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计划经济回潮:发改委手忙脚乱地成“国家计委”

2025-02-15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计划经济回潮:发改委手忙脚乱地成“国家计委”

云淡水暖


据媒体报道说,关于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布扩大内需十项措施,未来两年将投资4万亿元的决定公布,特别是要在不到50天的时间内“花掉”1000个亿,而这1000个亿要以项目投资的形式体现,这对于一直苦于从紧的财政、从紧的银根而投资意欲极为旺盛的地方政府冲动不已,于是“12日下午,北京三里河,宾馆、酒店全部爆满。停车场上停满挂外地牌照的车辆:冀、蒙、晋、鲁……各地市发改委和企业人员潮水般涌向发改委。”(《华夏时报》),此情此景,令人或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因为草民忽然想起来一个已经逝去已久的部门——国家计委。

草民在大型国企呆过,单位有个部门叫做“计划处”,抛开生产、销售管理,在投资管理方面,计划处的职能有两个,一个是对内的,就是接收、汇总、归类底下分公司每年报上来的新建、技改、维修计划,召集设计研究院所、销售部门、设备管理部门论证,与企业财务沟通,安排资金进度;二是对外的,到相关工业部委寻求立项,立项其实也就是获得资金的必经之路,开始是国家拨款;进而拨款减少,低息、无息贷款出台;最后是纯粹贷款,一路下来,也就从“计划经济”步进到“市场经济”,相关部委相继撤销,企业“自主权”确立。在“计划经济”形态下,国家计委是分糖果的,是企业项目通过相关部委的认可后获得拨款或者低息贷款的保证。

多年了,草民听闻企业的计划部门还在,生产计划、销售计划、投资计划还是要有的,就拿“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来看,第一个字头“P”就是“计划”(Project)的意思。在宏观层面,国家计委随着“计划经济”的被抛弃,已成昨日黄花。“计划经济”几个字,也成为从西方捡来“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学”法宝的大师、贤达们借以说事儿的“反面教员”,“效率低”呀、“资源配置不合理”呀、“僵化”呀,叽里咕噜,浑身都是毛病。

“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具可取之处,据说就是“活跃”、“创新”,只要哪里有利益。有利润,特别是超额利润,“资源”们就会争先恐后地“配置”到那里,特别是资本这个最具“活力”的所谓“要素”。比如,石油是需求日益强大的、资源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本资源就冲过来,不顾一切地炒高油价,只要预期有人接手,就有人用资本“虚拟”地把还未开采出来的资源控制住,还美其名曰“风险控制”、“止损”。

至于资本市场,“创新力”就更为辉煌了,有人可以拿1万元赚到100万元,制造“财富神话”,当然也有人会因此跳楼,但是“市场不相信眼泪”,用行话说,“愿赌服输”。香港的大量市民,听从金融机构的甜言蜜语,购买了大量雷曼兄弟债券,金融风暴一来,变成垃圾,成为重大社会问题,游行哭诉。经过计算,据说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得到8%左右的本钱,其他人血本无归。

这两天,央视邀请的专家们,一面热议金融风暴如何如何,当起事后诸葛亮来,其中,不断地、羞羞答答地提及,制造金融财富“神话”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有些“过头”了。草民想,什么叫做“过头”?虚拟经济、资本市场,玩儿的就是“钱生钱”的把戏,小钱赚大钱,“四两拨千斤”,只要有机可乘,就必然有人“创新”,钱来得快,引诱不少实业家栽倒在这个制造神话的领域。前几天,蒙牛的老板牛根生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哭诉,“外资要控制民族奶业”。而有媒体报道,根源是牛根生在资本市场玩大发了,至少抵押了4%的蒙牛股权给外资摩根大通,并且推测,4%不足以让牛根生哭起来,恐怕要多得多,只要外资逼债,所谓“民族奶业”岌岌可危。

正是资本领域的“活力”、“创新”的“过头”,美国没有工资收入的人也可以获得贷款买房了,且又推高了房价(当然,比起中国的房价来,美国的要低一筹),还诞生了新的赚钱领域——次贷公司。殊不知“活力”、“创新”们就此闯下大祸,金融危机的洪流在这种“无中生有”的透支型消费造就的巨大黑洞中冲了出来,摧枯拉朽,无所不为,奇怪的是,被中国自由主义经济学信徒们描述为灵丹妙药的“市场”,此时一副“回天无力”的败像,一副“爱咋咋地”的无赖像,而“活力”们、“创新”们也知趣地躲了起来,不哼不哈,既无“活力”、更无“创新”出来为阻挡金融危机的海啸添加一砖半瓦。

美国政府不得不坚决地,毫不犹豫地拿起“政府干预”这个大棒,实行起“计划调节”来,哪里投资多少,哪里不予理睬,政府的“计划”说了算,结果是,有的私有化金融机构被事实上“国有化”了。此举引发了美国经济学界的轩然大波,近百名经济学家上书政府和国会,坚决反对,但是,书生们的“自由主义经济”是理想化的,形势比人强,如果书生们拿不出活命的招数,美国政府、政客们还是只好违背一下教科书的定义了。

G20会议召开了,布什再次声明要“捍卫自由主义经济原则”,美国政府提出要延续“市场原则”,是否实行新的国际货币体系要“市场说了算”。但欧盟认为这是美国想继续把持世界金融体系话语权的借口,提出要“加强监管”,与美国的“市场原则”对垒。看来,尽管美国目前乞灵于“计划”和国家干预,美国还是认为,在世界范围内,在美国喘过气来以后,还是“自由主义经济原则”、“市场原则”能够保证美国的金融战略利益,继续称王称霸,美元通吃天下。

当然,不是光美国人“聪明”,“市场”闯下的大祸,要“计划”、“干预”来救急,欧洲人也在这样干。“计划经济”中国干了28年,现在虽然“市场”了,但“市场”的“教师爷”们在金融风暴面前都不得不暂时“计划”一下,虽然大师、贤达们心有不平,也不得不眼睁睁看着政府出手了。而且,还发出几声含混的欢呼和什么“发挥市场配置优势”之类的哼唧。

但草民见到的分明是地地道道的政府计划行为,据说4万亿能够拉动6万亿的GDP,还据说4万亿能够至少带动地方政府和“社会”的10万亿后续投入。但草民以为,以近几天发改委门口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各地方、企业还是像把1000亿这块蛋糕尽可能多地切到自己碗里,从投资领域看,跟市场没什么关系。

还有一点值得思考的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有各部委先为各项目把关,论证一下,现在的发改委,既担当原先各部委的职能,又握有相当于原来的国家计委的权力,别的不说,它忙得过来么?据说每天涌进发改委的,有几百人,有地方政府官员,有私营企业主,都想在国家计划中得到最多的好处。

那么,谁来把关,怎样把关,先不谈廉政,就技术上来说,发改委的那些人必须是“全能”型的。金融风暴之前,没有人会想到国家发改委会变身成为“计划委员会”,因为那是“落后”、“僵化”的模式,金融风暴一来,因为计划方式成为唯一选择,手忙脚乱起来搞计划,也算是一种必然吧。据说有的项目批的相当“爽快”,但愿别“快了萝卜不洗泥”。

标签:美国   计划   市场   金融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