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我唱《十送红军》
一个世界闻名的伟大革命家、思想家,一个令中国各族人民爱戴的领袖毛泽东,于1927年10月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挺进井冈山,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江西是老区,是革命的根据地。有许多江西同志怀着对毛主席的爱戴和怀念,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崇敬,来到IS左翼频道学习和探讨。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亲人红军。他们一边送一边唱,依依不舍,旋律低沉、悲壮、伤感、凄清。这就是后来成为全国最优秀最流行的红歌名曲之一,唱响了祖国大江南北的——《十送红军》。
今年的9.9是毛主席逝世35周年的纪念日。IS左派频道联合起来举办的纪念活动,我代表前进频道参加。因为我是在江西人,喝着江西的水长大,自然对江西有着浓厚的情感。而江西最有名的革命歌曲就是这如泣如诉的《十送红军》。
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对唱歌并不专业,连业余爱好都谈不上。可我对《十送红军》情有独钟,尤其那二胡的哀怨声,更能体现离别的愁绪,抒发送别亲人的血肉分离之苦。因此我选择了二胡版的伴奏,百听不厌,百唱不厌。
“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由毛泽东率领的英勇不屈、勇往直前的军队,是一支与百姓有着骨肉相连的军队。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出现错误路线的指引,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剩下的队伍战略转移。有数不清的江西优秀儿女,加入了红军队伍,跟随毛泽东,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今天,我们唱着《十送红军》,再现革命的历史画面,仿佛进入了那血雨腥风的年代,再次看到了英勇红军的身影和“四方百姓泪汪汪”,千叮嘱、万叮嘱,难舍难分的场景;仿佛再次听到了“山上野鹿声声哀号”、“心像里格黄莲脸在笑。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酸楚的声音。如此画面,怎能不叫人感慨万千?!
《十送红军》用古代百姓离别的方式,让人伤感的画面展示出来,表达“军爱民,民拥军”彼此溶入了对方的心中,唱出了军民鱼水情。虽然有愁绪,但并不悲观,鼓励亲人打胜仗向家乡人民报喜。婉转的诉说,把江西百姓与与全国人民的泪水流在了一起,也把我们推翻剥削阶级的决心紧紧地连在一起,更把我们带入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毛泽东时代。我的心灵再一次收获感动和震撼。
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用两年时间,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冲破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地完成了长征。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毛主席啊,江西人民忘不了您的恩情,忘不了您的敦敦教诲。从萍乡安源到井冈山,从新余罗坊到吉安东固,从广昌、宁都到瑞金、兴国、于都,从庐山到南昌,足迹几乎遍布全江西省。您率领红军“横扫千军如卷席”,战东固,打吉安;发动农民打土豪,“分田分地真忙”;在兴国、寻乌等地进行农村调查,写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不朽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日理万机,依然情系江西,1965年5月21日,“千里来寻故地”,阔别38年后重上井冈山。过黄洋界,走茨坪,您看到“到处莺歌燕舞,旧貌换新颜”。勉励江西人民和全国人民:“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里格早归,介支个传捷报……”虽然毛主席已经离开我们35周年,一曲“《十送红军》让我们看到了当年毛主席在踏上长征之路离开江西,向乡亲们频频回头、依依惜别的情景……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