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奥运圣火“巴黎劫难行”看中法的文化宣传问题

2025-02-13 文摘 评论 阅读

奥运圣火“巴黎劫难行”看中法的文化宣传问题

这次奥运圣火传递经过法国巴黎时,出现了可耻的一幕。

对藏独的穷凶极恶,我们已经习惯承受了,但是,令卫护圣火的运动员、留学生感到更大压力的是,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法国人表现出了对我们的敌视情绪。

这使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从历史而言,在欧洲的几个国家中,中国人对法国人的好感度是比较靠前的。我想,这与法国出现了几个思想大家有着很深刻的关系。

就说那个令欧洲大为头疼的拿破仑吧,过去我们按照前苏联的教科书的口径,把他看成是一个杀人魔鬼,近似于希特勒的大坏蛋。托翁的《战争与和平》里,拿破仑就是一个典型的小人,拍成电影后,拿破仑毫无英雄气概,令人生厌。

后来中苏交恶,拿破仑突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好感起来,这主要的原因,大概是以讹传讹地说过拿破仑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没有醒过来的狮子”。

这句话表面上看是一句对中国的礼赞,但是,这句话后边还有一句话,大意是说:我们西方人不能让这人狮子醒来。可见,拿破仑并没有多少好意,他是宁愿看着中国睡着的,可以听任列强继续践踏中国。

给中国人最为好感的应该是法国大作家雨果了。他对英法联军对中国文化的破坏、火烧圆明园写过一封著名的抗议信。

而雨果在作品中,如《悲惨世界》里对巴黎革命的描述,也使我们找到了红色革命的源头。七八年前,一部美国歌剧《悲惨世界》到中国上演,我们还曾经为歌剧里的革命激情所感染。

文革期间,法国人受红卫兵思潮影响也是如火如荼。在法国,更是产生了应和红卫兵运动的浩大运动。法国的新浪潮导演更是拍摄了一系列与文革相关的影片。

那时候,中国人对法国文化很有影响,为什么今天法国人却充满着对中国的强烈偏见?

其实很有必要检讨一下中国文化的宣传定位问题。这几年,法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关注程度,可能是所有西方国家都与众不同的。法国人显示出对中国文化的特别兴趣。

但是,法国人精选的中国文化,是按照西方的想象来打造的。比如,有一部电影《小裁缝与巴尔扎克》,是一个旅法中国人先写成的小说,后来又被拍成电影。这个电影写的是文革时期,表现一群山沟里的女孩子,因为受到知青们传播法国文化的影响,而走出了山沟,懂得了文明。

这个情节完全是迎合法国的自高自大的文化霸权的,是一个典型的拍马屁的胡编滥造的骗术。法国人很感动,很相信中国文化受到了遥远的法国文化影响,如获至宝。且不说今天有多少文化人能看懂巴尔扎克,对于山沟里的女孩子来说,能理解巴尔扎克简直是天方夜谭。

法国人特别喜欢支助中国人拍电影。中国的地下电影,很多都是法国政府的资金。最近的一部遮遮掩掩地表现八九年事件的《颐和园》,也是法国人赞助的。

法国人编的那部“电影手册”每年都要把中国的那些所谓的地下电影列上佳名名单,加以评点。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高行健旅居法国,受法国人推荐,获得了诺奖(印象中)。

虽然不能说是法国成为反华势力的窝点,但有一点可以看出,法国人按照它的傲慢与偏见,来撷取他们需要的文艺作品,来选拔中国的文化精英,为他们的偏见打造相应的文化产品。

很多时候,我们看不到这种文化偏见造成了什么反响,但是,一旦有一个由头,必须检验这种文化宣传的社会内涵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这种偏见会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恶潮。

最近奥运圣火在法国遭遇到的不可思议的冷漠,特别是法国官员的两面派嘴脸,法国民众骨子里流露出来的对中国人的仇恨,使我们应该去反醒一下了。原以为还不至于这么不友好的法国人,竟然捧上这样的丑恶的嘴脸,这难道不是说明了中法文化交流中,我们在哪一步上出了差错吗?

每年都搞一些中法文化交流的活动,看似很热闹,但是这些自欺欺人的圈子里的吹捧,根本没有藏独的鼓动富有成效。

而中国的一些文艺作品,也在有意无意地按照西方人的模式,写出中国人的性乱伦、放荡与麻木不仁。最近受法国支助的《颐和园》从电影艺术本身而言,乏善可陈,只能说相当于一部DV剧的水平,连基本的镜头运用水平也是很业余的,这里面能体现出多么高深的艺术性吗?难道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发源地的法国人,真的就不知道这些的电影制作根本谈不上艺术性吗?但法国人仍然支助了这样的电影?为什么?就是因为里面的中国人符合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想象,在这部电影里,女主人公是一个见到一个男人就脱裤子的女人,毫无明晰的心理轨迹可以辨识,更为情感的深度可以把握,在中国人的文化体系里,这样的女人是边缘化的,是受到道德的冷视的,但在电影里却被展览起来,这种冰冷的人物形象根本无法获得人的任何认同。但是这样的麻木不仁的中国人,是法国想象需要的,所以,法国人像见到宝贝似的予以赞助。

但是,这次奥运圣火传授途中的中国人,是一种不一样的不再是麻木不仁的中国人,他们表现出的同仇敌忾的自觉与团结是《颐和园》中没有的。在《颐和园》中,也出现了八九年的学潮运动,在影片中的大学生宿舍里,女主人公是麻木不仁的,根本没有明确的目标。可见,中国人用自己的形象,表达了与中国艺术家们按照西方需要打造出来的形象完成不一样的中国人。

可以说,近年来的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获奖,根本无助于本质上中国人的形象的改善,只是按照西方的偏见的定制作品。既然我们常常夸大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上的强有力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应该表达的声音,却没有在法国民众那里得到反响?这说明我们的文化宣传策略是失败的,我们的影视的虚假的繁荣,只是迎合,而没有自己的声音。直到需要我们自己声音表达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原来一无所有。我们不得不借助华侨与留学生单个的个体逐一对单个的法国人宣传我们中国人的精神,那么,我们的文化呢?我们的电影呢?我们的那些文艺作品有没有宣扬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与风貌?

应该说,中国的对外文化宣传是失败的,但法国街道上的中国人,却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与众不同的中国人。希望中国文化能被巴黎街头的中国身影所支撑,多少具备一点中国人的骨气与气节,打造出更感人的真实的中国形象。

标签:法国   中国   文化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