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尸要价”:市场的逻辑在哪里
“挟尸要价”:市场的逻辑在哪里
何全胜
最近,张轶《挟尸要价》的照片以全票赢得最佳新闻照片奖,但由于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李玉泉发文对该照片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这一事件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最主要的焦点在于打捞者有没有“挟尸要价”的行为。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挟尸”行为属于胁迫,违背了社会道德,违背了市场自由交易的原则,双方可以通过自由的讨价还价—— “要价”,来确定交易的价格。可是,这个“价格”如何定,才能使双方都感到“幸福”呢?(张维迎认为市场的逻辑是:如果你想活得幸福,你首先要使别人幸福,如果你不能使别人幸福,按照市场的逻辑、市场规律的话,你是不可能幸福的。)
价格如何确定?这是经济学的基础问题,可惜,这个问题至今尚未解决。
斯密开创经济学以来,提出了劳动价值决定价格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济自由”的思想。而马克思继承了“劳动价值论”,并把其推到极至,认为“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格,在此基础上,认为由于劳资分配不公——劳方创造了价值,而资方获取了全部的剩余价值,所以这种分配不公无法完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这种劳资交易也就是不可持续的,这就是造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马克思提出了“按劳分配”的理论,也就是“计划经济”的思想基础。其实质,马克思认为劳资纠纷的问题最主要还是劳动力价格——工资如何确定的问题,对此,马克思提倡“计划分配”,由无产阶级专政的中央政府来确定工资;而斯密认为应该“放任自由”,由市场自由竞争来决定。虽然两个人都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出发,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可见劳动价值论无法决定商品的价格。
西方经济学家沿着斯密交换价值的道路,提出了边际效用论的思想,来确定商品的价格,这就是马歇尔的价格理论,并经过萨缪尔森、弗里德曼、斯蒂格勒等人的推广,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可是,这个理论虽然在理论分析上无懈可击,却无法运用于现实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马歇尔价格理论的核心——需求定律,是一个心理定律,价格上涨,需求减少,其中的“需求”是指心理需求,马歇尔称之为“意愿需求”,弗里德曼认为是“需求表的需求”,是“消费者乐意在某价格下购买的量”,张五常则称之为“意图之量”。这种“心理需求”,是不可测量、也无法验证的,因此,建立在这个心理规律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运用于现实分析中漏洞百出,使人们对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性深感疑惑。
西方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并不科学,并没有解决价格决定的问题。可是,西方经济学家依然在这个心理规律的基础上,认为通过市场自由交易,价格会向均衡价格调整”可以运作良好,无须政府干预,从而提出了市场自由的思想,反对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干预。
在“挟尸要价”这个例子中,深刻的表明了仅仅通过市场自由交易,是无法决定价格的,在这个过程中,会存在垄断、欺诈等问题,市场自由交易也就不可能实现,必须要经过第三方力量——社会道德的约束、政府进行干预等,来保证交易的公平。
我们要看到,市场交易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但不能因此就认为自由的市场交易就能发现公平的价格。市场交易是一个价格竞争过程,既然是竞争,价格就会有利于强者,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这种交易必然导致分配不公等问题。如房价、医药价格、粮食价格(最近的绿豆、大蒜等)搞得民怨沸腾,甚至由于工资问题而罢工,说明这些基本的价格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当这些交易涉及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就必须进行政府干预,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以牺牲市场效率为代价来换取公平,以侵犯个体利益来换取社会整体利益,因此,政府干预必须得到大多数人的同意,也就是说,政府干预必须是民主的、可监督的,才能保证这种干预可以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否则,这种干预既牺牲了效率,又没有换来公平,就会产生“政府失灵”的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市场可以带来效率,但市场有其自身的缺陷,并不能达到公平价格。没有公平,市场交易也就是不可持续的,为了使交易可以进行,必须进行政府干预。自由市场和政府干预相互权衡,才能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其实质,就是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因此,在谈论市场的逻辑时,我们不能只看到市场效率的一面,还要看到其缺陷的一面——公平,世间没有什么是完美而无缺陷的,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思维逻辑。
中国的经济改革,实质上是从“计划价格”向“市场价格”的转变,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科学的价格理论乃至经济学理论,是中国经济学家的责任,而不是仅仅把西方并不科学的理论当作“市场万能”的法宝,这样才会取得进步。
延伸阅读:
张五常《科学说需求》并不科学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