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爆发原因的解释——“金融过剩”假说
美国经济面临发展瓶颈与随之而来的金融过剩问题,这二者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即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创造了几十年的需求,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这种需求刺激已经枯竭,为保持经济发展,需要创造需求,以消费需求扩张和房地产行业扩张为主导,美国经济来开了繁荣的序幕,但是这种繁荣是建立在扭曲结构之上的,首先美国房地产行业已经是一个夕阳产业,其创造需求的潜能已经不大,次级贷款的广泛发行就是例证。其次,对消费需求的开发是建立在个人债务激增的基础上的,这无疑增加了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
像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新兴行业及随之而来的庞大需求已经不复存在,而房地产行业和普通民众的负债消费尽管短期内可以起到支撑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是它们无法长期替代这种需求的。与此同时,金融行业的发展也蒸蒸日上,不难看出,金融行业的发展与房地产行业扩张和居民消费扩张是同步的。许多主流观点对此问题的解释是,金融业的发展为房地产行业和个人消费提供了资金扶持,因此金融起到的是资金融通的作用,但是我想从另一个视角来剖析金融业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金融业作为实体经济的“蓄水池”而被动发展,最终导致金融过剩。这里所说的金融过剩可以看成是信贷过度扩张,也可以是指金融过度创新,过度则是指其供给超过实体经济对其的需求。
为什么会出现金融过剩?这首先需要看一下货币是如何穿梭于实体经济与金融系统的,首先银行体系通过放贷,想实体经济注入货币以完成商品或劳务的交易,而随后,货币以交易媒介的身份到达他的新所有者手中,之后除了极少的一部分货币被留在其所有者手中以应付未来交易,其他相当大的部分则回归金融系统,如果这部分回归金融系统的货币形成银行存款,那么将增加货币量(因为银行存款被包含于货币概念之内),如果它们流向其他金融市场,则会形成新的金融资产(这种金融资产增量表现为数量的增加或价格的提高),而且在金融系统越发达的地方留于手中的通货就越少,甚至银行的转账结算可完全取代通货。由此,实体经济中创造的大量财富都以货币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形式积聚于金融系统内部,这就是我所说的金融“蓄水池”。同时,金融体系中的财富是需要流动的,否则无法形成收益,也无助于资源的配置,这些财富流向何方,却是个棘手的问题。实体经济的发展显然无法吸收如此庞大的金融财富,因为一方面当前美国经济尚未找到一个可与三次产业革命和随之而来的新技术普及推广相媲美的需求创造机制;另一方面,随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而产生的是更多的货币和更大规模的金融财富。于是,一个恶性循环产生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需求的扩张,需求的扩张需要足够的货币(或者交易工具),这就需要金融系统的扩张,同时在实体经济中完成交易的货币又将回归金融系统,当实体经济愈发繁荣时,金融系统所接收的货币回流就越多,如果这些货币无法被实体经济中的需求所接收,那么就需要更多的金融资产来将其吸收,于是金融资产的过度膨胀和金融创新的过速发展就应运而生了。从上述分析过程可知,无论是实体经济中的交易,还是金融系统内的交易,都将使货币流回金融系统,从而开启新的一轮为货币寻找出路的过程。
尽管实体经济的发展和金融资产的膨胀都可以成为吸收货币的方法,但二者有本质上的差别。首先,实体经济的发展能够增大整个经济社会的物质福利,但偏离实体经济发展趋势金融资产膨胀无法兑现,因此不能增大经济社会的物质福利,这也正是金融的过度发展被称为“无意义的金融游戏”的原因;其次,金融资产具有高流动性,而实物资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无这一特性,高流动性为投机炒作创造机会,同时更大大加快了货币的流速和对金融资产的需求,从而形成价格——需求的螺旋上升,这就使得对金融资产投机需求完全建立在价格预期之上,而价格预期对实体经济的重大变故往往反映极其敏感,一旦实体经济可能出现问题,投机需求也将彻底不复存在。至此货币的过剩或金融的过剩将完全转变为货币的稀缺或金融的稀缺!因此,靠金融资产的膨胀来解决实体经济需求相对不足是不可维继的,最终只可能是促成货币过剩向全部金融资产过剩的转化,金融和经济危机也将会由此爆发!
但是,不得不承认实体经济的发展尽管能创造需求,可这种需求是有限的,终会枯竭的。正如前三次产业革命所展示的那样,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巨大的需求创造机制,但是产业革命结束之时也是需求创造机制耗尽之时,届时,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巨额财富将会在由金融过剩或者经济过剩的危机中丧失,这的确是十分可悲的!
可见,需求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它往往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旦需求不足,经济发展也就此停滞,因此,在自然科学家们奋力为人类发展寻找新能源时,我们的经济学家是否也应该奋力勘探“需求”资源呢?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