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模式”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吗?
小岗村,“中国改革第一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锋,也是中国改革的先锋。三十年过去了,,小岗村近况如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践出发,我们能从中总结出什么?
三十年前,小岗村是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
实行“大包干”后,1979年秋收,小岗村的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3.6万斤猛增到13.2万斤,这是一个惊人的增长速度,增幅达到3.67倍!由此人们便得出了一个结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没有前途,只有个体经济、私有化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也由此,私有化运动也即以急风暴雨之势在全中国推广开来。
首先,我们相信这个数字的真实性,小岗村由集体化解体为私有化之后,生产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这一个别的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或者说具有多大程度上的代表性?是否因此就能得出上面的结论?
下面是一组摘自《中国政府白皮书》“中国粮食问题”的统计数字:
第一阶段为1950—1978年。194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只有1.132亿吨,1978年达到3.048亿吨,29年间年均递增3.5%。
第二阶段为1979—1984年。198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亿吨,6年间年均递增4.9%,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增长最快的时期。
第三阶段为1985年至今。199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666亿吨,11年间年均递增1.2%。
这里的“第二阶段”正是显示“大包干”成效的时期。(到1984年底,全国已有1.8亿农户实行了家庭承包,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第一,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到,其总的增产效果只是略高于第一阶段的合作化时期,而决不是小岗村的三点几倍;第二,这个阶段的粮食增产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正式推广并发挥效能的时期,其增产效果如何,再看一看下面的数字:
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从60年代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12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1976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
——摘自新华网,“感動中國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地推算,在第二阶段的六年间,袁隆平的科技成果增产了500亿公斤的稻谷,即0.5亿吨。而这六年总的粮食增长量(以1978年的3.048亿吨为基数,按平均增长率推算)为0.876亿吨,也就是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增长因素已占其中的57.1%,若扣除这一因素,这一阶段的粮食年均增长率只有2.1%,(其它的科技因素如化肥农药家农机等还未计入)这就是说还没有合作化时期的增长率高(3.5%)!
再综合第三阶段的年增长率(1.2%),我们可以看出 ,在农村推行私有化以后,中国的粮食增长其实是呈现递减态式!
那么农民的经济状况又如何呢?资料显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80年代初的1.8比1扩大到2003年的3.23比1。农民的相对贫困状态日益严重,有许多地方还存在着绝对贫困。
所以说,小岗村实行私有化后对生产力的推动和发展在中国不具有代表性,“小岗模式”更不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三十年来的实践进一步证明,小岗模式是一个落后模式,它已经远远落在了坚持集体经济的华西、南街等村的后面。
1978年以前,小岗村是有名的“三靠村”。那么改革后的情况如何呢?
1998年,为了纪念“大包干”二十周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凤阳县委县政府带领有关部门联合出资,给他们建了一所小学,建了一座自来水塔,改造了小岗村住房,电信局还为村民家装上了程控电话。三个月时间,小岗就这样拥有了作为新农村应该拥有的主要公共品。更有讽刺意味的是,张家港市的长江村为小岗铺了友谊大道、绿化,帮助发展小岗的葡萄业和其他农副业,给村民送彩电。人家也只是个村啊!可小岗村还是“三靠”村!
可问题在于,这样一个落后典型是如何成为先进典型,并在全中国强制推广的?!
“小岗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正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剖析的。
胡总说得好,我们需要“继续解放思想”。而不能困于某一桎梏!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