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左派不能丢掉改革这面旗帜
近两年来,在左派的政治表达中,“改革”已经作为一个越来越负面的词汇出现:改革应当进行的慢一些、改革应当暂停、改革应当宣布结束、改革应当完全否定......
我们知道,这些从温和到激进的对改革的怀疑和否定的评价,是作为从2005年开始的对于近30年中国改革道路的全民大讨论、大反思的结果而出现的。从1978年到现在,改革已经从全民拥护、全民受益(尽管有多有少)阶段发展到了少数人受益、多数人受损的阶段;发展到了少数人利用改革抢劫和剥夺大众的财产和权益的阶段。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和反抗。由于代表权贵阶层利益的右派至今仍然以改革为名不遗余力的推进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使得民众和国家利益越来越得不到保障、频频遭受严重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左派对“改革”――这个在中国公众心目中一向代表着进步、积极、正面意义上的词汇进行的颠覆,实在是其来有自。
不过,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左派绝不能因此就放弃改革这面旗帜,从而把它完全交到右派手中。在左派争取社会公平正义的斗争中,这种放弃无论从战略上还是策略上都是不明智的。
从战略上来说,左派将因此被扣上“反对改革”的帽子,将被指责为是要“回到过去”。这当然是不真实的,除了以过于玫瑰色的目光看待计划经济时代的少数人士,绝大部分的左派对过去的态度都是明智的。为了回应右派长期以来对新中国前30年历史的诬蔑和诽谤,左派对毛泽东时代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颠倒这段已被颠倒了的历史。他们的这种努力无疑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激于对当前充满了丑恶的社会现实的义愤,对人民丧失福利和保障的同情,对官吏空前腐败的痛恨,对国家陷入依附性发展的忧虑,很多左派人士在今昔对比的论述中难免给人留下一种“复古”的情绪。而右派正是利用左派对改革的批判和对毛泽东时代的赞美,告诉全国人民:左派的目的是要中国回到贫穷、专制的过去。
右派的这种歪曲是颇具欺骗性和杀伤力的。很多人,尤其是正在形成中的中产阶级,对由权贵右派阶层主导的改革是不满的,希望改变政策,但是他们对左派的主张也充满了疑虑,认为左派是要开历史倒车,因此与左派拉开了距离。这种状况不利于左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了阻止中国滑向野蛮资本主义的泥坑而结成统一战线的努力。而在社会各阶层利益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统一战线正是左派争取达到自己目标的不可或缺的战略。
对今日中国的绝大部分民众来说,他们的希望绝不是面向过去的。即使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工农阶层也是如此。他们虽然也经常回忆计划经济时代安全稳定的日子,但他们对那时的较低的生活水平也记忆犹新。对他们来说,过去只可用来怀旧,未来才是希望之所在。左派不主张回到过去,那就应当努力树立自己面向未来的形象,给人们一个可以憧憬的美好的未来,如果今天的形势还没有恶化到必须革命才能解决问题的地步,改革就应当成为左派必须牢牢抓在手中的旗帜。“如果想要成为一种力量的来源,就必须宣称自己是打开未来之书的钥匙”(艾里克。霍弗),这把钥匙就是改革,它将通过打开无数群众的心扉而打开中国的未来之书!
从策略上讲,改革一词现在仍然是官方占统治地位的话语和意识形态,执政党把改革视为自己的合法性基础之一,这种立场至今没有动摇过。三十年的改革走到今天这种局面,作为改革的主导者,执政当局当然要负最大的责任。但是我们应看到,胡温新政以来,最高决策者的政策导向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虽然这种变化在不少左派看来过于谨小慎微、过于瞻前顾后,从而不足以有力的遏制局势的持续恶化。但是,就像刚才所说的,如果革命还没有成为必然的选择,如果上层意识到必须及时改变政策以挽救危局并且已经开始迈出脚步,那么,左派就应当极力促成这一转变。此时,左派的策略是在保持压力的同时尽量不与官方公开唱对台戏,以避免对当局的过分刺激从而展开对左派的公开镇压,使左派的生存环境更趋恶化。在如何对待改革的问题上,在当局高调宣传改革成就、发誓要继续推动改革的时候,左派决不能放弃这面旗帜,这在当局看来等于是否定了它近30年的执政历史,这是他们绝对不能容忍的。
对左派来说,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是要高举继续推进改革的旗帜,但同时将一切祸国殃民的、只有利于极少数人的所谓“改革”主张从这面旗帜上清除出去,努力赋予改革以新的内涵、新的方向。那就是政治上向着人民民主的方向前进,经济上向着独立自主的方向前进,整个社会向着公平正义的方向前进。
(2008年7月17日)
http://blog.sina.com.cn/shuinipinglun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