前在那种形式概念,形式概念我们也不是很懂,你法律比我们熟比我们在行,我们只是银行从业人员而已,对吧。你要理解我们的角度我们的难处,我们也要去拿上面的批示,不是说你要求什么都能够拿得到的,我们只能尽力而为了,好不好。
赖建平:他们总的一个想法是什么?第一个不要谈原则,不谈原则,不谈法律,不谈概念,只谈赔多少钱,就是说单刀直入简而化之。
然而,在具体赔偿数目方面双方分歧巨大,三个多月下来,几次谈判都是无果而终。
2008年9月8日,这天,香港荷兰银行把电话打到了赖建平的手机上,接了这个电话赖建平是欲哭无泪。
赖建平:9月8日电话里面,刚才还谈着赔偿,突然冒出来说,赖先生你这几个月的股票,我们给你收了,你得拿走。
于是,香港荷兰银行在9月10日这天,将赖建平账户中价值400余万元的股票斩仓变现。更让赖建平不能接受的是,8天之后,银行才将三个月的股票交付到赖建平账户中。
赖建平:整个这个事情完全是超越了技术的层面,超越了一般的合同啊,这个技术规范啊,什么风险啊已经远不是,远远不在这个层面,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银行的道德问题了。
赖建平与银行的谈判宣告失败,银行让赖建平收三个月没有交付的股票,这对赖建平意味这什么呢?这是复星国际股票的K线图,6月22日,该股票的收盘价格为5.81港元,7月22日是5.25港元,8月22日还值4.40港元。而银行迟交了三个月股票,9月18日这天,这只股票只值2.36港元。也就是说,由于晚了三个月交货,赖建平凭空多损失了几百万港币。而这部分钱则成了KODA合约发行者囊中的利润。
赖建平:说实话啊,我一开始在我脑子里边我一直是认为,外国的这些银行啊,可能比我们的国有商业银行更规矩,这是我一个天大的误解,现在事后来看是天大的误解。
此后,由于赖建平购买的KODA合约还有三个月交易,他账户中的股票被银行连续斩仓变现,最终,赖建平投资的2100万港币分文不剩,反欠银行200多万港币。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栏目也试图联系了香港荷兰银行,并发了采访传真,但是银行方面始终没有答复。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你也许有疑惑,既然赖建平有他自己的理由,为什么不起诉银行,寻求法律的援助。就这个问题赖建平也有他的苦中,首先,我国大陆法律规定禁止外资银行在大陆地区销售未经许可的金融产品,而赖建平是在香港地区开户投资,不受大陆地区法律管辖。而在香港,打官司需要高额律师费和向法院缴纳律师保证金,赖建平粗略计算了一下,他在香港打官司大概要准备几百万港币。而他已经没有能力再筹集这些钱了。
赖建平:即使我有充分的理由,我有这个天大的理由,但是呢,现在看来要进行这样的维护我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的救济手段几乎是行不通,这是我非常痛苦,很困扰的一个事情。
我们了解到,赖建平已经向香港金融管理局提出书面投诉,具体事宜还在处理当中。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节目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美国法律规定,这种带有对赌性质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不能卖给美国公民。在采访中,专家告诉我们,销售者在美国一旦违法,美国公民就地起诉,法律可能会让销售者倾家荡产。虽然我国大陆现有法律法规也明确规定禁止销售未经许可的金融产品,但是这些销售者会千方百计规避法律限制,比如游说投资者在香港开户交易,那么,一旦发生法律纠纷,投资者的救济途径就少之又少。我们必须承认,面对发达国家成熟的金融市场,我们还是小学生,如何完善法律加强监管是我们必修的课程。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