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医改:另一种表达
专访国务院医改协调小组北大课题组负责人李玲教授
南方周末记者 余力 发自北京
新的医改要充分利用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利用大国的规模优势。如果能搭上

“让医院回归公益性”,李玲被外界看成是“政府主导派”的代表人物 余力/摄

中国的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支出仅占17%左右,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是40%数据来源:卫生部

卫生总
“政府失责”和“市场失灵”
南方周末:您认为目前中国医疗体制的病症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您开的药方又是什么?
李玲:病症表现为看病贵、看病难,医患关系紧张、一些
首先是政府责任的问题:改革开放近30年,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定位一直不明确。我们把医疗卫生称作“事业”,就应该提供公平、可及、可支付的服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投入却一步步下降。197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支出的比例是32.3%,到2000年,下降到历史最低点15.5%,现在也只恢复到17%,比阿富汗还要低,更低于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
第二是市场失灵。公立医院顶着公立的帽子,实际上基本是独立的市场主体,自负盈亏,赚多少就花多少、发多少、做多少基础设施改造,公益性淡化。
理论和各国实践都证明,医疗是市场失灵的领域。我们把这个市场失灵的领域交给市场,同时监管远未到位,所以病因是“政府失责”和“市场失灵”并存。
处方还要从这两个角度入手,让政府真正回归政府职能,同时科学
南方周末:有一种观点从供需角度来解释看病贵、看病难的原因。有数据显示,1978-2005年间我国卫生总费用增加了77倍、个人卫生开支增加了198倍,而同期医院、诊所、医生和护士数目的增加却分别只有1-2倍。供需不对称导致了看病贵、看病难,而要增加供给,就要放开市场。您对这种解释怎么看?
李玲:这是“
其次,我国的医疗供给并不少。每千人医生数是1.5,床位数是2.1,在世界19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70位,比人均GDP排名高出40位。如果供给也如上面所说的“需求”那样增长77倍,按1978年每千人医生数1.07,床位数1.93,现在每千人医生数80以上,每千人床位数150以上。也就是说平均每人2天就要看一次病,每人每年住2个月的院,医院资源才能不闲置。这多么荒谬!最后,按照同样的逻辑,如果真的供需如此不平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看病贵,同时必然看到所有医疗机构满负荷运作,但是除了一些大医院人满为患之外,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现象。相反,我国医院的床位利用率逐年下降,卫生院床位利用率只有1/3,医生日均门诊量也逐年下降,不足5次,远低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10次)。面对这些现象,怎么可以说供给不足呢?
因此,总体上资源不缺,问题在结构不合理。市场力量导致了资源向购买力强的大
我还要强调一下,医疗事业的最终目标是健康,而不是让人们享受尽可能多的医疗服务。促进健康的最有效方法并不是医疗。最近卫生部陈竺部长就提出,我国群众的健康问题不能光靠打针吃药来
“财务保障”“
南方周末:要做到“政府主导,同时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您的政策建议是什么?
李玲:首先政府要增加投入。我们改革的现实背景是“人多钱少”。现在我们的卫生总费用并不低,占GDP的约5%,已接近发展中国家的上限,但结构不合理。在卫生总
所谓“补需方”,主要是通过推广社会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已经在79个
要根本解决问题,有效的方法是在医疗服务的提供上下功夫,真正地提供低廉、有效、质量可靠的服务。希拉里竞选总统提出的医改方案,开宗明义也是这三个目标“Affordable,Available,Reliable(可支付得起的、可及的和可靠的)”。最根本的是把医院成本控制下来,通过政府投入、加强监管和体制机制的创新让医院回归公益性。
中国过去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我们熟知的“人人享有
国际专家的共识
南方周末:5月底,国内外卫生经济专家在钓鱼台同时评审8套医改方案时,他们对你们这套方案的基本评价是什么?如果有质疑的话,最大的质疑是什么?
李玲:各方的共识非常大,“政府主导”是主要共识,整个风向的一边倒是史无前例的。国际专家更是一边倒,他们来自世界各国,曾参与指导过多国的医改。他们最后总结了六条共识,第一条就是,在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领域,市场都是失败的。他们比我们更加“社会主义”。
国内专家对政府增加投入、加强监管都没有异议,存在争议的是到底补供方还是补需方?补供方和供需都补是大多数方案的共识。其实两条腿都可以走,并不是补了需方以后,供方就撒手不管了,这肯定是不可操作的。
让医院回归公益性
南方周末:您是基于什么考虑认为,中国的医疗服务供应方,也就是医院体系,要回归公益性?
李玲:首先要看我们现在的条件是什么。我国有一套完整的公立医疗体系,不可否认它发挥的作用。中国看病的便捷程度可不低,哪个国家能这样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美国看普通门诊要预约一个月左右,专家门诊要等三个月以上。
医院的特点之一是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统一、完整、层次分明的公立体系恰恰是我国的体制优势,当年克林顿想整合美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但没做成,现在希拉里想做,估计也做不成,因为美国是分散的体系。我们有统一的体系,为什么要自毁长城呢?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体系,调动积极性。并不是打破重来就能解决问题。
南方周末:那么,医院怎样才能回归公益性?
李玲:现在政府投入只占公立医院成本的8%,大型三甲医院可能只占6%。医疗服务定价又太低,医院扭曲了机制:为了挣药的钱,让病人多吃药;为了挣检查的钱,让病人多做检查,浪费了资源。所以要增加政府对医院体系的投入。根据我们的
但政府投入不是简单直接投在现有的医院体系上,首先要对现有的资源重新组合,并理顺偿付机制。基层的一级二级医院,政府
民营医院也要发展
南方周末:民营医院该怎么定位?也是公益化吗?
李玲:民营医疗卫生机构像雨后春笋,现在已经达到了14.6万家,国有和集体医疗卫生机构分别在9万和4.8万家。民营机构在数目上已经超过了公立机构,当然,床位等规模还没有超过公立机构。
政策上,民营医院基本划为营利性,我一直呼吁民营医院也可以做非营利医院,享受免税待遇。现在企业的平均税负达到30%多,医院享受免税待遇,就相当于补贴。但是要遵守政府对非营利医院的监管,包括价格、服务种类、财务等。
不过,民营医院的发展本身需要时间。国际上医院的起源基本都和教会及慈善机构有关,都是公益性的,这是医疗的特殊性之一。实事求是地说,国内一些民营资本还没有做公益性的心态,他们是想逐利的。中国民营医院的平均税前利润高达50%,而美国医院,包括私立医院的平均利润只有3%左右。
用信息化重构公立医院
南方周末:如果如您所建议,政府补贴医院,如何能确保这些补贴不会因为公立医院内部的
李玲:通过科学的机制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公立医院完全可以在公益性原则下高效运行。政府投入不仅仅是钱,而是帮助公立医院重新构建公益性的管理机制。明确它的目标,建立与目标相配套的问责制、加强绩效考核、财务管理、人事制度改革以及物流管理等等,从而改善公立医院的
美国退伍军人医疗体系是一战后建立的,也曾面临和我们公立医院一样的问题,财政投入跟不上,官僚主义、效率低、服务不好、浪费等。1980年代,将其私有化的呼声不断。1995年,美国退伍军人医疗体系开始重构:明确公益性目标、建立与目标配套的现代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转变医疗模式、考核质量与效果,为患者、医务人员和管理者提供支持的信息系统。现在退伍军人医疗系统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整合性的医疗系统,被评为兼顾效率与成本最佳的医疗服务体系,成为医疗信息化、绩效提高的行业领导者,公立医院的成功典范,引起了政策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它最成功的就是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整个医疗系统建立了包括病人、医生、
竞争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信息的充分披露吗?公用的信息平台,就是最好的市场手段。公立系统和市场竞争并不矛盾,恰恰可以利用其规模优势,在更大的范围内披露信息和配置资源。这已经远远超越了通过简单的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原始的市场形态,是一种和现代信息
美国重构这个系统花了十年工夫,但很难扩大到其他的非公立医院。我国恰恰大量的医院是公立医院,用这个系统最划算,信息产品的用户越多,分摊的成本越低。信息化是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服务体系的良好契机,要在这方面做足文章,用信息化克服管理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
对政府管理体制进行配套改革
南方周末:您刚才提到要政府承担责任,但是,在公开监督体系、问责制等的制度还存在缺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做到在赋予政府非常大的一块资源或者权力的同时,保证它承担这个责任呢?
李玲: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觉得改革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制度,对政府管理体制进行配套的改革,建立人民监督机制。
政府失责的原因之一,是医疗卫生涉及太多部门,至少16个部委,都说我只能管一点,有时候还互相冲突扯皮。这种分割程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改革到现在还没有走出这个圈子。
国外医疗卫生管理的集中程度远高于我国,而且也在不停变化,与时俱进。美国的医疗管理机构是HHS(
所以我建议成立一个如国家健康委员会这样的机构,负责统筹管理财务保障、服务提供和监督管理,保障人民健康。
为什么越竞争
南方周末: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医疗成本过高,很多人无法支付得起这样贵的医疗服务,所以你认为用政府补贴的方式把这个成本降下来。而市场派——其实我们也不愿意用这个词——则认为如果放开准入,让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相互竞争,竞争可以让价格掉下来,或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李玲:目前我国的医院之间不是没有竞争,而是存在非常激烈的竞争。并非只有不同所有制医院之间才存在竞争。问题是,医疗服务和一般产品的竞争形态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像美国这样有着更完善市场机制的国家,医疗费用也如此之高,而美国的健康产出,例如人均寿命等指标,在发达国家里是倒数的。
医疗服务常常是越竞争费用越高。注意,不是价格,是费用。费用是价格乘以消费量,竞争表面上能把单项价格降下来,但是会扩充消费量。比如你不用做的手术做了,不用做的CT做了,尽管单位价格下降,但是总的费用上升,更重要的是,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费用,甚至危害了健康。美国有1/3的心脏外科手术是不必要的。
为什么越竞争费用越高?从患者的角度,患者识别医疗产品的
从医院的角度说,竞争就要在市场上吸引病人。医院怎么吸引病人呢?就是靠高精尖的设施、仪器、名医在市场上吸进病人,因为病人最容易看到的就是这些。这就是为什么在宿迁那种竞争很强的市场里,每一个医院都争相购买医疗设备。医院的固定成本不断增加,这些最终要转化为患者的负担,因此费用也就越来越高。
当然,医疗领域的竞争是不可或缺的。只是这种竞争不应当是以医院争夺患者为主,合理的竞争模式应当是付费方,即政府或社会保险争夺医疗资源的有管理的竞争。
“市场”的概念正在被庸俗化
南方周末:您这位被贴上“政府派”标签的学者,其实是不反对市场的。您怎么看现在
李玲:我觉得所谓“政府派”和“市场派”是一种煽情的提法,这样分本身就不对。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医疗卫生的发展,人类社会走到今天所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仅仅靠政府是不行的,完全靠市场也是不行的,各有优劣。一个好的制度要考虑怎么来利用这两方面的优势。
什么是“市场”,有必要再说一说。我觉得“市场”的概念正在被庸俗化。一提到市场,很多人概念里就是小农的、小作坊的、产权到个人的那种自发、盲目、原始的市场。其实社会进化到今天,市场的概念已经大大地深化了,市场和政府是交融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代化、信息化社会中的市场和传统的小作坊式的市场不是一个概念。
南方周末:换句话说就是:标准经济模型中那种充分竞争、完全竞争的市场并不是现实。
李玲:完全竞争是一个理想状态,现实中并不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都在一步步修正市场失灵的部分,其实就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好的一面,但通过政府抑制它恶的一面。
南方周末:您刚才谈的政府必须修正市场失灵的部分,也就是说政府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进入市场,而不是只做消极的守夜人?
李玲:现代社会,政府所能发挥的作用已经完全不仅仅是一个守夜人的作用,政府可以有更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医疗领域。
一百多年以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
中国改革三十年,为什么能取得很多发展中国家达不到的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有巨大的执政能力,这是我们制度的优越性。比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没有哪个国家对于这样庞大的项目,可以用短短5年时间把覆盖率从零一下子提高到今年的80%,马上就可以到100%了。
要充分利用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利用大国的规模优势,如果中国能搭建信息化的平台,并利用好中医文化,中国医疗可以实现跨越性的发展,中国人有希望创造相对完美的医疗卫生体制。
南方周末:您的政策建议是建立在对政府的信任上,那有没有可能出现政府失灵?如果是,可能会有什么后果?该怎么防范?
李玲: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都是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的。但是,我们不能以“政府失灵”为理由,就放弃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我国卫生行政管理体制还不完善,这正是改革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把政府应当承担的职能推向市场。
我对我们的政府是有信心的。因为这些建议都不是凭空提出来的,很多都是其他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