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法律的玩笑还是开道义的玩笑?
开法律的玩笑还是开道义的玩笑?
评药家鑫案件续:法庭发问卷调查旁听者变成“陪审团”
法律清楚,证据确凿,历史上罕见的杀人案,主审法庭为什么变成了难产婆?今天网上看到的消息:西安市中级法院就药家鑫一案,向旁听群众发放调查问卷,终于让人们看到了法庭上的猫腻。毫无疑问,象这种情况的,如果是工人农民为生存杀富人,早就干净利索判决枪毙了,现在是知识精英为名利杀穷人,处于同一阶级的法官们自然要考虑再考虑,斟酌再斟酌。而那些砖家们自然要处心积虑地制造客观原因,加强主观理论。使法律更加“完善”,更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精英权贵的利益。
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因担心被受害者记住车牌号,竟持刀连刺受害者8刀,致使本来只被撞成轻伤的受害者死亡。而在西安中级法院开庭审理药家鑫一案时,现场500名旁听人员,每人都收到一份“旁听人员旁听案件反馈意见表”,问卷上除了庭审的合议庭成员名单,还有两个问题:您认为对药家鑫应处以何种刑罚?您对旁听案件庭审情况的具体做法和建议?法庭发放问卷调查旁听者变身“陪审团”。
受害者代理人张显向西安中院提出,坚决反对在此案中“问卷调查作为量刑参考”。
张显表示,有500人参加旁听,但其中400人都是大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而受害者是农民,农民群体参加旁听的人很少,村民和受害人亲属才区区的25人。此外,在400名大学生中,参与问卷调查的有药家鑫所在西安音乐学院的学生,该校学生的人数比其他学校的学生还多,这难道不会使调查结果严重偏护故意杀人犯药家鑫吗?“其实有很多村民要来旁听,但法院对村民参加旁听的人数做了严格的规定,却对学生群体给予如此多的旁听名额,这种做法严重缺乏公平性。”
张显认为,民意调查必须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而且还需要对参加人员有必要的法律程序,人员组成上也要有合理的结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等社会各界所占的人员比例),而法院对此案的做法是十分草率和不负责任的!
但是,法院是“草率”和“不负责任”吗?说这话未免幼稚了一点,我倒以为是法院的某个人为售其奸,却又底气不足而已。
道说:“学生表示填写意见时很慎重”。“‘当我意识到填写的意见有可能会对一个生命的去留产生影响时,经过了反复斟酌才敢写下意见。’西北政法大学司法官教育院研究生陈某没说自己的意见到底是什么,但他表示,这种调查促使他对案件有更深刻的思考。”“ 然而,也有学生称,药家鑫极端残忍的行为不仅毁灭了个人的前途和生活,也毁灭了两个家庭,但他希望能给药家鑫一线生机,终生赎罪。”
然而现实社会中的许多良心的泯灭都是产生于类似的“慎重”之中。请这些大学生们说出他们的真心话,究竟有多少人对药家鑫旨在保护自己的利益的“慎重”行为有共鸣?因此我们拭目以待,希望法庭能够公布问卷结果。看看当代的大学生中究竟还有多少人保持着普通人的良知?
道说:有“专家”表示:“西安中院的做法显然是荒谬的,发放调查问卷没有法律依据,没有任何措施以保证参加调查的人员没有倾向性,并且把量刑这样的专业问题也作为主要调查问题,让那些音乐学院及其他专业的年轻学生对‘量刑’这样严肃的、专业的问题提出可以影响判决的意见,太荒诞了。”他们总是免不了要将普通的法律问题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比如说那位据说是公安部的法律专家李玫瑾,她为什么要将杀人动作比喻弹钢琴,无非是为了“丰富”理论,无非是为了提高身价,也就是自身的交换价值。因此对于人们的普通常理,他们是不大关心的。因为普通的不值钱,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基本的伦理道德让位给了“创意”。李玟瑾听到药歹徒是钢琴手的时候,立即想到了“创意”,她在央视专题节目中说:“我突然明白了,他用刀子杀人动作象弹钢琴(她竟摸仿出动作)。他把被害人误以为是钢琴了。”面前广大网民群众的义愤填膺的炮轰,她仍坚持她的“创意”。类似的砖家们处心积虑地发明类似的令人咋舌的“创意”,为了什么?说是为了“杜绝”,但是杜绝什么?那就不太容易理解了,因为在现存的社会制度下,说杜绝犯罪绝对办不到。也许是为了保留社会中的“适当犯罪”,它的作用:一则可以分散人们对最大的社会矛盾的关注力,再则可以瓦解中下层人民的团结,这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和谐的关键吗?只是猜测罢了。
还有另外一种专家的观点,因为他不存在与司法界专家们抢饭碗的问题,因此回答问题竟如此简单明确——
北大教授孔庆东先生说:“如果药家鑫不死,那就是公理不存了!”
法律砖家李玟瑾
(以上所用图片均取自网络)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