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阶级本质就是劫贫济富
通货膨胀的阶级本质就是劫贫济富
___通货膨胀让谁欢喜让谁忧:论通货膨胀对财富存量的再分配及社会各阶层的损益关系
一、通货膨胀对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般规律
物价总水平的持续、全面的上涨,就是所谓的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它的导因之一就是印的票子太多了,使货币供给的增长率远远高于经济体整个产出量的增长率,而让更多的货币在市场的供求中追逐和竞购较少的物品。在通货膨胀中,货币的购买力或它与消费物品的交换比率,往往表现为一种持续的下跌,也就是说购买同样数量的同种物品,现在要比以前支付更多的货币。
在一个产出量没有增长的封闭经济体中,这种通货膨胀的负面作用一是扭曲经济体中的价格机制,导致资源用途的错位配置;(本文暂且不谈)一是扭曲社会现有财富存量的分配格局,把弱势者的财富隐蔽地转移到强势者那里,把债权人的财富隐蔽地转移到债务人那里。
为什么通货膨胀对社会现有财富存量的分配流向是这样的,笔者参照马克思《资本论》资本与劳动初次分配的数理分析方法,通过构架一个简化的经济模型和一系列的计算推理,论证和阐释这一基本观点。
为了分析的便利起见,我们假定在这种封闭的经济体中,参与财富分配的就两个大的群体,一是掌握分配主导权的强势群体,一是不掌握分配主导权的弱势群体。政府、垄断组织、企业管理层、产业巨头等就是这样的一些强势群体;农民、工人、事业单位员工等主要依靠劳动获得收入的中、低阶层,就是这样的一些弱势群体。
假定这个经济体的年产出量,用财富的实物形态表示为10000个面包,用财富存量的货币形态表示为20000个单位货币。其中这些财富存量在通胀前的分配格局是这样的,占人口10%的强势群体占有8000个单位货币的财富存量,占人口90%的弱势群体占有12000个单位货币的财富存量。在市场供求力量的作用下,强势群体以实物形态占有的财富存量为4000个面包,弱势群体以实物形态占有的财富存量则为6000个面包。这时一个货币单位的购买力是半个面包。
出于各方面的原因,货币当局在经济体的产出量没有增长的情况下,又向市场流通领域注入的货币增量为10000个单位货币,在市场的价格机制和政府的分配政策作用下,它把5000个单位货币分配给了强势群体,把另外5000个单位货币分配给了弱势群体。这样,这个经济体中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财富存量就是30000个单位货币,其中强势群体占有13000个单位货币,弱势群体占有17000个单位货币。这时在市场供求力量的作用下,一个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就不是通胀前的半个面包,而如今却只能购买三分之一个面包了。而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财富存量则发生了这样的转移,这时强势群体占有的财富存量就不是4000个面包,而是4333又三分之一个面包,净增了333又三分之一个面包;弱势群体占有的财富存量则为5666又三分之二个面包,净减了333又三分之一个面包。
通货膨胀中,财富在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这种转移,与此有着类似的性质。债务人被减轻的债务实则就是债权人所损失的财富。
通过这样的计算与推理,就异常清楚地证实了这种通货膨胀对财富的再分配作用。它的分配规律与马克思笔下的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有着惊人般的一致,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则是贫困的积累。它让强势者更富裕,弱势者更贫困。
所以,从它对这种财富存量的再分配本质上看,通货膨胀实则就是资本对劳动、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现有财富所进行的一种极隐蔽的偷窃或赤裸裸的抢劫。难怪西方的一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者总要把这种通货膨胀归结为分配领域里的阶级斗争。
二、通货膨胀让谁欢喜让谁忧
从总体上看,强势群体是在通过这种通货膨胀隐蔽偷窃或公开抢劫弱势群体的现有财富,那么,在社会的现实层面,谁又是这种通货膨胀的受益者、开心者,谁又是它的受损者、忧愁者呢?
按照上面强弱群体的划分:
政府当是其中的一个最大的受益群体,它肯定最开心,并默许这种温和的通货膨胀。因为从债权与债务层面上看,政府往往以各种国债或建设投资债卷背负着不少的债务,这种债务的主要债权人实则就是小额储蓄为主的社会大众。在通货膨胀中,更多的财富从债权人那里转移到债务人那里。政府的债务负担减轻了,而债权人的财富价值却减少了。比如,通胀前,你借给政府100美元,如果不借而用于即期消费可购买100个面包,那么在通胀后就是政府连本加息地还给你120美元,由于物价总水平的上涨,你可能只能购买同等规格的90个面包。
还有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税收。在通货膨胀中,它可以通过提高税率和扩大征收范围增加自己的收入,以弥补自己的财政赤字和债务亏空。在国家、企业、居民这三大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群体中,政府通过自己的税收政策掌控着这种分配的主导权。通过税收的增加和适度的通货膨胀,它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自己的财政赤字和所欠债务给清偿掉。用一些经济学家的时髦用语就是:“用再泡沫化来解决去泡沫化引发的问题,这是一个单纯而直接的办法。”为什么政府认同这种温和的通货膨胀,就是因为它在这种债权与债务的损益关系上存有这种极隐蔽的财富转移效应。无怪乎,一些西方学者总是说通货膨胀实则就是政府对社会各个阶层所隐蔽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历史上并不缺乏这种借助通货膨胀清偿政府沉重债务负担的先例。比如说“法国就曾成功地借助通货膨胀摆脱了第一次大战欠下的债务。”
与地方政府结成利益同盟的房地产商,也是这种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大受益者。政府的各种投资,说穿了就是人民的各种储蓄。自2009年中央实施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以来,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的信贷就向这一产业进行了天量的放贷。因为地方的经济也好,政府的财政也好,最大的支柱就是房地产业。没有这一产业的支撑,一些地方的财政、GDP的增长就可能由此垮掉。所以,扶持这一产业的发展,就自然成为了它们地方财政和经济增长的一棵赖以救命的稻草。于是乎,银行的天量放贷就给房地产企业及时输送了大量资金。在通货膨胀中,购买实物形态的资产是抵御它的最佳办法。这样,房产就成为了资产保值工具。由此,房产销售火爆起来,房地产商和地方政府又财源滚滚而来了,而它们通过银行的信贷所背负的债务也极大地减少了许多。诱发通货膨胀成了它们合谋掠夺民众财富、减轻自己债务负担的利益纽带,也是掩盖它们这种劫贫济富丑恶行径的一块遮羞布。
第三个从中受益的强势群体是各种国有垄断企业集团。它们在资源配置上掌控着资源的稀缺性和市场的垄断性,在产业链条上占据着上游的位置,在市场的初次分配上拥有着自主定价、自主抬价的能力,在银行的信贷上拥有着大份额的负债资产。凭借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它们可以把通货膨胀传导过来的价格上涨成本轻而易举地转嫁出去。不仅如此,它们也可同时借助这种通货膨胀消减自己的债务负担,攫取超额垄断利润。近来,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的涨价,就是这些跨区域、连锁经营的垄断企业集团,为借助这种通货膨胀攫取更多非生产性收益而自主抬价的结果。
财富受损的弱势群体当数农民、工人及事业单位的工薪阶层等。农民、工人、事业单位的工薪阶层作为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而获得收入的群体,它们在收入分配中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它们的劳动所得多少在企业由企业的管理层和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决定。偶尔一次,自己的工会组织也可能参与到这种工资的集体谈判之中,但机会极少。事业单位的工薪阶层其劳动所得多少,则由政府的财政预算和收入政策所决定。作为小商品生产者的农民,则因为自己的分散经营和经营产品市场结构的竞争性,而使它们通过价格机制和市场的初次分配获取更高收益的努力极为艰难。由于获取收入能力有限,因而它们的资产组合单一,大多以现金的形式储蓄在银行,是债权——债务链条上的第一债权人。通货膨胀一来,它们的财富存量立刻就会缩水。而它们在房贷、医疗、教育上的负担则会随着通胀和银行的加息水涨船高起来。通货膨胀的这种对财富的再分配效应,往往会把这些社会底层居民进一步推向贫困的深渊。很多社会中低阶层沦为房奴,就是这种通货膨胀与高房价负面影响的一个缩影。最近热播热议的电视剧《蜗居》,不过是这种缩影的一种极真实的描摹或折射而已。由于自己的弱势地位,它们除了很无奈地看着自己的财富被这种通货膨胀“劫去济富”之外,又能有何为呢!它们的运命就是如此。
三、通货膨胀的阶级本质就是劫贫济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这种扭曲财富分配的通货膨胀在让少数强势群体欢喜的同时,却会让更多的弱势群体忧愁不已。也难怪人们咒骂这种通货膨胀“是牺牲一部分人群的利益来造福于另一群人。”强势群体也好,弱势群体也好,实质上不过是社会上的这样一些大的集团,由于它们在社会生产结构中所占有的位置不同,其中一个集团因为掌控着生产经营权和收入分配权,而能够占有和支配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这两个集团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这样的集团是什么?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说就是“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选集》第4卷第10页)列宁的定义深刻揭示了阶级的实质。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才是形成阶级区别的基础,也更是阶级划分最根本、最具决定意义的标准。现在,虽然我们不再谈阶级概念了,消灭剥削阶级的词句也从中共的党章中删除了,但不同的阶级却实实在在地在我们这里存在着。企业中的管理层及其它们的持股经营,与工人的一无所有及其可怜的被雇佣地位,难道不是这种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真实反映吗?难道不是这种地位上的不同在决定着它们财富与收入的多寡吗?如果承认这种铁的事实,那么,就必须承认通货膨胀的阶级本质不过就是劫贫济富,就是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财富的一种赤裸裸的偷窃。通货膨胀不过是这种偷窃的一块遮羞布而已。
2009年12月5日初稿于论道书斋 胡显达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