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金融自由化的益处何在?

2025-02-23 文摘 评论 阅读

金融自由化的益处何在?

罗德里克 

  当今金融世界显然出了某种偏差。问题并不是某个新兴市场发生金融危机,并且危及到邻近国家。在2006年5月和6月发生的上一轮金融突发事件中,即使是风险最大的国家,也从容地应付过去了。

  相反的,那是由于眼下相对平缓,却暴露了问题。那就是,人们曾经预想的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目前无处可见。

  金融全球化是一个新现象。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石油美元的再循环促使大量的资本向发展中国家流动。但是,只是到了九十年代左右,大多数新兴市场都扬弃了谨慎的态度,解除了私有投资组合以及银行资金流动的控制。从此,私有资本流动剧增,压倒了物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因此,当今世界经历真正的金融全球化只不过15年左右。

解除资本管制不等于增长

  表面上看,解除资本流动的限制具有坚实的逻辑。这一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具有大量的投资机会,但是却缺少储蓄。外国资本流入可以让这些国家利用富国的储蓄,提高其投资比率,并且刺激经济增长。

  此外,人们也认为,金融全球化还将让穷国的经济平稳渡过,可以应付进出口货价比率的巨变,以及与其他时运不济相关联的繁荣破灭的周期。最后,在金融市场的训规之下,即连某些无所顾忌的政府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独立学者所作的研究表明了几个疑点和窘境。例如,难有证据表明解除资本流通管治的国家能因此获得持续的经济增长。实际上,许多新兴市场的投资比率出现了下降。总体而言,资本流通的自由化也并没有稳定消费。

  耐人寻味的是,最近几年中表现最佳的国家,却是依赖外国融资最少的国家。中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明星,拥有巨大的经常账户盈余,这就意味着中国是向世界各地的净贷方。

  在其他高增长国家中,越南的经常账户基本持平,印度则只有些许赤字。在拉美,阿根廷和巴西近几年一直有较高的对外盈余。实际上,历经多年的净借款之后,它们已成为净贷方,因而对近年来的资本市场突发事件能够从容应付。

  为了理解所发生的事情,我们需要对穷国的投资与增长率为什么偏低寻求更好的解释。过去一般认为,发展中国家储蓄有限,因而促使资本流动自由化。然而事实却是:在成功的发展中国家中,资本向外输出,而非流入。这一情况表明缺陷存在于其他地方。最为可能的是,真正的缺陷在于投资方面。

投资需求低落将带来困境

  主要的问题看起来是缺乏创业精神,工厂和设备也乏人投资——即凯恩斯所说的“缺乏动物性的冲劲”。更谈不上可以提高在国际市场进行交易的商品产量。这一缺点背后隐藏着若干体制上和市场上的扭曲情况,这往往是在低收入环境中进行工业化和摩登化的经济活动中产生的。

  当国家的投资需求异常低落的时候,允许资本自由流入根本无济于事。这些国家中的各行各业所需要的并不一定是更多的融资,而是各企业所有者对更多利润的预期。实际上,资本流入可能适得其反,因为这可能使得本国货币升值,并且使得出口的生产利润减少,从而进一步削弱投资的激励。

  这样,允许资本自由流入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走向,就是经济中的现代化范畴投资变低,最终使经济增长减慢(一旦由资本流入所带来的消费繁荣结束)。与此相反,像中国和印度等避免资本大量流入的国家,才能让本国货币保有高度的竞争力,从而维持利润率和较高的投资水平。

  对于那些还没有跃向金融全球化的国家而言,教训是很明显的:那就是防患于未然。没有任何东西比没有竞争力的货币更能够扼杀经济增长,也没有什么比资本流入激增更能够导致货币升值。

  对于经济已转型的国家,何去何从就更难拿捏了。当资本自由流通之时,汇率的管理就变得更为困难。但是这并非无可救药,只要决策者理解汇率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且把资本流动置于竞争力的要求之下,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世界上的“新兴市场”相信都在不遗余力地避开金融动荡的困扰,因此人人都该扪心自问:金融自由化的益处究竟何在?这是一个我们大家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环球视野》摘自2007年1月16日《联合早报》)

标签:资本   投资   国家   金融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