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养活了我们吗?
富士康又死人了。年仅十八的可怜的马向前,新闻报道是瘁死,可是他姐姐明明看到,他身上都是伤痕,胸口有淤青和血,鼻孔有血迹,嘴唇里鲜红,额头和前胸位有凶器的压痕。而且,遗体被人洗过,“我们只能看到他的前胸位置,他的下身和背部殡仪馆工作人员不让看”。
于是富士康悬赏五十万找真相了,真相是什么,我看只有富士康自己知道吧。
于是有五毛呼吁保持冷静,因为据说如果富士康一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中国工人就没饭吃了。看哪,富士康多么伟大,不远千里来大陆学雷锋了,可恨内地人就是不领情。
但是,南京法官教育了我:这种学雷锋的行为显然是不合常理的。我记得业界有一句话就是:富士康进入那个行业,那个行业就会哀鸿遍野。这里的哀鸿遍野不是世界市场的哀鸿遍野,而是中国企业的哀鸿遍野。例如富士康与诺基亚在手机行业展开全面的合作之后,中国的手机品牌全面衰退,诺基亚全面占领了低端市场的同时继续巩固在高端市场的优势,现在的诺基亚越来越强,而国产手机则是面临生存危机。
简单回顾一下近年来的全球化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工场”,但实际上,只是为发达国家打工。通过高速的交通网,发达的通讯网为基础的代工(外包),西方可以用更多的资源巩固他在高端领域的市场,这样剩下的低端业务就由发展中国家竞争,谁的成本低来谁更好地为发达国家服务作为取舍因素,这样美国就可以从容的面对全球化的挑战,赢得更多的利益,发展中国家中只有通过为发达国家代工才能获得相对优越一点的条件。
而富士康正是融合了国际化的管理理念、中国在劳动力成本上的低廉、国际强势资本以及中国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在90年代后期迅速崛起和发展起来的。
富士康的崛起和发展,是国外强势资本扶持台资企业并通过台资企业获得中国大陆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再现,因为西方强势资本与中国文化鸿沟太大,而富士康的台湾人和中国本是同文同种,所以这样就可以通过富士康即可以实现大比率的利润,而且还能通过富士康抵消掉中国本土企业熟悉中国本土市场的优势,从而压制中国本土企业的崛起。
西方希望中国永远从当他们的廉价的代工者,而富士康无疑就是理想的人选,通过扶持一个打到一片,在经济上实现以华制华。在经济领域通过扶持台湾或者国内代工企业实现以华制华,让中国的精力消耗在内部的恶性竞争上,而美国则做收渔利。
所以,到底是富士康养活了我们,还是象西方某个智囊说的,全球化中国只得到了一点面包屑,而且这些面包屑,大部分都被特权阶层以及包办资本获得。屁民们捧着那么一点面包屑的屑,居然还沾沾自喜,真是史无前例的天下奇观。
我们的父母官不懂得这个道理吗?当然不是,对他们来说,富士康是无疑是政绩工程的理想合作者之一,媒体频繁的出现地方领导人接见国外某著名公司领导人、参与某某大公司的奠基等等,无疑成了电视新闻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却很少看见政府接见中国的民族工业的企业家。
我们的民族工业基础薄弱,要发展就要持续的投入,扶持。相比而言,扶持国外或者台湾的比较成熟的跨国企业比起内资企业更容易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在这种大环境下,富士康们充当国外强势资本的帮手,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迅速崛起,血汗工厂开遍了华夏大地,而民族工业却发展受到无形的制约。
有人说,不至于此吧?东欧国家转型期间,国家从未向本国投资者提供金融帮助,相反,外国人却可以仰赖国家向他们伸出的慷慨援助之手。波兰的银行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银行还依然属于国家所有的许多年间,银行的准备金比率被定在信贷发行额的30%,比欧盟的标准高两倍。这一规定导致银行成本增加,推动利率上升,而且也压低了这些银行的市场价值。但是,当外国人于1999年接管了国家银行之后,银行的准备金标准被降到了欧盟的水平。2002年,韩国大宇公司在波兰的汽车制造分部于宣布破产。波兰政府立即宣布将提供l亿美元,实施一揽子救援方案,拯救大宇公司在波兰的工厂--泽兰公司。同年,政府又拿出相同数目的资金用于援助为瑞士人所拥有的民用航空公司。外邦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片神奇的土地!
2010-1-27
http://show.cacbo.com/space.php?uid=404&do=blog&id=2013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