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五个独特视角——被表象问题掩盖的中国教育病源

2025-02-17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五个独特视角——被表象问题掩盖的中国教育病源
  
一 表格知识,语音思维,记忆式学习
  
讲课和听讲,即用简单的市井句法和语法的语音部分来解析一切学术。把知识列表,条框化,而后用市井语文把复杂而思辨的各种问题全面地纳入旧的日常思维的意识框架,即把一切学术简化并归结到简单的生活逻辑中去,这是现行教育-教学的第一弊端,习惯于语音思考就缺省了部分思辨条件。而用文字表述问题不仅可以清晰、精确,语法也比口述更复杂,句子可以更长,繁杂的文法和篇章结构得以展开,问题可以被拆分,局部问题可以悬置,可以去做超越记忆力局限的思考。
这种教育传统下的“理解”也变成用语音能够表意的常识去简便地传达和流通。把思辨性的问题简化,把矛盾一分为二去折中,这种全景式知识最后只剩一个框架,局部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是被隐藏和消解,而是被在三步之内取缔。人类知识进步的方式经常是用新问题取代旧问题,是继承而且演绎问题,当问题被取缔,新的提问被掩蔽,科学发现就失去了环节和逻辑。
答案只在问题之中。
中国古代散文自由而宏大,诗意华盛,字词因为数量优势亦付诸形意,思辨可以散露在辞藻之间,即使八股文也较当代各种散文文体更意蕴丰沛,文法和语法亦更多变,其逻辑虽不符合技术科学那种严谨,但更能承载思想与思辨。
解决方案:1 放弃课堂讲授模式,以自读为主。(参加奥林匹克决赛的学生一定不是因为课堂认真听讲,大学阶段更不应主要取用讲授模式)2 直接使用国外教科书译本。3 需要背诵的不是《荷塘月色》那种寄生在美文名下的散漫文学,而应是或思辨,或宏大,或严谨的大散文。
  
二 宗教和伦理是科技创新的动力
  
五四以来的教育变革几乎完全忽视了宗教和伦理学教育的积极意义,尤其忽视了宗教和伦理对科技的重大促进作用。宗教和伦理促使民众思索形而上事物,而抽象思维和概念思维对科技创新,对学科体系建设至关重要,既筑基亦开辟。
解决方案:加重《政治》或曰《思想》科目在应试体制中的权重,并以宗教、伦理、哲学经典为教科书。
宗教和伦理学教育对于社会还有多种深刻影响,相关问题本人另有详述,请见《策论高考——宗教和政治是科技创新的知识动力》
  
三 急切寻求近距离答案的思维习惯
  
汉语思维重形意,像形像意,自有其优长。我们喜欢寻找一个比喻,对于一个新问题,得到一个较确当的比喻之时,事物也就显现了答案,仿照那一比喻的规律和结构,我们模拟、认知和解决新问题。也许这般思维习惯使我们倾向于认为——问题的答案不会遥远,正在一个切近的距离上等待我们,至少在几个逻辑步骤之内即可找到一个确当的比喻,或者说,我们为了急于求取那一比喻,而尽可能地减少逻辑环节的求索步骤,只要能到达那一比喻即可。当然,这样的思维路线也自有其妙处,但它简化了问题,消解和简化了问题的场域,隐瞒了思维路径上的岔路,像一路上伶俐的职业导游向我们隐瞒了整座大山。
课堂教学模式惯用语音思维,语音思维只能使用简单的语法和使用短句,那么问题和答案也都被这个语文要求所简化。问题的方式决定了答案的形式,市井白话文的语法、文法对思想的统治使学生的提问方式倾向于直接性和标准化。
解决方案——诗歌、成语、复杂动态的比喻。

四 思辨与辩证
  
宗教和伦理经典,其神圣,其困惑,其巨大的存在,都缓解了世俗语文取缔问题、消解问题的进程,使神秘性留驻在世俗思维中,让哲学与解释学得以维续。而且,作为一个神话世界的宗教,或者作为一个古典世界的伦理学,都独立于今天的世俗世界存在着,像一个思维的基因池容纳着丰盛的喻体,尤其喻体曾自成体系,不易消解,就使俗世中人可以流连在两个世界之间,两个世界在彼此取喻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不止于此,具体的现实事物与神话事物各为一条思维线索,两线索缠绕、编织、接续、辩证,令思维线索能够走的更远。
宗教假如不是逃避生活的法术,就是一条世俗生活的线索,镜子和证据。
经济是另一条主要的世俗生活线索,抑商传统下,中国社会将“经济学”从思想中隔离开,禁止它们之间发生比喻和联系,避免了社会直接走向庸俗,也取缔了一条可以用来参与思想辩证的线索,缺省了来自经济客观性的提示。重商的西方世界则被经济学线索拖进一个可以全面算计的世界,庸俗入骨,在用经济学题材打趣、比喻、解释世界的习俗中令西方社会理性而野蛮,唯经济主义使天国的影子只投射在教堂,教堂外是金钱的专制。
独尊儒术令中华文明掩藏起其他思想路线,独大的儒术不能凭其独一路线走向辩证,便是思想专制。
  
五 母语,概念,体系
  
超越日常语文阶段的母语思维,克服了替换障碍的双语思维都可以表现出特定优势(对于汉—西双语的人来说恐怕只能在双语之间替换使用),而西文—英文承载的体系化的文化、科技如果被完全汉译,被用丰富的汉语语法确当汉译,避开语言混乱及语言混乱带来的思想混乱,则在西方文明线索下,中国不仅可以从西方话语中心环境中突围,还能发扬出汉语的独特优势来缔造现代文明。说到底,这是一个现代汉语的演进问题,不能完全走日常白话语文路线,即所谓草根路线。
文化与科技都生长在语言之上,当文明遭遇思想危机,就需要向语言溯源,这不是独立的词源学、解释学问题。换一个说法:答案只在问题中,而问题只在语言中。

标签:问题   思维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