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姓“吴”股票姓“资”?
据传中央又要开会了,关系到市场经济。这不,有着“吴市场”之称的“敬琏”老先生不失时机站了出来,就市场发表高见了。夹七夹八地说了一通,跟当今全球市场一样地乱糟糟的,有看法不吐不快。
关于“救市论”。中国市场化的寻寻觅觅,或多或少跟其鼓吹者“吴市场”有点恩恩怨怨。如今全球市场危机了,想救它恐怕无能为力。但中国股市可以救一下,“吴市场”单刀直入的首要话题就是救股市。既然普通中小股民们已经“大都受损了”,恐怕谁都不能不谈救市,谁不把绝大多数的中小股民放在眼里,那是自找难堪。
问题在于,救市有头吗?没有。只要中国股市乃至世界股市存在一天,大涨大跌总是难免的,每个回合都必然涉及到救市问题。故完全可以这么说,股市不死,救市不止。救市的神奇功效,无非是给股票二级市场,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不管它是政府让利,还是外围资金入场,或者新的机构主力进驻,总之就是不断输血。
而每逢一轮大涨大跌和政府救市的博弈后,输入的新鲜血液必将流入少数庄家而不是中小股民的钱袋里,这就叫财富再分配和市场重洗牌!根本在于,市场也许只姓“吴”,没有姓“资”姓“社”之分,但股票却实实在在是姓“资”,而且“七赔二平一个赚”的铁律改变不了,中小股民只能一遍遍地随潮起潮落“电梯式”地“刺激走一回”。
只要股市存在着,有一点可以打保票。任他“吴市场”有天大本事,充其量只能在每轮大跌时主张救市;而从根本上讲,他决没有任何神奇招术,能把多数中小股民,从股市“大都受损了”的水火中,真正地拯救出来!中小股民的必然规律就是:救一回再损一回,损一回再救一回,直到永远。
关于“政策市”。“吴市场”主张救市的话音未落,又话锋一转,自相矛盾地大谈中国股市“政策市”顽疾未除。“政策市”的观点,先前在《金融时》的一篇“央行机关揭秘中国股市为什么总是急升骤降”的文章中,借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朱玉辰之口,似曾相识地重播过。
这里随便插个话,朱玉辰当时观点有三:一是中国股市不成熟,做空机制缺席。也就是打了市场一棒。他的潜台词怕是需要深入推进市场化。个人在“央行机关,您别瞎忽悠”中,就此提出了一些疑问。朱玉辰的第二个观点,是上市公司缺少回股东的意识。也就是打了企业一棒。这里面的内涵更多,网友多少明白玄机。笔者当时没有顾上说,恐怕以后还要专题请教。朱玉辰的第三个观点,是股市政策依赖性较强。也就是打了政府一棒。三棒子打得好不匀称。这第三个观点跟“吴市场”不谋而合,就此重点罗嗦,言归正传。
从避免股市剧烈动荡的角度看,把救市当作权宜之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吴市场不会不懂,市场动荡必然要来的,这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就跟人的呼吸一样正常。但“吴市场”始终反对政府干预,这回“看不见的手”挥舞之时,他出尔反尔地要求政府救市了;而政府救市则是“政策市”的表现之一,但他同样指责“政策市”,那究竟想要干啥呢?
实际上,“政策市”是股市不可根治的基本特点,全世界没有例外。美国股民一听国家石油储备下降、一听政府要用3000亿美元救市,则股票市场的波浪迭起。可以断言,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位美元金融大鳄,跟美联储没有一点瓜葛!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经济风波无处不在,任何政治都要影响经济生活。故每个国家的每项政策,多少都会波及本国股市,而“政策面”又是股市参照的一大领域,有政策要动荡,没有政策也要动荡。既然如此,“政策市”的说辞,还有任何意义吗?
“吴市场”的有力之处,在于中国股市的“政策市”,在令普通股民利益受损时,“有权力的人可以大发横财”。这一点无可非议,但“吴市场”没有说清楚,“有权力的人”拿股票“大发横财”,实则就是官僚资本发了横财,无论是否“政策市”,无论“官僚资本”还是“买办资本”或者其它有点政策瓜葛的“大资本”,在股市都会发大财。因为股票作为资本决定了股市总是姓“资”的。
关于“效率”。“吴市场”倡导市场经济,总要谈效率,针对目前宏观经济的焦点问题——反通胀和保增长,他的“药方”是,一方面坚持总量紧缩,另一方面从机制上改善和提高企业的效率。总量紧缩相当于“吴市场”的“政策市”,不必深究;而“从机制上”讲效率,是他区别于人的老生常谈的市场“新药”。
企业效率的主要指标,应当是物化的或货币的人均劳效水平,分子是“产量或产值或其它经济总量”,分母则是“人”。那么提高企业效率的途径,无非是提高产量,或者精减人员。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总需求萎缩,提高产量的“药物配方”没有指望了;那么剩下的就是减员,美国大公司正是处在减员浪潮中。想要问问“吴市场”,用什么“机制”提高企业“效率”呢?减员你敢吗?
从经济维稳的角度看,既然面临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既然经济适度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对外贸易已经出问题,何不从“国内投资”和“民众消费”出主意,从民生问题“好”而不是“快”的方面下功夫,却念念不忘外向企业的“效率”呢?
关于“减税”。“吴市场”对于财政政策的建议,他提出应该减税。减税的动议是个人人都能想象的“高见”,不劳“主流学者”大驾。既然原材价格被国际市场哄抬了,百姓消费能力不足就不能压人工成本,国际市场的需求下降价格而且上不去,那么自然就会想到政府“减税”这一“药方”了。
在国内市场消费能力不足时,“减税”就是削弱政府投资和再分配能力,向企业让渡利益了。假如减税能够一定程度地维持“出口”拉动,从货币流向看,则低价商品出口和国外关税壁垒高筑后,“减税”也就相当我国政府通过中小企业向国外输送现实利益、让全球分享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而已。
也许国内市场的减税措施值得考虑,但“吴市场”何以对国内民众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视而不见,何以对石油、电力等国有大企业的严重受损视而不见,独独千方百计地想要拯救外向型的中小企业呢?难道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的中小企业,不该为自身“消失了”的长期积累买单,不该为陷于复杂债务陷阱自责,不该为国际市场“看不见的手”反思,而必须回回由国家拿全民资产施以援助之手吗?
关于“高利贷”。“吴市场”认为,最近浙江试点将地下钱庄进行金融“翻明”是一项好举措。假如高利贷能够“翻明”,能够把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资本化”和“私有化”实质性地向纵深推进一大步,这确实是个求之不得的“好举措”,高利贷的功劳不小,坏事确实变成一件大好事了。
但“高利贷”与地下钱庄“翻明”本来还是两码事儿。假如地下活动不管是否违法都该“翻明”的话,那么赌博、贩毒、卖淫、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活动等,又该如何呢?而地下钱庄跟金融私有化不能相挂钩,中国市场其实不是没有私有化的各类银行;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不在银行,为什么国有银行贷不到,招商银行或外资银行不去贷?说明关键是中小企业可能炒房、随时诈死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风险之源。“翻明”的钱庄不用法外手段,恐怕同样不敢放贷。
“吴市场”口口声声说“在坚持货币总量紧缩的同时,现在应尽量保护中小企业,保证它们正常的贷款需求”。尽管他对紧缩政策下或许紧国企松民企的可能性视而不见,但他终究不敢说,地下钱庄即使“翻明”后,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就能在法制轨道上,能够从根本上妥善加以解决。显然,地下钱庄“翻明”了,他未必是要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问题,而是另有深意。
“吴市场”终归还是大学者,他高见之后,不忘腾挪说,“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还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改善经济运行体制,这是根本性问题”。这个“根本性问题”旁人难以置疑了,因为他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运行体制”何所指,是姓“吴”姓“社”或姓“资”,不能妄自猜测。
附:
吴敬琏:现在股市出现问题 政府救市是应该的
[ 一天一地一广仔 ] 于2008-07-23 21:55:56 上帖
吴敬琏:现在到了该减税的时候
开出化解经济难题药方:要根除"政策市"顽疾,要保护中小企业,要发挥财政作用稳定物价
今年以来再调个税起征点的呼声时常出现
享有"中国经济学家的良心"之美誉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昨天做客解放日业集团第十六届文化讲坛,为当下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诸多难题,逐一开出化解之良方。
对于跌跌不休的股市,吴敬琏认为政府应对症下药救市;对于财政政策的建议,他提出应该减税;对于从紧政策,他强调应尽量保护中小企业、保护就业。
昨天,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与三位重量级企业家代表--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正泰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南存辉在文化讲坛聚会,共论"命运与共三十年"。有着"吴市场"之称的吴敬琏在讲坛上详细讲解了一部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以及市场经济经过几大段落才历经艰险地走到今天。
吴敬琏认为,现在股市出现问题,政府救市是应该的。"问题是怎样对症下药,政府是不是该直接干预股市以及楼市。"吴敬琏认为,中国股市的"政策市"顽疾并未根除,有权力的人可以大发横财,而普通股民总是利益受损。
关于目前宏观经济的焦点问题--反通胀和保增长,吴敬琏的"药方"是:一方面坚持总量紧缩,另一方面从机制上改善和提高企业的效率。
吴敬琏指出,在紧缩银根背景下,前段时间主要受损的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就业等诸多问题。"在坚持货币总量紧缩的同时,现在应尽量保护中小企业,保证它们正常的贷款需求。"吴敬琏还认为,最近浙江试点将地下钱庄进行金融"翻明"是一项好举措,"地下金融成本很高,风险很大,高利率无论哪个企业摊到都难以翻身。"
对保持物价稳定,吴敬琏建议,除了货币政策还要依靠财政政策。吴敬琏表示,18年来国家财政收入增长每年都超过了20%,"眼下到了该减税的时候"。
吴敬琏还表示,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还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改善经济运行体制,这是根本性问题。"靠资源投入、出口驱动的粗放式增长方式,造成了很多严重问题,比如资源短缺越来越严重,环境深受破坏。"吴敬琏认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继续推进改革。
□ 李强 新闻晨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