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强烈质疑教育部前发言人的“新发言”

2025-02-25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网闻博 摘自《日出西边/风动中国》

  

  “一提到教育,就想到国家管,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落后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立教育部,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包括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在内的教育部”,“我觉得最起码要成立一个民办教育司”,“多元化是时代的进步、是人类发展的方向,我期待2020年教育的多元化能够在中国历史上迈出一大步”。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在媒体上题为《期望2020年能取消统一高考》中的这番高论,真可谓语出惊人。就公民议政平等权利而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分子,网闻博小社员认为,这位教育部前发言人首先将别人打入“落后观念”的另册,然后自己以新时代“先进观念”的代表姿态发声,似有话语权霸道陋习之嫌。其次,貌似为民请命,实有抑“公”扬“私”为少数人代言之嫌。再便是拿高考说事,实有对教育体制改革“搅浑水”之嫌。其所言的“深化改革”的本质意图,恐怕还是在于为“私立”成份的进一步增大寻求体制上的突破。

  

  为了便于公众全面了解有关情况,并得出客观公正的评判,现将题为《教育部前发言人:期望2020年能取消统一高考》的媒体道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据《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01月11日道,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日前说,现在要改变的一个观点就是,一提到教育就是国家,就是公立,一提教育该谁管,就想到国家管,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落后观念,现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面向市场多元化,教育不仅仅是国家的事,是全社会的事。

  

  我觉得下一个十年,公立学校占60%的比例,私立学校占40%。私立学校满足各级各类受教育人群的不同需求,公立学校满足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这能从很大程度上解决公民对教育不满的情况。比如择校风盛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优质学校太少,这些问题不是仅靠增加投入可以解决的,需要在体制改革上寻找突破口,换句话说,就是需要赶紧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学校。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确保民办学校和公立学校同时发展,在管理体制上还要深化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立教育部,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包括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在内的教育部,但是现在教育部机关中真正负责管理民办学校的只是一个处,里面只有几个人,和几百个人的教育部来比显得微不足道。我觉得起码要成立一个民办教育司。

  

  2020年,我们的高考体制改革应该能有一个本质的变化。目前这种全国统一的考试,覆盖率和影响力很大,公平性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的弊端也越来越显现。高考制度是在1977年中国经过十年的动乱,百废待兴,人才奇缺的情况下恢复的,但是现在我们已经不是百废待兴了,我们已经成为繁荣昌盛的教育大国,是不是还要用这个高考制度呢?实际上,30年来高考改革始终没有停止,但是人们仍然不满意,而且是越来越不满意,这说明一个问题,高考改革在内部深化的同时,必须在外部寻找出路。我期望2020年的时候,能够取消全国统一高考,代之以更加多样化的、更加便于人们选择的各种类型考试。高考不能轻易取消,在1966年我们曾经取消高考,这给民族带来了一场灾难,后果不堪设想。取消高考也需要有前提,一定要有各项配套措施跟上。

  

  2020年,全国公务员招生希望不再以学历为依据,只要达到划定的要求就可以了。我们现在很多政策导向都是唯学历的,把这种政策导向调整过来就没有百万人参加公务员考试了。另外,现在这么多人考公务员是因为一些非理性的要求:公务员权利过大,公务员得到的实惠过多,公务员的灰色收入太模糊,如果把这些都解决了,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去考公务员了。

  

  现在我们把教育的功利性抬得太高了,包括善良的人们的一些美好的愿望。教育的本质不是让人升官发财,而是塑造人生。所以,2020年的时候,我期望看到学生可以选择接受高等教育,也可以选择接受职业教育,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作为一个初中毕业生,已经接受完了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他完全可以有权利选择自己想干什么。大学生毕业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元化选择。多元化是时代的进步、是人类发展的方向,我期待2020年教育的多元化能够在中国历史上迈出一大步。

  

  若就事论事来说,现在中国的高考制度和教育体制的确存在很多弊端,广大人民群众很不满意,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忧思呼号也远非一日。大如“钱学森之问”,寻常如民怨“上学难”。即使民怨之“就业难”,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学校教育的方向、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有关。更不要说这样的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快乐成长的扼杀。如果说这不是改革本身的错,但这与教育体制改革如影随形且越改越不令人满意的结果,其症结究竟又何在呢?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能再承受一个越改越不满意的30年吗?难道我们还敢再迷信“市场万能”或“一‘私’就灵”吗?

  

  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只有群策群力,方能共克时艰。多年来积累的矛盾和严峻的现实已经证明,没有谁是有先见之明的绝对正确,更不能动辄以改革或保守、计划与市场以及落后观念与先进观念的大帽子压人。如果一味坚持“唯市场论”,那么现在的“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买房难”和“养老难”以及贫富两极分化等等社会民生难题,又有哪一样不是市场经济时代“先进观念”的产物呢?显然,社会主义不能拒绝市场,也不可能消灭市场规律,但市场经济同样必须有国家计划干预和宏观调控。市场不是万能的,看不见的手是靠不住的,这次的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不就是明证吗?

  

  回过头来再看,中国这些年积累的困难和问题,症结究竟在哪里?教育也好,医疗也好,住房以及其它任何行业领域的改革也好,恐怕首先是一个出发点问题,是一个方向问题,是一个目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为少数人还是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问题。如果说是讲人性、讲人道、讲平等,那么同样按照自由民主的原则,首先考虑和尊重的,也应当是大多数人的幸福和权益,这应该才是公平正义的文明社会准则。脱离了这个文明基准,考虑和讨论问题自然就会南辕北辙,寻求共识也就失去了基础和前提。我们现在面对的民生难“四座大山”和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以及百万大军拼抢公务员“金饭碗”现象,又有哪一项不是公平正义原则缺失和格局失衡的产物呢?国家资源和社会资源对少数阶层人群的倾斜,必然导致社会不公和贫富分化。若沿着这种方向改革,也就必然形成越改越失衡越不能让社会大众满意的困局。

  

  譬如教育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就是在把为大多数人谋福利,变成了怎样从大多数人身上谋“利润”。从而使得少数人把国家应该对民族未来的公益投资,转化为自己的财富和利润。并且还在进一步增加人民大众的开支负担,再从百姓身上榨取利润。这种损公肥私的短见,对国家和民族而言,无异于自掘其根自毁其本。任何有公正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中国近30年的经济发展,已经坐享了前30年的教育投资和“人口红利”。若没有前30年的人口高出生率,若那时就是今天这样的“上学难”景象,中国的文盲比例肯定会依然高居不下,近30年来支撑中国脊梁的很多社会中坚力量也都有可能归入文盲之列。可那时贫穷落后的中国能办到的事,今天“繁荣昌盛的教育大国”怎么就办不到了呢?怎么还要再市场化还要让老百姓为教育再掏更多的钱呢?这种“先进观念”的改革思路,大概也就只是盯上了钱和利润,却还美其名曰不能“功利性”,是“塑造人生”。

  

  因此,脱离了国家财政的公共责任和公益投资的教育市场化,必然是功利性的产业化。公办教育的产业化和私立教育的产业化,都一样会加剧“上学难”及“就业难”。且在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状态下,将进一步加剧教育不公和发展不公,进一步巩固“贫困世袭化”的社会格局,最终导致绝大多数人对未来的失望乃至绝望。这将对国家和社会意味着什么,后果不言而喻。至于这时还一味强调“私立”,甚至还提出“私立”的比例份额增长时间表,即可见少数人已将国家民族和大众利益置于何地。

  

  照教育部前发言人的说法,是不是也该给其它行业领域提出一个时间表,并增设若干“民办XX司”呢?否则,没有体制上“本质的变化”,其它XX部也还不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立XX部”吗?而设立了民办司的教育部能在“公立”社会中孤立存在和发展吗?由此,再联想的近期有关“国进民退”的争议。或许某些以市场化改革“先进观念”权威自居的文化学术精英,正在开始联手为“私立”和“私有”争份额争位置、为少数先富人群争福利,而向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公共利益发出了公开的挑战。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与分配结构的总体战略部署。而能否扭转局面化危为机,当前也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少数“先进观念”人士此时的惊世高论,无疑是在“搅浑水”。但同时也能促使大众梦醒,使人们不得不对这种“市场论”进行一场认真的反思,倒也不见得是坏事。

  

  (网闻博夏商专栏)

标签:教育   一个   教育部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