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袁腾飞讲史的一些史实谬误
1.袁腾飞在讲课的视频中讲到了被汉朝击败之后向西迁移的北匈奴的历史,包括后来的匈奴王阿提拉。首先,欧洲的匈奴人是不是就是汉朝击败的那支北匈奴,还存在很大争议,当然有比较多的观点观点还是认为北匈奴是欧洲匈奴,这点也是一个无法彻底论证清楚的无头公案,所以不去谈它,怎么认为都可以。重点在后面,袁腾飞老师说,欧洲的匈奴帝国崩溃之后,是由“匈奴人的一支”马扎尔人在后来建立了匈牙利。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匈奴帝国崩溃之后,匈奴人留在了欧洲这不假,但是这些匈奴的遗留基本都融入进了后来的保加利亚而不是匈牙利,与当地的斯拉夫人和突厥人融和而成了今天的保加利亚人。欧洲匈奴人就是现在的匈牙利人的说法,是一个网上流传甚久的以讹传讹的说法。或许也有一部分匈奴人融入了后来的匈牙利人中间,但是,“马扎尔人”并不是匈奴人的一支,他们与匈奴人并无血统上的关系,只是有可能在文化上与匈奴人有相似性或受其影响,因为马扎尔人也是游牧民族起家。
2.同样在这个视频中,关于匈奴人的讲述中,袁腾飞说,“可能芬兰,爱沙尼亚一带的人也有匈奴人的血统”。这点似乎袁腾飞老师也不是很肯定,我想这可能是一个误解。因为芬兰—爱沙尼亚—匈牙利,这三个国家民族的语言都属于芬兰—乌戈尔语系的语言,这种语言既不是印欧语系,也不是阿尔泰语系,分布在从西伯利亚到东北欧一带的民族中,而芬兰人自己则坚信他们的语言和祖先都来自亚洲。因为匈牙利也说这种语言,再加上匈牙利语匈奴有种种传闻的联系,故误认为,芬兰,爱沙尼亚人也有匈奴血统。
3.同样在这个视频中,关于匈奴人的讲述中,袁腾飞说,被汉朝击败的匈奴人打败了哥特人,哥特人打败了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打败了罗马帝国,所以罗马帝国实力比汉朝差很多。我记得著名诗人顾城也有一首古体诗是说这个事情的。这里有些地方不太严谨,首先,哥特人本身就是日耳曼人的一支,虽然各个日耳曼部落之间并没有“日耳曼民族”这个概念的民族认同感,这里分开说给人感觉这好像是两个民族。其次日耳曼毁灭罗马的时代,罗马早已经进入衰亡期了,用军事国力等全盛期的、击败了匈奴的汉朝跟衰亡时期的罗马帝国对比,似乎不是很合适。反过来,用衰弱时期的汉朝与极盛时期的罗马帝国,也缺乏可比性。虽然总体来说汉朝可能更强盛一些,但是这种比法没有前面讲汉朝极盛时期的对比好,都应该以极盛时期对比。如果是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话,这么讲也无可厚非,只是笑过之后应该多少再做个说明。
4.同样在这个视频中,关于匈奴人的讲述中,袁腾飞说,当时欧洲各个国家的君主联合起来也被匈奴王阿提拉打败了。这也是个错误的说法。匈奴王阿提拉的大军远征西欧,打到今天的法国之后,在沙隆附近与赶来的西罗马帝国和西哥特帝国的联军展开了沙隆之战,也称卡塔洛尼亚平原之战。此战之后,匈奴继续征服的计划落空,损失了很大,但是基本上双方是平手,但是这次阿提拉确实没能打败西罗马帝国和西哥特帝国的联军。因为在袁老师的一个访谈中发现袁老师的书架上也有罗三洋写的《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不少涉及这段的,觉得不应该犯这个错误。
5.这一题做争议和商榷讨论。同样在这个视频中,关于匈奴人究竟是什么人种,袁腾飞老师说是蒙古利亚人种。不太能确定匈奴就一定是蒙古利亚人种,欧洲队匈奴的记载多是像黄种人,中国的史书,我记得对匈奴人的记载更近似突厥人,高加索人种。阿提拉本人应该是黄种人。因为匈奴本身就是对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所以很可能既有蒙古利亚人种,也有突厥种。而征服欧洲的匈奴人更是掺杂了N多日耳曼人、阿兰人、斯拉夫人、斯基台人等的大杂烩。
6.《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中,第180—181页说,在蒙古西征军兵锋濒临维也纳之时,蒙古大汗贵由逝世,所以蒙古第二次西征结束,大家都回去抢王位去了。这是个错误。贵由逝世是1248年的事情,而第二次西征打到维也纳附近是1241年的事情,当时赶上的是窝阔台汗逝世,大家回去抢王位,而不是贵由汗。第二次西征最后就是留下部分骑兵部队追击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加上横扫巴尔干半岛诸国,1242年就结束了,而不是1248年贵由的逝世让大家回去抢王位。
7.《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中,第180—181页说,蒙古人打到了欧洲多瑙河一带,因为心不齐,被欧洲联军打败了。这是个错误。整个第二次蒙古西征,蒙古人从未被“欧洲联军”击败过,无论是在莫斯科、基辅、梁赞对俄罗斯人的战争,还是在莱格尼察对波兰、日耳曼和条顿骑士团联军的战争,还是在绍约河对匈牙利的战争,还是后来横扫巴尔干半岛的战争,没有过败仗。第二次蒙古西征之后,蒙古人也数次入侵欧洲,但是规模都不大,而且多以劫掠为主,抢了就走了,并未占土地。13世纪末期,由于匈牙利人修建了更多的堡垒以抵御蒙古骑兵,蒙古对匈牙利地区的战斗开始逐渐劣势。蒙古人逐渐退出欧洲并被俄罗斯人反超那都是1480年的事情了。
8.《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中,第188页—189页说,阿拉伯人从蒙古西征军的汉族工匠那里学来如何制造火枪。阿拉伯人与西班牙人的战争,西班牙人发现阿拉伯人在城下使用了“管状”的武器,并且后来“开炮”,“城楼、主教、圣母玛利亚都飞上了天”。这是个错误。阿拉伯人从从蒙古西征军的汉族工匠那里学来如何制造火枪是真的,阿拉伯人称火枪为“契丹火枪”或“马达发”但是这只学去了火枪、火药的使用,但是没有“管形”火炮。袁老师写的这次战役,1325年,当时阿拉伯人使用的是用投石机抛射的装有火药的炸弹,而不是使用的铁质的管形火炮,这点是有记载的。
9.袁腾飞讲到游牧民族的战争优势的时候,提到游牧民族的后勤,用了比较生动的说法是,游牧民族吃饭,可疑喝马奶,遇到什么一射一烤就行了。马奶没有问题,射猎也是游牧民族基本的经济生活方式,但是其基本的饮食满足最主要的还是畜牧业本身,射猎肯定是满足不了的。说的详细点可能要谈到蒙古人制作一种牛肉压缩食品,还有就是牛羊是可以随部队行动的,但是汉族的军队不能强行让农作物什么的在地里一边生长还能跳出来跟军队走。从生动的角度讲,遇到什么一射一烤就行了,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应该加上畜牧业、牛羊本身就是可以移动的这点。
10.袁腾飞骑兵打步兵相当于德国队踢中国队这点也不是很严谨。这句话放在讲课当时的课里,强调当时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或许是可以的,但是多少会让人误解,是不是从来都是骑兵打步兵都很容易,这点不一定。汉朝与匈奴的战争,步兵的弱点在于机动性不强,防御一方必须分兵把守,而作为拥有机动优势的进攻一方可以随意选择攻击地点集中兵力,只是攻城的时候骑兵也得下马执行步兵的任务。汉兵在草原对匈奴战争的失败多是补给、水土、地利弱势的问题。汉朝后来必须发展骑兵是因为打击匈奴必须到适合骑兵作战的草原上去。历史上,既有骑兵打败步兵的战例,也有步兵击败骑兵的战例。例如摩尔人、柏柏尔人的骑兵与法兰克人步兵方阵在都尔战斗中的失败,也有十字军东征狮心王以矛兵、弩手的步兵击败萨拉丁骑兵的战例。中世纪后期及文艺复兴,英国长弓兵和各国涌起的长枪、长戟方阵的崛起也让骑兵越来越失去原来的地位。
11.关于袁腾飞讲的武则天杀自己亲生儿子的问题,据我所知,正史上没有很明确的记载,这是其他人尤其后人对这事情的推断,武则天杀自己儿子,这是一种说法。个人觉得讲的时候提一句这是说法之一,比较好。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