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江湖
当前社会中经常听到、看到“精英”这么个称谓,这也许是个很具时代特征的称谓。过去称谓某些人,往往以“国之栋梁”、“中流砥柱”等称之,从这些“国之栋梁”等称谓中,也许能看出这类人的某种“傻”气;从这类称谓中也许能看出很缺乏个性化气息。当代“精英”基本不会这么傻,深知“有奶便是娘”的妙处,并且为“有奶便是娘”整出个“个性化”的光环。国之栋梁?国家(社会)松散、垮塌管个人屁事?也许,把国家(社会)“廉价”出售,还能钱袋鼓鼓,正是美事呢。况且,某些人早已是他国公民,早已和他国共荣辱、同兴衰,本国的兴亡与这类人何干?据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成为了他国公民,替他国说话,做些有益他国之事也许是理所当然的。据说: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他国的荣辱兴衰关系到某些(个)人的钱途命运,他国给于的恩宠理当懂得感恩,替他国渗透鸣锣开道近乎可以名正言顺。某些“精英”的言论也许还没到理直气壮的程度,扯上“针贬时弊”、“爱国为民”等大旗,先后以你方唱罢我登场出笼也许就顺畅多了。称谓的变化彰示着某些人本质的变化,称谓的不同明示着社会(国家)环境的不同。或者说,人的本质变化了,社会(国家)环境不同了,称谓也随之有所变化、有所不同。
精英,这个称谓也许很符合人之本质变化的特色,也许很符合社会(国家)环境不同的特色,也许很符合时代进步(?)的特征,成为了某种流行、时尚的词汇也许就自然而然了。精英当然不可能徒有虚名,其言行举止都得符合“精英”的标准,才可能以“精英”誉之。当代的精英几乎都是些知识满溢的人才,普通人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当代精英在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偷天换日、本末倒置的技能、手段、方式、方法等方面近乎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程度。精英对当代所作的贡献近乎是具大的,用罄竹难书形容也许欠妥,也许至少能用难以言表给于表彰。
中国共产党的党旗上锤子、镰刀向征着什么?不用说、不用问也许很多人都知道。共产党、工农子弟兵(解放军)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为了推翻(半封建、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旧社会,创建一个工农、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的国家,这个明确的目标、宗旨,也许正在被巧舌如簧的“精英”逐渐淡化。
目的、方向与速度的不同,相信许多人都明白。目的正确,速度快慢只是早、晚的事;前进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错误、缺点,只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纠错扬正;速度慢,一步一个脚印,迟早会到达目的;目的差错,方向偏离,速度越快也许离目的越远。当年创建共产党的目的,当年推翻旧社会的目的,当年创建新中国的目的,越来越被“精英”推崇的“速度”冲淡,似乎只要速度快,目的、方向已无关紧要。
人无远谋,必有近忧。在“近忧”干扰下忽略远谋,很可能舍本求末,很可能得不偿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个人可以、也需要对自己的一生有个长远的计划、规划;国家、社会也需要有个(长远)规划、计划。只强调个人的计划,竭力否定甚至反对国家、社会的计划,这类蛮横的论调也许只有“精英”才可能“发明”出来。
解放初期,被驱逐出中国的列强不甘心,采取封锁、制裁等手段,意图卷土重来。经过多年战乱的洗涤,万废待兴、一穷二白。中国人民直面问题、直面困难、奋发图强;提出独立自主的方针,采取“计划经济”的措施,以击溃列强的(阴谋)意图,以平衡社会发展。在“计划经济”举措中,才有了教育普及的可能,才有了工业门类(设备、装备、设施、产品等)齐全的可能,才有了“技术革新”的可能,才有了“二弹一星”的可能,才有了控制、消除毒品泛滥的可能,才有了把娼妓“改造”成劳动者的可能,才有了控制、消除赌搏恶习的可能,在极其困难的条价下,努力完善养老、医疗等保障;才有了大兴农田、水利的可能,才有了把自然灾害降低的可能,才有了农业规模化的经验、教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计划经济时期为中国的社会、工业、农业、经济等后续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任何模式都会发生问题,都会发生错误;不发生问题、不产生错误的模式是不可能存在的;所有的模式都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纠正错误中前进的。计划经济不可能例外。计划经济当然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当然也会产生些错误;发生问题,设法解决就是了,发觉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错误就是了,解决问题、纠正错误以利进一步发展。把当下发生的问题、产生的错误,一股脑泼在“计划经济”之上,也许属某种“耍赖”的行径。
某些“精英”也许还没有达到“耍赖”的境界,艺术水准未必就低。为了解决一穷二白的问题,实施计划经济以求平衡、稳定发展,经过某些“精英”艺术地本末倒置后,演变成了计划经济加剧了贫困,把列强“封锁”、“制裁”的“合法”性、“合理”性描绘得光辉灿烂,几乎把“计划经济”涂抹成一无是处。某些“精英”甚至嘲笑曾经流血淌汗的“种树”者,似乎今天的成果是列强恩赐的;某些“精英”甚至讥讽曾经艰苦奋斗的“挖井”人,似乎今天的成果是天上掉下来的。没有曾经的“计划经济”打下的扎实基础,缺乏曾经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某些“精英”也许只有舔列强脚丫子的份儿,不可能有嘲笑、讥讽“种树”者、“挖井”人的机遇。中国确实曾经有过被封锁、被制裁时期,是列强蛮横、霸道意图致使中国贫困,而不是“计划经济”促使国家、社会、百姓贫困;中国确实曾经有过万废待兴时期,是“计划经济”逐渐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而不是“计划经济”造成物质短缺。这样的因果关系某些“精英”亦能巧妙地颠倒过来,可见某些“精英”艺术造诣的深厚。
新中国成立,确定了全民所有制、国营等多种体制。中国大地上曾经到处都能看到“国营”的牌子;也就是说,资源、资产归全体人民所有,国(政府)营。换句话说,全体人民是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政府只是经营权、管理权,不是所有权,亦无处置权。用“时尚”的话来说:政府(机构)是全民资产的(机构)经营者、管理者,人民是全民资产的所有者、权力人。经营者、管理者有经营、管理(全民所有)资产的义务、职责、权力,没有擅自处置、转移、侵吞、霸占(全民所有)资产的权力。政府是为人民(主人)服务的机构,政府经营、管理完善,人民(主人)给于政府(干部)相应的报酬。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也许应该经营、管理好全民所有的资源、资产,鼓励集体所有的(经济体)企业、私营企业健康发展,协调“三驾马车”的前进步伐。政府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全民所有的(企业、经济体)资源、资产萎缩、流失、、、政府(领导、干部)引咎辞职,直至追究(法律)责任。任何人、任何机构都无权擅自(以改革、改制等名义)处置、转移、侵吞、霸占全民所有的资源、资产。经营、管理者以政策、经济等手段造成全民所有资产萎缩、流失,以政策、经济等手段纵容、鼓励外资、私营企业挤压全民所有(资产)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逼迫全民所有(资产)企业举步维艰,促使成千上万(主人翁)工人下岗,直至全民所有(资产)企业无法生存、发展,经营、管理者也许该向人民谢罪。以政策、经济等手段促使、逼迫全民所有(资产)企业很难生存,甚至无法生存发展的言行,比贪污、受贿更腐败;对社会、对时代、对人民的危害更大。任何人、任何(政府?)机构以改革、改制之名,把全民所有的资源、资产“变更”至私人名下,都涉嫌转移、侵吞、霸占全民所有的资源、资产,都涉嫌违(宪)法、犯罪。
全民所有、国营被“精英”偷天换日成“国有”后,主人翁猛然成了弱势群体,公仆俨然成了主人,公然地在光天化日下(以改革、改制为由)开始了转移、侵吞、霸占全民所有资产的大规模言行;似乎全民所有的资产(国营)被“国有”后,公仆就有了处置权,主人翁就丧失了所有权;似乎转移、侵吞、霸占的言行只需以“改革”、“改制”之名(私有化、私有制?)就能“合法”化。改革,工农先锋队的政党究竟想改成什么党?以工农、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的政党究竟想改成什么党?改制,人民民主的体制究竟想改成何类体制?社会主义的体制究想改成何类体制?这些简单的(决策)问题,理当向世界、向人民公(告)示。
社会主义体制中,不仅只是全民所有的(经济)体制,还有集体所有的体制,也允许、鼓励私有(私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鼓励私有(私营)经济的生存、发展,不可能是转移、侵吞、霸占全民所有资源、资产的理由。三种不同经济体的共同存在,协调发展,有益调节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平衡。以政策、经济等手段逼迫全民所有(资产、经济体)企业逐步私有化,本质上可能是在颠覆共产党的宗旨,铲除工农、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根基,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实质上可能是复辟、倒退(半封建、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的前兆。
人生如戏,社会犹如大舞台;舞台背景的变化、转换,为各色人提供、创造了演译丰富多彩人生的条件。曾经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吸引了诸多爱国志士舍弃(国外)舒适的、优越的条件,冲破重重阻隔、克服千难万险纷纷奔归与国家、和时代共荣辱、同兴衰。随着(社会)舞台背景的转换、变化,某些“精英”以成为“列强”厅中宾、堂上客为傲,屁股坐在他国(入籍)土地上,脚丫站在他国立场上,嘴上说些“爱国为民”冠冕堂皇的话,扯“平等、民主、自由”大旗招摇过市,把社会主义之水搅成适宜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的混水,趁机把手伸进国内捞钱敛财暴富。不同的(社会)舞台场景也许适宜不同的人,不同的人上演不同的剧情。
观察社会的江湖之水是否深、是否浅、是否急、是否缓、是否清、是否混、、、从(社会)舞台剧情的变化中也许能透露出某些端倪。
山石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