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从技校的招生工作看毛时代

2025-02-19 文摘 评论 阅读

从技校的招生工作看毛时代

  我弟弟在一家技校教学,暑假的时候,每个教师都要排值班,到处去搞招生。有一次,他和校长排到了一起,下到一个县城搞招生。中午吃完快餐盒饭,几个人就聊天吹牛,赶走瞌睡了。其中,校长说了一句话:还是毛泽东时代好,不用这样东奔西跑的,可以安心过一个暑假!

  现在我市的技校招生,已经完全没有计划可言了,全凭市场经济那只神圣的、看不见的手了。而技校的资金来源,劳动局等上级单位的拨款已经很少了,连开教职工的工资都不够。主要的资金来源就是学生的学费了。这样,技校的效益好与坏,就要看招生人数的多寡了。每个学生一年的学杂费、实习费四千多元,加上住宿费800元,就是教职工收入的主要来源了。办学校已经象办工厂了,就差没有收税。不少热心于教育事业的民营企业家怀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办了不少技工学校,使到公办的技校成为了民办教育事业的有益补充。

  由于招生人数关系到技校一年的生意好坏,所以各家技校--无论是公办的,还是民营的,都对招生工作高度重视。每一家学校,都有一批没有列入名册且不领工资的“招生经纪”。刚过清明,招生经纪们就开始行动了,到各家学校收集毕业生的资料。一般来说,班主任每卖一个学生的资料,是5毛钱,而且资料还可以卖数次。招生经纪们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向这些学生发“录取通知书”,通常是这样开头的:某某同学:你荣幸地(也有用“光荣”这个词的)被我校录取了。。。。。。这是广种,当然只能够薄收。

  每个招生经纪,都有自己的重点责任田,一间或者数间学校。它们就在学校里开展了重点的招生工作,还要经常上门家访,作家长的思想工作。学校能够允许这些招生经纪到学校开展工作,校长和相关的教师肯定是会有好处的。一般来说,每个招生经纪都能够搞到几十个学生。每一个学生转卖给学校,视各家学校的不同,有多寡不等的招生回扣。象我弟弟的学校,是一家公办的,所以价钱比较低,每个学生卖1200元。据说有家民营学校,已经涨到2000元了。

  当然,招生工作是不能够全凭这些招生经纪的,学校也要花很多功夫。例如要去下面的县城,做教育局、劳动局、各学校的公关工作,你不做工作,人家还会驱赶你,不准你在它们的地盘上搞招生呢。为了加强激励机制,招生的名额也分配到各教师,完不成任务的,不仅没有招生回扣,还要扣奖金。

  知识分子们老是攻击毛泽东时代不是法治,是人治。其实,从招生的工作来看,毛泽东时代的法治是很完善的,不知比今天完善多少倍!一家学校,怎样招生,是有规章制度写得明明白白的。你就是把一家学校的教职工全换了,重新换上一班人,那工作还是会按部就班的进行。放在今天,如果把一家学校的主要领导换了,招生人数肯定就会有波动。如果是一家企业,把领导层换了,那产品的销路也会大受影响。

  当然,我想,那个校长一定很希望招生工作回到毛泽东时代的,因为他可以过一个安心的假期。但他肯定会希望又可以象现在一样,可以一把手负责,一支笔签单,说让谁下课就让谁下课。

  是谁破坏了制度呢?

标签:招生   学校   工作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