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道德滑坡”端的不是“天灾”(修正稿)

2025-02-16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大道国学者夏商先生曰:“郑人买履”,是中国人都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典故。这个寓言故事的大意是说,有一个郑国人为了买到尺寸合适的鞋子,特意先照着自己的脚丫子量好尺码模子,然后就上市场买鞋子去了。到了鞋摊,拿起来一双新鞋,却发现先前量好的尺码模子忘记带了。于是,便放下新鞋,急忙回家去取模子。待他赶回来时,市场上的鞋摊却早已撤摊了。这样急急忙忙折腾了一来回,新鞋子还是没有买成。自韩非子在战国时代编出这个段子之后,这个传说中的郑国人,就被中国人一直嘲笑了两千多年。寓言总归是寓言,这个郑国人跟现在新郑一带的河南人及全体中国人,自然都扯不上任何关系。

那么,当把传说中的郑国人嘲笑了两千多年后,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会不会有新版“郑人买履”的故事发生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是让我们把这则寓言再回味一下。这里面最主要的三个元素,就是“脚丫子”、“尺码模子”和“新鞋”。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买“新鞋”为了改善“脚丫子”的生活待遇,“尺码模子”是为了买到适足的“新鞋”的技术手段。也就是说,“脚丫子”的感受是最根本的标准,买“新鞋”是提供生活享受的目标和途径,“尺码模子”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和工具。传说中那位郑国人的荒唐,就在于犯了“技术崇拜”和“惟工具论”的错误,为求手段而求手段,结果反倒丧失了原初的目标和根本。如果对这则寓言理解不到这一步,那么恐怕连嘲笑古人的资格也会丧失的。

近段时期以来,正当普通中国人还在为成品油涨价及通货膨胀而神经紧绷之际,“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又接撞而来。应当看到,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这些“毒食品”事件的相继发生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所谓“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及“养老难”等等,百姓大众生活本来就够千难万难了。再来个“毒食品”防不胜防,社会诚信缺失和道德严重滑坡,这还能谈得上什么享受公平正义和尊严感与幸福感呢?

进而言之,所有的强拆和高房价,都可以说是开发商的血管里流淌的不是道德的血液。所有的市场投机炒作和高物价,也都可以说是资本的血管里缺失了道德的血液。所有的“血汗工厂”和“黑”窑“黑”矿,也都可以说资本的血管里本来流淌的就是罪恶和肮脏。所有的民生之难及“毒食品”,也都可以说是相关产业资本和商家的良心已经染“黑”。但问题是,所谓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就是政府不能随意干预市场的经济体系,就是市场自由发挥资源配置基础作用和企业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的经济体系。而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的市场体系,本来就是资本发挥主导作用的市场体系。所谓市场化私有化国际惯例接轨,就是中国已经很难避免国际市场的冲击和影响。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是追求道德最大化,这本来就是资本唯利是图的天性。世界各国,概莫能外。资本的血腥与贪婪,从来就不是靠劝善和道德说教可以感化的!

正如网闻博报小社员此前《“洋师爷”遭遇“师道尊严”的尴尬》、《金融地震:科学等于“专家观点”吗?》、《野史传闻:当猴子学会使用武器以后》、《一篇博文何以会周点击破百万?》和《中国历史是如何“跑偏”的?》等《日出西边/风动中国》系列文章所述,从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直到正在进行的利比亚战争,美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由人权“普世价值”的伪善真面目,已经昭然若揭。华尔街的金融欺诈丑闻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也早已戳破了美国市场经济公平公正法治规范的神话。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危机,也已经曝出了私人资本的垄断贪婪和官商勾结腐败的黑幕。环顾整个市场经济全球一体化体系,所有的社会腐败丑恶与人性扭曲堕落,哪里是民主法治和道德良心可以约束的?

现代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观,约束和指引着整个社会人群的行为规范,包括立法思想与司法原则,也包括社会经济生产的组织管理方式和发展目标方向。公有制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崇尚的就是克己奉公的集体主义精神。其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生活需要。而私有制经济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崇尚的就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精神。其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实现私人寡头集团资本利润的最大化和少数上流富豪权贵的穷奢极欲。社会主流价值观不同,社会经济组织机制不同,就必然导致发展目标与结果的南辕北辙。而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则是市场化私有化的国际惯例必然常态。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抽象的仁义道德,也没有抽象的自由人权。中国从汉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直到晚清,也始终没能消除历代“学而优则仕”的官僚腐败。西方“文艺复兴”五百多年来,也始终没能改变“资本丛林”弱肉强食的社会等级格局。古今中外道德虚伪的共性基础,就是私有制。在维护私有制的私权私利基础上讲公道、公理、公平、公正及公德,原本就是猴子戴衣冠生装是人。是故,等级礼教的仁义道德虚伪,亦如资本丛林的“普世价值”虚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帝反封建精神,今天的现实意义依然在于此。

但近几十年来,除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继续以现代化“教师爷”自居的指手画脚外,中国的市场化私有化专家精英们,也惯常以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种种腐败弊端,作为加快推动经改及政改与世界接轨的迫切理由。但问题依然在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和日本的核危机,难道不是比中国今天的“毒食品”更为惊世骇俗的道德滑坡吗?难道如此的经济危机和道德危机,就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目标方向吗?

当然,如GDP和CPI之类的理论与专业名词概念,以及如自由人权和幸福尊严之类的“普世价值”,精英专家们还可以讲出很多中国普通大众既无法理解亦无从辩驳的玄妙道理。我们不妨还是回到“郑人买履”这个中国式典故上,并就改革发展的原初目标与技术手段进行一番探究。

那么,我们改革发展的原初目的和目标方向究竟是什么?显然不是为了贫富两极分化,显然不是为了制造贪污腐败,也显然不是为了制造新“三座大山”和重回官僚资本主义,更不是为了制造“毒食品”以及社会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至于市场经济体系和GDP,充其量也只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途径和衡量发展成效的技术手段,而绝不应是改革与发展目标的本身。看来,就只能是人民共同富裕和享受尊严感与幸福感了。可是,当我们蓦然回首时,我们是否该认真思考一下,30多年来,我们究竟是距离原初的目标是越来越近呢?还是越来越远呢?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今天,在举国上下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在国家领导人鼓励“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的宽松环境下,对“道德严重滑坡”的“灾害”治理,也正是需要全社会的群策群力。因为,这毕竟首先是一个社会公共文化问题。

标签:道德   社会   就是   目标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