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毛主席是怎样尊师?

2025-02-16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毛主席是怎样尊师的?  

今天是第二十六个教师节,也是我第二十六个结婚记念日。看到学生的节日短信,看到电视体媒报道领导一年一度走访学校慰问教师,心中想起一个问题:在没有教师节的毛泽东时代毛主席是怎样尊师的,下面转载张承永的《99个毛主席的故事》中的三则小故事,让自己也让人们看清毛主席是怎样对待咱们“臭老九”的,重温主席那广阔胸怀、人格魅力及领袖风采,并以此表示对毛主席逝世34周年的深切怀念。  

(一)毛泽东和他的恩师袁大胡子  

诗曰:大笔如椽惊世殊,名师自古出高徒。
擎天玉柱从苗起,有感当年袁大胡。
袁大胡子就是袁吉六先生,其人身材魁伟,喜蓄长鬓,祖籍湖南隆回县,清同治七年(1868)农历四月初十出生于湘西保靖县葫芦乡,光绪二十三年(1897)中举人。他学识渊博,一生不入仕途,而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教员,从1914-1918的五年间,一直教授毛泽东的国文课,对其影响颇深。每周一次的作文课是毛泽东喜欢的课程。他的作文观点新颖,文笔流畅,为同学们所推崇,不料袁先生崇高故要求极严,他的作文居然够不上“及格”水平。
在袁先生的指点下,天资聪颖的毛泽东“改变文风”,不久就能写出像样的古文了。袁先生则常常在他的文章后批上“孔融笔意”“昌黎手法”等评语,并发给学生传看。
袁吉六先生对毛泽东格外器重,十分关注他的学习。袁先生嗜书如命,他的书籍轻易不借给别人阅读,唯有毛泽东例外。1949年袁先生的儿子在翻阅其父的旧书时,还发现了毛泽东当年亲手写的借书条。
袁吉六先生要求学生相当严格,有时还有些过分,以致与学生产生矛盾。他与毛泽东也发生过一次不愉快的冲突。毛泽东认为每次作业都是自己理解能力与社会观察的记录,他习惯于在结尾处注明日期,以便保存。袁先生也许是不理解其用意,却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认为学生的作业是让老师批改的,不必如此这般,他连续两次勒令毛泽东将写有日期的作业撕掉,重抄一遍,毛泽东均未服从。于是,在课堂上,生性急躁的袁先生怒火中烧,将毛泽东的作业当众撕下来,气得毛泽东起立质问,并要拖他去校长室评理。此事虽闹得不愉快,但并未影响毛泽东对脾气古怪的袁先生的尊敬。
1915年,第一师范掀起了反对当局增收学费,驱逐校长张干的罢课运动。毛泽东起草了一份反对张干的传单,张干恼羞成怒,要挂牌开除以毛泽东为首的17名“闹事”学生的学籍。袁吉六先生挺身而出,拔刀相助,与杨昌济、徐特立等教师联合起来反对,张干难以一意孤行,开除之事只好作罢。袁吉六先生很赞赏毛泽东的敢做敢为,常常捋着胡子对人说:“挽天下于危亡者,必斯人也!”
在毛泽东离开一师不久,袁吉六也离校去了新化戴家凼定居,在那里著书立说。此后师生两人天各一方,未再见面。1932年,袁吉六先生病逝,葬于原籍隆回县罗洪乡白莲村。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百忙之中多次打听袁吉六先生的下落。当他得知恩师已作古多年时,深感悲痛。其时袁吉六先生遗孀戴常贞老人生活艰难,王季范先生特为此致函毛泽东,信中附诗,其中有句云:“一字千金何处报,其妻老病绝粮时。”毛泽东读后感慨百端,立即复信,并嘱咐长沙市民政局每月发给戴常贞老人30元的生活费。1951年,毛泽东还特致函湖南省省长王首道,让他派人接戴氏老人赴京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观礼。1952年,为表达对恩师的怀念之情,他亲笔题写了“袁吉六先生之墓”的碑文。后来隆回县政府拨款重修了坟墓,将毛泽东手书的碑文刻于3米多高的石碑上,立于墓前。

  

(二)毛泽东尊师敬师  

诗曰:情系黉门数十春,呕心沥血育新人。  

满堂弟子千秋业,一世园丁几代恩。  

粉笔无心催白发,夕阳有意照黄昏。  

高风亮节为师表,怀玉当思琢玉人。  

尊师,是人类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名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奉,都说明了对“师”的尊重和崇敬程度,而“欺师灭祖”则被视为人神共愤罪不可恕的最大恶行。人民领袖毛泽东身居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职位仍不忘师恩,他尊师敬师的故事更是传为佳话,为世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毛宇居是毛泽东的堂兄,也是毛泽东的启蒙老师。1906年,13岁的毛泽东曾在他的门下就读。虽然只读了10个月的书,但对这位启蒙老师的恩情他始终不能忘记。 1950年5月,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要回湖南办事,他特地叮嘱儿子去看望乡亲,去看望毛宇居这位岸英的堂伯和师伯。1950年9月,毛泽东派人送信到韶山,邀请恩师毛宇居到京叙旧。毛宇居一行抵达北京,当晚,毛泽东在他的住处设家宴为毛宇居一行接风洗尘,热情招待。毛泽东还安排毛宇居参加了国庆一周年的观礼和宴会,陪他参观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又派员陪同他乘飞机鸟瞰了古长城。因毛宇居是第一次从南方到北方,毛泽东怕他不适应北京的气候,特地为他买了皮大衣、皮鞋等,看他牙齿不好,又为他全部换了假牙。毛泽东将自己对老师毛宇居的那一片感激之情,全部凝聚在对他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之中……。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毛泽东走进韶山招待所——“松山一号”后,对韶山派出所所长和招待所所长说:“你们去把这里的‘山神’、‘土地’找来”,“把我大哥也接来”。毛泽东说的“山神”“土地”指的是韶山公社、大队的负责人,他尊之为“大哥”的,就是毛宇居。不一会儿,毛宇居夫妇和他们的女儿被人接到“松山一号”,毛泽东闻讯急忙出来迎接,并将他们留住在招待所,尽情地叙述旧时的兄弟与师生情谊。第二天,他特地让毛宇居陪同视察田园生产。晚上,毛泽东用自己的稿费在松山招待所设宴招待韶山的父老乡亲,被邀请的宾客中有毛泽东的亲属、师友、烈属、老赤卫队员、老地下党员等等。毛宇居被特意安排在上桌。毛泽东端起酒杯向毛宇居敬酒,毛宇居连忙站起来,连声说道:“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边扶老人坐下,边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徐特立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老师,比毛泽东长16岁,他只有六年半学历,靠自学而精通古文、历史、地理和数学等知识。他的生活作风和治学方法对毛泽东有很深的影响。后来,徐特立积极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和延安一直从事革命教育工作,为无产阶级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称徐老是他“最敬佩的老师”,对他敬如长辈。
1937年2月1日,是徐特立60岁的生日。1月30日,在延安各界为徐特立举行60寿辰庆祝大会的前一天,正忙于制定抗日救国大计的毛泽东,怀着对师长的尊敬心情,写了一封感情真挚的信给徐特立,为他祝寿。这封信充分肯定了徐特立“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高尚品德。并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句话成为中国几代人尊师敬师的至理名言。建国之初,毛泽东尽管政务十分繁忙,仍忘不了他与徐特立之间的师生情谊。一次,毛泽东特地派人来到徐特立的住地,邀请他到中南海家中吃饭。席上,还专备了几样家乡风味的菜肴招待老师———一碗湘笋,一盘青椒,这是两人都爱吃的。毛泽东抱歉地说:“徐老,请你来,没有好菜吃。”徐老笑着说:“人意好,水也甜嘛!”主席要让老师坐上席,徐老说:“你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席。”毛泽东马上说:“您是主席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更应该上坐。”硬是让徐老坐了上席。毛泽东见老师穿着还像当年那样简朴,就将自己身上穿的一件呢子大衣脱下来送给老师,说是以表学生心意。徐特立接衣在手,激动不已。他的心潮起伏翻腾:毛泽东是人民的领袖,可又是个极富感情的人。他敬老尊贤,像今天这样无微不至地关怀自己已经不是第一次了。那还是胡宗南大举出兵进攻陕北之际,毛泽东为了徐特立的安全,让他先撤离延安,他自己则率数万人马与20万敌军周旋。当徐特立离延时,毛泽东亲自去送行话别。当时,毛泽东检查徐特立的行李准备情况,发现没有热水瓶,立即命令工作人员从他仅有的两只热水瓶中拿来一只,送给了徐特立……徐特立想到这些,不禁老泪纵横,唏嘘有声。  

毛泽东对一师的老校长张干的深情厚谊更是被传为佳话。一师是一所全部免费的学校,连伙食、制服也是供给的。后因学校经费奇缺,张干向省政府建议,规定学生每月须交纳10元学杂费,致使一些贫困家庭出身的学生面临失学的危险。为此,学生们决议罢课“驱张”。毛泽东在同学中文章最著称,大家推举他起草了一份《驱张宣言》,并广为张贴和散发,立即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张干被弄得坐卧不宁,一气之下,扬言要开除毛泽东等17名学生的学藉。后经杨昌济、徐特立等老师的劝阻,张干才收回成命,改为给毛泽东记大过处分。  

新中国成立后,张干贫病交加,最困难时竟无米继日,几次想给毛泽东写信,但几件往事又使他难以启齿。一是“驱张运动”中,提出开除毛泽东,还给了个“记过处分”;二是经过土改,张干被划为地主,一个地主怎么能向国家主席请求援助?三是在国共双方重庆谈判前夕,曾被人所用,给毛泽东发了一封电报,敦促他“应召赴渝,赞襄国政”,还要他“幸勿固执,致人失望”,这岂不是替国民党蒋介石说话吗?张干越想越觉得有愧于学生毛泽东,更害怕毛泽东责怪于他。  

 1950年10月5日 ,毛泽东在中南海住所邀请原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王季范、徐特立、熊瑾玎、周世钊和谢觉哉等人吃饭。席间谈起了几十前的往事,自然就说到了张干。就在这次饭后,毛泽东写信给当时主持湖南省工作的王首道,要求省政府每月给予若干津贴米,供资养老。于是,1200斤救济米和50万元(旧币)人民币很快送到了张干家。毛泽东还亲自写信表示对张干“生活困难情形,极为系念”。更令张干欣慰的是毛泽东邀请他到北京住了两个月,向子女介绍说这是自己的好老师。在京期间游览京津名胜古迹,登上天安门观礼台,乘坐飞机鸟瞰长城和首都风光,卫生部副部长受毛泽东之托亲自为张干等师友检查身体。毛泽东还用自己的稿费买了许多生活品相送。临别时又让工作人员送给150万元(旧币)和一瓶鹿茸精。工作人员对他说:“主席要我嘱您每天饭前二十分钟服二十滴,还特别关照,请您多保重身体。”张干一边听,一边频频点头,眼角泪水泉涌……  

毛泽东尊师敬师的感人事迹举不胜举,对教育和引导过自己的老师,他都始终如一的敬重、报答。他曾对张干诚挚地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这样的‘寸草心’,是怎么也难报答尽老师‘三春晖’的啊”。  

(三)毛泽东与张干  

诗曰:世事无常变化多,当年学子奈师何。
今朝以德报前怨,谱出高风亮节歌。   

1913年春,年仅20岁的毛泽东自愿报考湖南公立第四师范。当校长看了他的作文试卷后,不禁连声称赞:“这样的文章,我辈同事中有几个做得出来!”结果,名列榜首的毛泽东被该校录取。  

1915年,当时湖南省议会颁布了一项新规定:从下学期开始,每个学生须交纳10元学杂费。这首先遭到了那些家境贫寒或因种种原因得不到家庭接济的大多数学生的强烈反对。须知,这等于让他们多读半年书,多拿半年学杂费啊!有人透露:这个所谓“规定”,是该校校长张干为了讨好当局而向省政府提出的建议。于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学生们纷纷举行罢课,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  

他们首先在校园内外大量散发传单,无情揭露校长张干的所谓“劣绩”,诸如“不忠、不孝、不仁、不悌”等等,企图通过舆论把张干搞垮。可是,毛泽东看了,则不以然,感到他们这样去写并没有打中张干的要害。他心平气和地对大家说,我们不是反对张干当家长,而是反对他当校长。既要赶走校长,就要批评他办学校如何办得不好。大家一致认为毛泽东的意见很对。于是,毛泽东重新起草了一份传单,批评校长张干如何对上奉迎,对下专横,办学无方,贻误青年。并连夜派人赶印出来,次日清晨带回学校,广为散发。这样一来,可把张干气火了!有一个学监向他告密说,这份传单是二年级8班学生毛泽东写的。而身为一校之长的张干,也断定这篇内容充实、自出机杼、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的文字是出自毛泽东的手笔。于是,张干当即决定:要挂牌开除包括毛泽东在内的17名带头“闹事”的学生。消息传出以后,曾经为毛泽东讲授过修身、教育和伦理学等课程的杨昌济先生(即杨开慧同志的父亲)对此愤愤不平。他在课堂上谈到这个问题时,便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这么两句诗“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是啊,杨昌济先生决不会容忍学校当局把他一向期望很大,并视为“柱天大木”、“当代英才”的毛泽东开除的!于是,他先后联络了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袁仲谦等先生,仗义执言,据理力争,并为此专门召开了全校教职员工会议,为学生们鸣不平,共同向校长张干施加压力,迫使校长张干收回成命。可是,一师的学生们并不就此罢休,他们继续发动罢课,重申自己的誓言:“张干一日不出校,我们一日不上课!”在众目睽睽之下,校长张干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卷起铺盖走了。  

35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解放初,66岁的中学教员张干惶惶不安:一是恼恨自己当了“地主”。他家本是贫农,以后任教40余年,靠积蓄购置了一份田产,未想却成了地主;二是当年的学生毛泽东如今成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悔当初不该提出开除他,又给记大过;三是在重庆谈判前夕,他给毛泽东发了一封电报,请他“应召”赴渝,还要他“幸勿固执”,这不是替蒋介石说了话吗?张干日夜在惶惑与苦闷中生活,又兼生活窘困,有时竟无以为炊。他想给毛泽东写信,却拿不起笔来。  

 1950年10月5日 ,毛泽东在自己的家宴上,向湖南一师校长周士钊打听起张干来。在座的还有徐特立、谢觉哉、熊瑾玎等人。他听说张干一直在教书,当时很受感动,说:“张干这个人很有能力,30多岁就当了一师校长,不简单,原来我估计他要向上爬,结果没有。解放前吃粉笔灰,解放后还吃粉笔灰,难能可贵!现在看来,当时赶走他没多大必要,多读半年书有什么不好?”周士钊接着把张6口之家的生活窘况和愁苦心境一一向毛主席作了汇报。毛主席感慨系之,不假思索地说:“对张干应该照顾,应该照顾!” 10月11日 ,毛泽东致函湖南省主席王首道:“张次岑(张干别号)、罗元鲲两先生,湖南教育界老人,现在均70多岁,一生教书,未做坏事。现闻两先生家口甚多,生活极苦,拟请省政府每月给津贴米若干,供资养老……并请派人向两先生予以慰问。”于是,1200斤救济米和人民币50万元(旧币)送到了张干家。张干感激异常,夜不成寐。灯下,握笔含泪给毛主席写信。“润之吾弟主席惠鉴:敬启者,……深感吾弟关怀干的生活,(弟)经国万机,不遗在远,其感激曷可言喻?”接信第二天,毛泽东就亲自给张干回了信,言对张干的生活困难“极为系念”,这一语牵心动肠,力重千钧。张干欢欣鼓舞,以他的学生中出了这样一位伟人而高兴,感到这是他最值得骄傲的一天。一家人将信看来看去,笑逐颜开,张干的病似乎也好了一半。他曾给毛泽东记大过的事,原来是讳莫如深的,此刻竟忘乎所以,向家人絮絮叨叨摆谈起来,宛如一个天真的孩童。  

1951年秋,张干应毛主席之邀赴京。到京后,毛主席又请来青少年时代的师友罗汉溟、李漱清、邹普勋,到中南海一起吃饭。叙谈间,毛主席叫来子女,向他们介绍自己的老校长和师友,诙谐地说:“你们平时讲你们的老师怎么好,这是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也很好。”大家顿时消除了拘谨情诸。张干这时却想到当年那场学潮,一边吃,一边作检查。毛主席缓缓地摆摆手:“我那时年轻,看问题片面。过去的事,不要提它了。”饭后,主席陪他们参观中南海,看电影。几天后,毛主席派卫生部副部长傅连璋来为张干等人检查身体。在京两个月,张干不但国庆时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游览了京津名胜,还乘飞机鸟瞰了长城风光。不久张干回到湖南受聘为省军政委员会参议室参议、省政府参事室顾问。每月""领取的聘金,加上学校的薪水,使一家生活有了保障。他常参议国家大事,应邀作报告,深为人敬重。60年代初,人民生活比较困难。张干此时身体不适。不久,他又收到了主席的信,说“寄上薄物若干”。谁知他竟收到了毛主席托省委书记张平化同志捎来的2000元钱!  

1963年初,张干曾在病中两次写信给毛主席,请他设法帮助其女儿返湘工作,“以便侍养”。接信后,毛泽东同志一面积极为老校长张干分难解忧,一面给湖南省副省长周士钊写了一封亲笔信:“老校长张干先生给我来信,尚未奉复。他叫我设法帮助其女儿返湘工作,以便侍养,此事我正在办,未知能办得到否?如办不到,可否另想办法。请你暇时找张先生一叙,看其生活上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协助。叙谈结果,见告为荷。”不久,毛泽东同志便接到了周士钊的复信。
 1963年5月26日 ,毛泽东同志亲笔给张干写了一封回信:次岑先生左右:两次惠书,均已收读,甚为感谢。尊恙情况……寄上薄物若干,以为医药之助,尚望收纳为幸。敬颂早日康复。  

文化大革命时,有人造谣说张干家藏有金银,是剥削来的。加上他当过“反动校长”,便于1966年9月抄了他家,抄走了张干心爱的书籍、资料,外带500元存款。张干凄楚异常,病体难支。他的幼子张六如悄悄进京,见到了中央办公厅的负责人。他出示了毛主席与父亲来往信函和合影,带回一封加盖了中央办公厅大印的函件并500元生活费。于是被抄去的部分东西和500元存款,给退回来了。1967年元月21日,张干病逝,享年83岁。

  

标签:毛泽东   先生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