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全球变暖危机对策

2025-02-15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风·云·蒸汽机·金枪鱼渔场·干旱·全球变暖·海洋生态系统

鱼生云,云生风,风云生雨。

目录
一、风、云、金枪鱼渔场
二、中国北方干旱、苏伊士运河、索马里
三、海洋浮游植物病毒、颗石藻、有孔虫、珊瑚虫、虫黄藻、白垩纪、冰川期、全球变暖

正文
一、风、云、金枪鱼渔场
CO2造成的全球变暖,中国的北方干旱,根源在于世界过度捕捞造成的全球海洋生态链失衡。
全世界休渔三年,估计就可以解决全球变暖和中国的西北气候干旱问题。

风云际会形成雨雪。金枪鱼的渔场位于三大洋的赤道附近海域。云的发源点与金枪鱼的渔场重合。

卫星云图表明,云来自赤道附近海区相对集中的的若干个弱小的热带涡旋点,而热带风暴、台风则来自这些点的集合与加强发展。这些热带涡旋点的位置与暖水性洄游鱼类的海洋渔场很接近。而庞大的鱼群洄游、觅食活动直接引发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海水淡化工程——云的形成。

以北半球为例,空气从赤道出发,被海水大量集中蒸发所形成的水蒸汽所推动、上升,向北极进发,在极昼、极夜的环境中,向太空辐射热量后被冷却,下降,再向南被吸引赤道,构成一个蒸汽机的工作循环。

从卫星云图上发现:
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产生的云推动大气向东北进发穿越美国,到达北极冷却后再南下,形成了影响我国的冷空气。
印度洋阿拉伯海的产生的云跨越喜马拉雅山脉,进入中国西北,是北方水气的来源。
印度洋孟加拉湾的产生的云跨越云贵高原,进入中国西南,是中部水气的来源。
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以珊瑚礁为主,其中的加罗林群岛附近是台风源地之一。西进的台风是中国东部和南部水气的来源。

1951年美国沙丁鱼的年产量突然从50万吨下降到3000吨。1951年甘肃大旱。
世界主要渔场几乎全部位于大陆架或大陆架附近,而金枪鱼的渔场位于三大洋的赤道附近海域。大部分鱼类都有集群洄游的习性。

生成一个台风需要的条件:广阔的热带洋面,60米深的海水温度要高于26.5℃,而且热带气旋周围旋转的强风,气旋中心附近的海水向上涌起,继而又向四周散开,翻腾。
这个条件与暖水性洄游鱼类的栖息水深、觅食水深,渔场的捕鱼深度惊人的一致。

大多数金枪鱼栖息在100-400米水深的海域。
沙丁鱼在迁徙过程中往往是数百条结伴同行,它们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涡轮。
而金枪鱼、乌贼白天在深海中休息,在夜间上浮,晚上游到浅海觅食,捕食沙丁鱼及其它鱼的幼鱼。出现的海区常伴有海鸟群,在鱼群上方追捕食物。
而当金枪鱼、乌贼、海豚、鲨鱼等鱼群捕食沙丁鱼、鲱鱼、鳀鱼等暖水性洄游鱼群的时候,海水的上下翻腾很剧烈。

当数百万的生物集群在一起行动的时候,当蝗虫、鸟、虾、鱼类、乌贼、海龟等集合成庞大的集群而迁徙、洄游、索饵、生殖、越冬,其规模效应导致的物理、力学、化学效应是可以影响和创造气候的。

二、中国北方干旱、苏伊士运河、索马里
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基尔运河、白海-波罗的海运河的建成,都伴随着世界各地的干旱、饥荒。1967年到1975年,苏伊士运河被迫停航8年之久,这8年中国的西北气候反而湿润,这说明了阿拉伯海的海洋捕捞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1991年,海湾战争。大约600万到800万桶原油被倾倒进了印度洋,使大洋沿岸染成了黑色,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
自1991年索马里内战爆发以来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沿海海域鱼类资源丰富但无人监管,因此每年都有大量外国渔船穿过苏伊士运河在这一地区无证非法捕鱼。索马里濒临印度洋,有着长达3200多公里的海岸线,沿海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海洋捕捞业却很落后,在索马里海域捕鱼的主要是外国渔船,内战之前,索马里政府则靠发放捕鱼许可证而获取一笔收入。
自1991年以来,中国西北干旱持续加剧。

三、海洋浮游植物病毒、颗石藻、有孔虫、珊瑚虫、虫黄藻、白垩纪、冰川期、全球变暖

海洋微型生物的生态影响不容忽视。比如海洋浮游植物病毒对赤潮的消亡,海洋细菌与虾的死亡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全球变暖导致古代浮游生物灭绝,反过来说,古代浮游生物过多导致全球冰川期。而海洋浮游病毒是关键。

白垩土、石灰石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是颗石藻、有孔虫的外壳沉积而成。它固定了大量的CO2。
颗石藻这种海洋超微浮游植物,是海洋生物中最大的普生性群种,分布范围可达数千平方公里,形成的藻细胞水华可被感检测。它对CO2的吸收和利用能力特别强。
有孔虫死後,其石灰质空壳下沉,形成有孔虫软泥,覆盖著约有30%的洋底面。石灰石和白垩是有孔虫的海底沉积产物。
有孔虫属原生动物门有孔虫亚纲,从寒武纪到现在一直都存在着。

白垩纪的气候相当暖和,海平面的变化大。陆地生存者恐龙,海洋生存者海生爬行动物、菊石、以及厚壳蛤。新的哺乳类、鸟类出现,开花植物也首次出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大规模灭绝事件之一,包含恐龙在内的大部分物种灭亡。
白垩纪时期的大气层氧气含量是现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业时代前的6倍,气温则是高于今日约摄氏4°。
白垩纪因其地层富含白垩(chalk)而得名。白垩是石灰岩的一种类型,主要由方解石组成,颗粒均匀细小,用手可以搓碎白垩纪形成的地层叫白垩系。白垩层是一种极细而纯的粉状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积,主要由一种叫做颗石藻(Coccoliths)的钙质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化石构成,在英、法海峡两岸形成美丽的白色悬崖。白垩层不仅发育于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西部也有分布。
在这一时期,大陆之间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开花植物出现了,与此同时,许多新的恐龙种类也开始出现,包括像食肉牛龙这样的大型肉食性恐龙,像戟龙这样的甲龙类成员以及像赖氏龙这样的植食性鸭嘴龙类。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像飞机一样的翼龙类,例如披羽蛇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例如海王龙统治着浅海。但最早的蛇类、蛾、和蜜蜂以及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

珊瑚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碳酸钙。
珊瑚礁的主体是由珊瑚虫组成的。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它以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每一个单体的珊瑚虫只有米粒那样大小,它们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陈代谢,生长繁衍,同时不断分泌出石灰石,并粘合在一起。这些石灰石经过以后的压实、石化,形成岛屿和礁石,也就是所谓的珊瑚礁。由于珊瑚虫具有附着性,许多珊瑚礁的底部常常会附着大量的珊瑚虫。

虫黄藻(Zooxanthella)是一种与珊瑚虫共生的单细胞植物。据估计,每mm3的珊瑚组织内有3万个虫黄藻,它们与珊瑚虫互惠共存。
研究发现,所有的造礁珊瑚虫都与虫黄藻共生,而非造礁珊瑚虫是没有的,可见虫黄藻在珊瑚礁建造中的作用并非一般。
迅速生长发育的造礁珊瑚虫需要大量的O2,一部分从海水摄取,另一部分则靠虫黄藻提供。虫黄藻依赖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它从珊瑚虫那里获得光合作用必需的CO2和N、P等,这些都是珊瑚虫的代谢产物,珊瑚虫则靠虫黄藻补充O2和碳水化合物;加速骨骼的生长。

不同水系的运河沟通,可能直接影响了微生态系统物种的平衡。1918年纽约州运河系统完成,五大湖连成一体,美国堪萨斯州爆发流感,传到了西班牙,总共造成800万西班牙人死亡。

人吃龙虾,龙虾吃海胆,海胆吃大型海藻,而大型海藻的生态生产力很高。这个生态链条直接影响了吸收CO2温室气体。

CO2造成的全球变暖,中国的北方干旱,根源在于世界捕捞过度造成的全球海洋生态链失衡。
全世界休渔三年,估计就可以解决全球变暖和中国的西北气候干旱问题。

标签:珊瑚   海洋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