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略说"先进生产力"的逻辑问题

2025-02-14 文摘 评论 阅读

一、生产力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生产力是人们认识、改造自然界获取生存和发展资料的能力。社会生产力就是人们在一定阶段的生产(认识、改造自然界)活动中所体现的并能用生产的成果(一定数量的生存和发展资料)来度量的体力、脑力(智力)和协作力。因此,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只能是人们的体力、脑力(智力)、协作力。

下面这篇旧帖是我对生产力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的基本认识

对哲学范畴生产力的再认识


  (一).生产力及构成要素
  马克思主义提出并创建了生产力理论,列宁主义将生产力理论系统化,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将其运用于中国的革命与建设、改革与发展中,使社会主义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江泽民同志以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博大胸怀提出“三个代表”的论断,这必将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生产力是我们认识、理解、把握和解决由社会基本矛盾引起的社会现象的根本出发点。就业与失业、增长与衰退、廉政与腐败、文明与堕落、稳定与动荡等等,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现象化,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对生产力问题的正确认识。
  生产力是人们认识、改造自然界获取生存和发展资料的能力。
  我查阅了50年代以来哲学界的相关论述和几十所高校的相关教材,在生产力的界定上同志们的看法基本一致,但在生产力构成要素上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传统的生产力理论认为,劳动者、劳动工具(二要素论)或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要素论),是生产力构成要素。(多要素论)则将诸如管理、教育等也视为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二要素论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的认识。斯大林在《列宁主义问题》(1946年外国文书籍出版局印行)一书中写道:“生产物质资料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以及因有相当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而发动着生产工具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人,--这些要素总合起来便构成社会的生产力。”斯大林的原始论述将“生产”的要素理解为“生产力”的要素{生产不是生产力。哲学界有这样的观点}。三要素、多要素论将生产力泛化,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更加不可理解更加神秘。
  马克思曾使用过“个人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两个概念。
  社会生产力就是人们在一定阶段的生产(认识、改造自然界)活动中所体现的并能用生产的成果(一定数量的生存和发展资料)来度量的体力、脑力(智力)和协作力。因此,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只能是人们的体力、脑力(智力)、协作力。
  无论社会形态如何,也无论是那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生产总是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是永恒不变的,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历史阶段,生产力却总是变化、运动和发展的。
  传统的生产力理论由于对生产力构成要素、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源动力以及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机制存在诸多的误解,就使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改革和发展中及除哲学外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什么说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而不说生产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呢。
  首先,从劳动对象看,不论现实的我们能够对其认识和改造的自然,还是我们尚不能对其认识和施加影响的自然,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基本上可以说是一成不变的。山川、湖泊、矿藏、石油在有人类社会以前就存在了若干年了,它们怎样革命又怎样活跃呢?
  其次,我们看劳动工具。不论原始社会的石斧,还是现代社会的电子计算机,在“劳动工具”这一基本属性上没有任何区别。一方面它们作为生产活动的结果而存在,另一方面它们又作为生产工具而存在。石斧不会自动地变成铁斧,“386”把它放在那里100年也不会自动升级为“586”,劳动工具会在生产活动中不断丧失自己的存在形态,可以说“劳动工具”也没什么革命性、活跃性可言。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人们能够认识和改造的自然的范围和程度有很大的区别,同时人们创造出的被运用的生产工具也不可同日而语,人们在怎样的范围和程度上认识和改造自然即以什么为劳动对象,创造并运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来进行生产,这恰恰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客观标志。
  最后,我们来看劳动者。
  
  人们不但生产生存和发展资料,同时还不断地生产一定的生产关系;劳动者在劳动中不但要发挥他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还要承载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们的诸多能力的一个方面,是最重要、最具决定性的方面,同时人们还要有诸如生活的能力即一定的生活方式等等。
  "生产力"不过是"劳动力"的哲学用语. 
  生产力是劳动者特有的属性,怎么能反过来说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呢。
  生产力的每一个要素都是积极的、活跃的、革命的,它们做为生产力的源动力推动生产力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并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也就有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因此,也就有了我们能够直观看到的各种社会现象。  


  (二)、生产力的性质
  培根说,性质是物自身固有的特性。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特有属性。
  人们在社会生产中面对自然使自己的筋肉、大脑及各种器官运动起来发挥作用,农民种地、工人做工、歌唱家用喉咙和丹田之气发出悦耳的声音、科学家则苦思冥想着“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这些都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是生产劳动的具体形式。人们的生产劳动过程就是消耗自己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过程。生产力的运动是物质运动。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们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资本论》第一卷202页。“不管有用劳动或生产活动怎样不同,它们都是人体的机能,而每一种这样的机能,不管内容和形式如何,实质上都是人的脑、神经、肌肉、感观等等的耗费。这是生理学上的真理。”同上书第88页。
  多种多样的力构成力的体系。利用水的落差、空气运动、阳光辐射来发电、航行、使作物生长,这里的水位差、风、阳光都是天然自然力。道路、桥梁通过承重,火车、飞机通过承载来表现自己的力。一切生产工具无论其效能如何都是人工自然,它们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所体现的力是自然力。
  一切力都起着改变物质运动状态的作用。天然自然力、人工自然力皆如此。天然自然、人工自然在生产中没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不能在生产前设定什么,也不能在生产后追求某种结果。它们的作用是盲目的、机械的。因此,一切自然在生产中、即在人们获得生存和发展资料的活动中所起的作用都是“非生产”的,它们所表现的力都不是生产力。
  人是万物之灵,唯有人的作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前就以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以经观念地存在着。”由于人的主观目的性、能动性,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是专属人的活动。人在自然面前让自己的筋肉、大脑和器官运动起来,改变物质的运动状态、存在方式来获得预期的效果即一定量的生存和发展资料。“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马克思《资本论》一卷190页。
  由于人的主观目的性、能动性,人的这种活动作用是“生产的”。人所表现出的力是生产力。对生产力性质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反对一切主观唯意志主义、实用主义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哲学思潮的根本立足点。
  三、生产力的对象
  生产力的对象就是人们为获得生存和发展资料让自己的筋肉、大脑和器官运动起来发挥作用所指向的对象,是人们所能认识和改造的一切自然。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人造)自然。
  天然自然。是指人们尚未对其进行认识、改造的一切物质形式。如原始森林、矿藏、天然水体等。
  人工自然。“生产资产:(也称人造资产)。指以工业品、机器、厂房、道路等人造品为主体的有价物。它是由人类经济系统直接制造和生产的物品、并直接由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使用。”胡聃《从生产资产到生态资产:资产—资本完备性》载于2004年4月《地球科学发展》第19卷291-292页。
  人对一切以资本形态或非资本形态存在的人工自然的再认识和改造,同样是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的劳动的物化过程。由于人类社会大规模工业生产只是近代的事情,更由于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和对他们自身利益保护的需要,他们的意识形态就只能是他们的经济利益的“白皮书”。这一点在西方经济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的“资本深化”等理论就是典型的例子。马克思说:“一个人如果力求使科学去适应不是从科学本身(不管这种科学如何错误),而是从外部引出的、与科学无关的、由外在利益支配的观点,我就说这种人“卑鄙”。《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册126页。对一个阶级、阶层也是如此。
  人类社会的存在有多久远,那么,人们吃、穿、住、行进行消费,创造并使用生产工具的历史就有多久远。完全创新形式上的生存和发展资料是大量存在的,但更多的是我们在已有的生存和发展资料的性能、质量、外观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劳动,使它们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鞋子穿了几千年了仍然是鞋子,但今天的鞋子与原始人穿的鞋子已有质的飞跃,这不过说明我们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对象既有天然自然又有人工(人造)自然。
  我知道,马克思在很多地方使用了诸如“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等用语,我的看法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中的一些具体论述,要做出与他们的思想体系相符合的理解,断章取义地应用经典作家的原著是造成思想混乱的最重要的根源。
  哲学是最重要最抽象的科学,它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任何一门具体科学所无法相比的。它产生效益的基本途径是减少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在整体上降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成本。哲学的重要性和抽象性要求我们面对困难(不论是理论上的还是实践上的)要有殚精竭虑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本系列文章均为作者原创。 2004-06-03 15:35:54上贴于强国论坛,本次发表略有修改.

二、生产力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如前所述, 生产力是人们识、改造自然界获取生存和发展资料的能力。社会生产力就是人们在一定阶段的生产(认识、改造自然界)活动中所体现的并能用生产的成果(一定数量的生存和发展资料)来度量的体力、脑力(智力)和协作力。因此,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只能是人们的体力、脑力(智力)、协作力。

因此,生产力只有大小、强弱、高低之别而无先进与落后之分。

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表述

“三个代表”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之一表述应科学严谨,我认为正确的表述应当是:“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或“代表先进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

四、意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指导思想,它源于实践又要在实践中接受严格检验,因此,不能有任何逻辑上的瑕疵。信仰危机→生产关系危机→道德危机→法制危机→环境与资源危机→安全与心身健康危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的产生与化解都与生产力及生产力理论密切相关。具体地说,诸如“三农”“就业”“经济增长”“腐败”等等一切问题的产生与化解也都与生产力及生产力理论密切相关, 就中国而言离开“生产力理论”上述任何问题都无解。

标签:生产力   生产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