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弄断腿,再治伤——窄评中国的教育改革

2025-02-14 文摘 评论 阅读

弄断腿,再治伤——窄评中国的教育改革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这样一篇课文,说是一位贫苦农民在路边看到一只腿部受了重伤的鸟。心地善良的他立马小心翼翼地将那只鸟抱在怀里,带回家中,细心地给它上药,包扎伤口,及时地喂水喂食。经过农民的精心照料,鸟的伤不久就痊愈了。农民知道,鸟的天性是喜欢回归大自然的,于是,尽管舍不得,他还是在给鸟喂足水和饲料之后,恋恋不舍地把它放飞了。之后,那位农民在收拾鸟笼时,发现里边有一只大大的鸟蛋。那位农民打开蛋时,从里边流淌出来的全是黄灿灿的金子。农民用这些金子买田置地,做屋娶妻,一下子就大富大贵了起来。  

这件事被附近的一个贪恋的财主知道了,他于是叫长工们去捕捉来一只鸟,亲手将鸟腿弄断,而后仿照那位农民的作法,给鸟治伤、喂水、喂食,做得极其殷勤,很快鸟的伤也治好了。当他放走鸟后,也发现鸟笼里边有一只大大的蛋,这可把他高兴死了。他心里美滋滋地想道:“我的心计和功夫总算没有白费,这一下我可要富甲天下了。”当他迫不及待地打开那只鸟蛋的时候,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从蛋里流出来的不是黄灿灿的金子,而是一团黑色的火焰,这火焰来势凶猛,越烧越旺,很快就把他的庄园连同他本人都化为了灰烬。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中国的教育改革谈论得比较多,批评责问之声音一片。勿庸讳言,中国的教育改革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确是很不成功的。回顾这20多年教育改革的过程,想想当前中国教育的某些现状,促使我想起了上边的这则故事。我感到,中国教育改革中的有些作法,很有点类似如故事中那位财主的作法,即先弄断教育这只“鸟”的腿,然后再给它治伤。这里,我们不妨以下述两方面作为例子,来看一看这个比喻是不是有点儿像。  

第一个方面的例子,关于学校的乱收费。  

自打教育改革以来,作为它重要的伴生物,学校的乱收费现象就相当普遍,且愈演愈烈。普遍到什么程度?普遍到无学年不乱收费,无学期不乱收费,无项目不乱收费;普遍到地无分南北,校无分大小,无校不乱收费,无班不乱收费,甚至于无师不乱收费;除了正常的班乱收费外,许多学校还开办名目繁多的班外班,其目的就是为了乱收费。烈到什么程度?烈到名目层出不穷,项目花样翻新,互相攀比乱收费的能耐和乱收费数额的多寡,为此师德、校风、教师的脸面和家长的死活全然不顾;烈到逼得家长发疯、上吊,学校仍然不肯善罢甘休,非要将乱收费进行到底不可!  

为什么会有这样普遍而剧烈的乱收费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是一个带根本性的原因。经过这样的改革,占学校比例极少数的重点中学和重点小学,成为了政府的特保儿,同时也就成为了社会的宠儿。政府将教育经费总额中的大多数投入到这些重点学校,使得这些学校在校舍和教师住房,教学设施设备,教学条件,活动经费(包括校领导 和 老师们外出学习、培训、考察、旅游等等费用),教师的工资特别是福利待遇等等各个方面,都远远高出普通学校一大截子。学生进入这样的学校,就意味着可以受到远远高于普通学校的教育,意味着能够考取重点的上一级学校,能够考取重点的大学。这样我学校理所当然地吸引了社会的注意力,尽管其入学门槛一再提高,终至于提高到了吓人的高度,却仍然有人拼命地变尽法子往里边挤。这又从另一个方面大大地扩展了这极少数学校的经费来源,进一步地优化了这些学校的教学条件,大大地提高了教师们的福利待遇。以至于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重点学校门房里看门、烧开水的临时工师傅,比普通学校的领导和从教多年的老教师的福利还要高出好多倍!  

人都是长有大脑的,大脑是要想问题的。人也都长得有眼睛和耳朵,眼睛和耳朵是要看事和听事的。从事同一种职业、原本处于同一个社会层次上的老师及其领导们,经常地、大量地耳闻目睹这种种客观事实和严重的不公平,能够不想问题?看、听、想的结果,就是大大地打破了老师间的心理平衡;再加上市场经济、商品交换原则的影响,加上“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的鼓励,加上“不管黑猫白猫,只要逮住了老鼠的就是好猫”的理论的支持,从而就形成了学校愈演愈烈的乱收费现象。道理很简单,谁不想先富呢?谁不想当能够逮住“老鼠”从而先富裕起来的好“猫”呢?谁愿意甘当受着穷却并不讨好的坏“猫”呢?  

在乱收费愈演愈烈,局面一发不可收拾,群众反响强烈,严重地威胁着社会稳定的情况下,于是有关部门就出面来制止乱收费。他们又是发文件,又是订纪律,又是出台硬措施,还扬言要处分谁、谁、谁,闹得煞有介事。好像这学校的乱收费压根儿就与政府无关。这时,有关部门极力地把自己妆扮成群众利益代言人和社会正义维护者的形象。这时,众多学校的领导,校长,分管的副校长,经手的财会人员,以及某些参与过此事的教师却成了罪魁祸首,甚至于成为了过街的老鼠,好像这乱收费完全是他们之所为。其实,允许和鼓励学校乱收费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因为把从前教学资源大体上平等的学校,比如小学和中学,区分为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这项几乎影响到全国13亿人的切身利益的教育改革,就是有关部门出台的嘛;而且至今也并没有听说对此要有所改变。对于这些,难道有关方面你真的忘记了吗?众目昭彰,难道有关方面你赖得掉吗?  

经过再三再四的硬性压制,各类中小学校(当然也包括大学)的乱收费是有所收敛。但是,乱收费并没有停止,其根源更没有丝毫的触动和改变。社会还在经受着学校乱收费的“阵痛”,看来实际上极有可能是永痛。  

请想一想中国教育改革的这一方面的情况吧,允许或者说制造乱收费的条件和根据在前,又制止乱收费在后。这是不是弄断腿、再治伤呢?  

第二个方面的例子,关于贫困家庭子女上不起大学的问题。  

一方面说,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如何如何空前地提高了,一方面却有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和城市市民的子女上不起大学,许多农民和下岗即失业职工的子女害怕考上了大学。上学难,上大学更难,成为了绝大多数国民普遍关心和深切焦虑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这原因“地球人都知道”,就是因为实行了教育产业化的改革。教育产业化的结果,使得中国高校学生的费用,十年间猛烈地增长了20倍!中国大学生的收费,是世界大学收费最高国家的3倍以上!在这样高收费的政策下,不要说普通农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就是一些中等收入的家庭都感到不堪重负。  

在社会反响过于强烈,同样已威胁到社会稳定的情况下,有关方面又出台了助学贷款政策——实在上不起大学的贫困家庭的子女,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倚靠这贷款,完成学业。一时间,什么“贫困学生绿色通道”呀,“银行办贷到大学,贫困学生上学无忧”呀,类似宣传铺天盖地,不一而足。这些无非是要给人造成一种印象,有关方面为其百姓实施了一项极大的德政。  

当这项“德政”在执行中遇到了某些银行和某些学校的抵制时,有关方面就站了出来,又是批评,又是指责,又是要怎样怎样的处理,同样煞有介事。在这里,有关部门又把自己打扮成社会正义的捍卫者和贫困学生家长、贫困青年学子救命恩人的角色。殊不知,这亿万家庭和学生上不起学的状况,正是有关部门实行教育产业化政策,把高校当作赚钱的机器,把高校学生家长当作摇钱树的改革所一手造成的啊!对于这些,难道有关部门你真的又忘记了吗?众目昭彰,难道你赖得掉吗?  

经过再三再四的硬性压制推行,虽然助学贷款在一些地方是极不情愿地,也是并不到位地实行了。但是,既为贷款,将来是要还的,有关部门并不因此而损失什么。可是对于贫困家庭的子女来说,借贷上学,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书还没有读完,沉重的包袱却已经背在了肩上,他们的心里能轻松得了吗?这学校能上得愉快吗?贷款的包袱背上了,可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却一古脑儿地把它推向了社会,推向了市场(这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从而在几乎每一个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面前摆上了一个就业的难题。据媒体的报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一般在70%左右,也有说60%左右的。不管怎么说,有30—40%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则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些找不到工作的人中,相当一部分就是贫困生。因为毕业后迟迟不能就业,面对还贷的压力,毕业生走途无路被逼迫自杀以求解脱的事时有发生。而勉强找到工作的,大多数人的工资都极低,个人生活之外,所剩无几,按期还贷也无望。对于这些学生及其家长们的穷苦困顿状态和心理感受,那些高高在上的,收入颇丰、生活颇好的教育产业化改革的提出者、决策者和推行者们,那些极其受宠的,常常一篇讲话或一篇文章就可以决定大多数中国人的命运的改革“精英”们(他们无一不是高收入者,他们是饱人不知饿人饥的),大概是不怎么去理会的吧。同时,造成千百万个家庭和青年学生上不起大学的根源同样并没有丝毫地触动,也看不到有要作丝毫改变的意思。因此,穷人们还将经受教育产业化这项改革所带来的“阵痛”,同样极有可能是永痛。  

同样请想一想中国教育改革的这一方面的情况吧!制造贫困学生上不起大学的条件在前,又出台助学贷款政策在后,同样至今也没有听到说要对此项极其不得人心的改革政策有任何改变的打算。请问:这是不是弄断腿,再治伤呢?  

断腿治愈得再好,也不如没有断过的好腿。再怎么地硬性压制乱收费,使其有所收敛,也不如从根本上消除乱收费的根源,即让教育重新走上公平、平等之光明正道。再怎么发放助学贷款,也不如消除借贷上学的根源,即坚决地、彻底地消除教育产业化政策,让中国人不借贷也上得起大学。如果是鸟自己不小心把腿弄断了,它只怪自己,不会埋怨任何人;有人给它治好了伤,它就感激,下个金蛋来报答它认为是应该的。如果本来是好好的腿,却硬生生地被别有用心的人残忍地给弄断了,却还要假惺惺地去治疗,还妄图得到什么报答,其结果迟早是要受惩罚的。  

以上所说,只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两个方面的例子,还远远不是教育改革的全部。仅从这两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中国20多年教育改革的面貌。它到底是为了谁,它究竟苦了谁,坑了谁,逼疯逼死了谁,又好了谁?这些问题,群众自有感觉,自有评论,任何巧言令色的辩解和变尽法子地为自己脸上贴金,都是徒劳的。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