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最可爱的人———魏巍同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8年9月30日
我与魏巍同志从未谋面。然而,他的两篇文章使我终身难忘,一篇是在中学时代学习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篇是我在读硕士研究生时读到的《在新世纪的门槛上》。
《在新世纪的门槛上》一文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作为20世纪的见证人,魏巍指出,20世纪是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艰苦战斗的世纪,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而辉煌的世纪。
20世纪有着伟大的十月革命;有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有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有着席卷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解放斗争,20世纪确实是辉煌而灿烂的世纪。
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但魏巍坚定地认为,从历史的长河看,这只不过是共产主义的低潮,他认为“历史上各种不同性质的革命,如果它是真正的革命,很难是一帆风顺而没有反复的。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如此。例如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就都经过复辟与反复辟的反复斗争。何况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其性质是根除私有制的革命,它的深刻性和复杂性远远超过任何革命。
魏巍坚定地认为,“只要矛盾没有解决,斗争就会继续下去。所以世纪末出现的社会主义低落的悲剧,决不是共产主义的终结。它只不过是一个回合的结束和另一个回合的开始。”
魏巍还注意到,“世纪末出现共运低潮不久,由亚洲金融危机触发的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也随之出现了。这场危机目前正在发展之中。许多有见识的经济学家已经看到,这场危机不同一般,许多地方有类似1929~1933年那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征兆。”这篇文章发表在1998年,而十年之后,资本主义又一次陷入远远大于1997年的经济危机。这个危机现在还没有过去。魏巍在这篇文章中最后指出:“新世纪将仍然是一个艰难斗争的世纪,也将是一个重新掀起世界革命高潮的世纪。让我们勇敢地迎接这个有希望的世纪吧!”
《谁是最可爱的人》与《在新世纪的门槛上》这两篇文章相隔近50年,然而“文眼”相通,且都具有时代标识的历史意义。更为重要的是,魏巍不仅仅是文章的作者,而且是文章思想的实践者,从写作《谁是最可爱的人》到成为“最可爱的人”。于是,我决定去为这样一个从未见过面的、也未曾有过任何具体交往的“最可爱的人”送行。
二
8月30日,北京的早晨下起了细雨,我从城东的通州坐公交和地铁赶到城西的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9点钟我准时到达。
我到达兰厅时,发现告别厅的外面摆满了花圈、花篮、挽联和悼文,一直延续到台阶下面的广场上十多米。兰厅门口的广场上有很多人,排的队伍也很长,所以很多人一时也难于排队进入告别厅,而是在厅前的广场上,或阅读挽联,或抄录悼文,或照相存留纪念。
我签名之后,也在广场上看挽联和悼文,遇见了好几位多年没见过的朋友和同事,他们也自发来为魏巍送行。广场上,有很多人围着一位坐在轮椅上的白发外国老人,争相与她合影或请她在《魏巍》书册签名留念。原来是寒春,86岁了,在儿子的陪同下,也来了。
大概10点钟时,我开始排队进入兰厅。排在我前面的是两位年龄70多岁的老师,我们交流了起来。在谈到为什么来告别魏巍,谈到魏巍人生的最后十年时,其中一位老师眼中满含泪水。
在缓缓地走进兰厅的行列中,有老将军、老红军、老八路、老志愿军战士、老干部……有的抬着高高的花篮,有的举着长长的挽联,有的拿着魏巍的书籍和诗集,有的吟咏着魏巍的诗篇和散文,有的在留言薄上写下“魏巍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魏巍文章千古”、“《谁是最可爱的人》永垂不朽”……这些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干部、群众,纷纷来到这里,表示心中的沉痛哀悼和敬意。相信有很多人也像我一样,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面见魏巍同志。
兰厅分为前厅和正厅,两侧都摆满了花圈。前厅的正中挂着挽联。
上联:太行红杨上甘松东方破晓击晨钟 下联:百年人民文学史君在亿万民心中 横批:你是最可爱的人
横批下是通向正厅的通道。正厅里面哀乐低回,庄严肃穆,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魏巍同志”,两边挂着挽联。
上联:锦绣文章放纵奔流革命激情是人民最可爱的人
下联:战士铁骨中流击水坚守信念心中永存共产主义
横幅下方是魏巍同志的遗像以及中央领导送的花圈和花篮。魏巍同志身穿军装,遗体安卧在洁白的菊花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子女送的花篮和哀悼者送的花束陪伴在魏巍同志身边。
遗体告别仪式从9点开始,到11点送别的人还在外面排了长长的一列,估计有好几千人来送别魏巍。细雨丝丝,离悼念厅大门30米的地方,几位青年还在那里拉着一条长长的蓝布横幅:最可爱的人,永垂不朽;最可耻的人,虽生犹死。许多哀悼者都在这里拍照留念。
三
魏巍,原名魏鸿杰,1920年3月6日生于河南郑州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37年12月,魏巍参加八路军,1938年初转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4月入党。他随晋察冀军区,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平津战役等大小战役,以笔名“红杨树”发表了大量宣传抗日、反映边区人民斗争的作品。其中1942年创作的长诗《黎明的风景》,因成功地表现了抗日斗争的生活而获晋察冀边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鲁迅文艺奖金”。
抗美援朝时期,他3次赴朝进行战地采访,撰写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优秀文学作品。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2月魏巍第一次赴朝,留在战地采访三个月。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隆重推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朱德总司令读了这篇文章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毛主席读后,即批示“印发全军”。文章真实反映了志愿军指战员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文章强烈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不仅鼓舞了前方将士的斗志,而且激发了后方军民的支前热情,为夺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精神力量。后来,《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数代中国人。自此,“最可爱的人”也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代名词。
魏巍曾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总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聂荣臻传》写作组组长、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等职。从1959年始至1978年,历时20年,魏巍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东方》,表现了壮烈的抗美援朝战争生活,荣获1982年首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创作奖。这部长篇小说与魏巍的另两部作品、描写伟大长征的《地球的红飘带》和反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军民浴血奋战的《火凤凰》一起,构成了“革命战争”三部曲。另外,还有诗集《黎明风景》《不断集》《红叶集》《魏巍诗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壮行集》《春天漫笔》《魏巍散文选》等。这些作品已收入《魏巍文集》,共9卷。
今年初,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新语丝》和《四行日记》。《新语丝》收录了魏巍近年创作的散文、杂文70余篇,《四行日记》是魏巍1952年赴朝鲜战地深入采访、1965年与巴金共赴越南战地采访、两次重走长征路而写下的作品结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