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军:楚庄王崇祯慈禧的用人之道
本文所指的楚庄王崇祯慈禧的用人之道,并不全面系统的考察其整个的用人过程,不追求体系化,仅截取几个片段,借以说明个人看法。细心的你,读了这几个片段,自然可以明白我到底想说什么。
楚庄王绝缨
楚庄王一次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瑶,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一位官员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 楚庄王听完,却传令不要点燃蜡烛,而是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哦度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旨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刹风景?”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绝缨宴”。 7年后,楚庄王伐郑。一名战将主动率领部下先行开路。这员战将所到之处拼力死战,大败敌军,直杀到郑国国都之前.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才知其名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赏赐,坦承7年前宴会上无礼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举全为报7年前不究之恩。楚庄王大为感叹,便把许姬赐给了他。
崇祯如何用人:用一个杀一个 最后全盘玩完
“用人不疑”与“疑人不用”是孟不离焦的,前者的意思是用人就要信任,后者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能信任某人,就不要用他。但那些有缺陷、历史上犯过错误、甚至可能“有二心”的“可疑之人”,是该疑而不用,还是用而不疑呢?事实胜于雄辩,在这方面我拿崇祯和咸丰做个比较。
崇祯皇帝 用一个杀一个 最后全盘玩完
先谈明朝的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是个亡国之君。但他很有明君色彩:不好色,私生活不仅检点,而且简朴;但他喜欢杀人,对犯了错误的部下,更是从不轻饶,袁崇焕的下场,三百年之下还让人寒心。
崇祯不仅杀了袁崇焕,对其他能臣也猜忌颇多、非常苛刻。例如“五省总督”陈奇瑜招抚义军失败,把责任推给了几位无辜的官员,崇祯不分青红皂白就把那几个倒霉蛋抓了,还抓了五十多个“共犯”,其中包括陕西的巡抚,被充军到了广西。有人看不下去了,向崇祯揭发了陈奇瑜,他又把陈奇瑜也充军到了边疆。还好,没动刀子。
明末义军攻占了老朱家的老窝凤阳,烧了他家的祖坟,崇祯生气了,后果很严重。他居然杀了远在淮阴的漕运总督。淮阴离凤阳有好几百公里,走水路得好几天呢,凤阳丢了,关他什么事呢?
正部级以上领导被“咔嚓”的,还有“总理军务”熊文灿和四川巡抚邵捷春。熊文灿收降了张献忠,过了年把,张献忠又“造反”了,熊文灿被押到北京,第二年被“明正典刑”,没就地正法已经算他幸运了。邵捷春在四川抵挡不住张献忠,丢了一大片土地之后,也被抓回北京斩首了。
杨嗣昌和洪承畴应该是崇祯非常信任的。在丢了开封、襄阳,李自成杀了福王、张献忠杀了襄王、贵王之后,杨嗣昌自杀了。洪承畴则是在辽东被清军俘获之后,投降了。他们是否也怕被崇祯“问责”呢?难说。
有点能耐的大臣,不是被对手干掉,就是被自己拿掉了,明朝的气数也就尽了。最后也就杀老婆、杀女儿、自杀了。
咸丰皇帝
敢用犯过错和对自己有威胁的人
再看看咸丰怎么用人。 19岁的咸丰在面对37岁的洪秀全和声势浩大的太平军时,他想用林则徐。结果林则徐路过广东时就病死了。
接着想用李星沅,结果李星沅也病死了,再派一个人,是军机大臣赛尚阿,他只训练过阅兵时的仪仗队,到了广西,只敢躲在省城里。
没人可用了?不是。
用广西提督向荣。向荣很牛吗?太平军就是广西闹起来的,向荣和广西巡抚闹意见,在永安围困太平军时,又留了条口子,让他们突围了。换了崇祯皇帝,估计也该“咔嚓”了,咸丰没有杀他,还升了他的官。他一路追着太平军到了长沙、又追到湖北,一直追到南京,在南京城东的要塞孝陵卫扎下了“江南大营”,总是慢半拍,但把江南发达地区通向南京的要道给卡住了。
咸丰也觉得向荣不够数。又派了个钦差大臣,不过不是来“搞渗透”、“掺沙子”的,是带着一支精兵来帮忙的。谁呢?就是在广州私下和英国人议和被处分的琦善。琦善也是个慢半拍的,太平军到武昌了,他还在河南,太平军到南京了,他也来了,他在扬州,扎下了“江北大营”,把南京通往北方的要道也卡住了。
犯过错误的、有缺陷的,将来还可能犯错误的“可疑之人”可以用。那么,可能威胁自己地位的人可以用吗?也可以。咸丰就做到了。
咸丰用得最好的人,当然是曾国藩。曾国藩刚帮办团练时,就有人打了个小报告,说他过去是高官,但现在爷爷死了在家守孝,只是个百姓,一平头百姓有这么大号召力,“不是国家之福”。这个小报告太狠毒了,人家刚开始为你工作呢,先担心他将来成绩大了、势力强了会威胁自己的地位——这也是不少领导人最担心的。咸丰听了显得很紧张(动容),但他还是让曾国藩放手去做了。后来的效果大家也看到了,证明他没用错。
知易行难。“用人不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容易了。崇祯刚开始对袁崇焕也是非常信任的。但发现部下不完美、不检点,乃至有“不忠”的嫌疑时,还能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慈禧是善于用人的典范,一大群能臣干吏为其服务,对巩固国家政权起到了关键作用
慈禧在当代历史上一直是被丑化、歪曲得很厉害的一个人,很多人莫名其妙的把很多罪名安在她头上,好像满清就是因为她才亡国似的,这种论调很不符合事实。个人准备给慈禧翻案,仔细研究一下,公平的说,慈禧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其治国手腕、用人之道出类拔萃。
慈禧刚开始当政时大清是什么情景?天平天国已经在南京立足,建立政权,与清朝分庭抗礼。英法联军进军北京,火烧圆明园。俄国进入中国东北,趁火打劫。捻军突起,在广阔的淮河流域袭扰。回乱爆发,陕西、甘肃等为之荼毒。阿古帕进攻新疆,另立国家。此等情景,恰似唐朝时期安史之乱的样子,什么还要糟糕十倍。可是慈禧处理得很好。使用了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僧格林沁、张之洞、袁世凯等,硬是重新收拾旧山河。剿灭了天平天国、平了捻军、镇压回乱,平定陕甘。进军新疆,使新疆重新回到大清的版图之中。这个功绩,比起秦皇汉武,我看一点也不逊色。
慈禧用人之道也是很值得称道的。对待功臣既驾驭有术,又充分发挥其作用,更恩宠有加,恩威并施,使之为国效力。
奕忻很有才干,但是一开始并不是很服慈禧,慈禧于是一纸命令将其撤换。但是也没搞什么“反腐倡廉”把奕忻抓起来—要是查一查,难道不能查到奕忻什么时候收了地方督抚几十两白银什么的?只是将他闭门思过,反省好了,继续使用。奕忻的儿子和同治皇帝是兄弟,这家伙整天花街柳巷的,并且把同治皇帝也拖过去一起玩。据说同治皇帝就是因此染病死得早。慈禧唯一的儿子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死了,气不气?但是慈禧也没有因此把奕忻和他儿子全部咔嚓掉。
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功劳很大。可是也存在一个问题,湘军都是自筹经费,中央财政可没给曾国藩白银,要不要审计一下,查一查曾国藩有没有贪污受贿什么的?没有!一笔勾销。湘军打完胜仗之后,大大小小的湘军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返回湖南老家,在江西被沈葆桢给扣押了,这个属于国家财产是不是?全部放行!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有功,慈禧将他调到直隶,没想到出了一个天津教案,曾国藩硬是下不了手,搞得很被动。要不要追究一下曾国藩的责任?没有,调离岗位,叫另外一个人来处理就好了么。
左宗棠很有本事不?可是他打西捻军可是非常被动,每次都是被牵着鼻子走,城市丢了一个又一个。最后还是李鸿章统帅大军把西捻军给灭掉了。可是朝廷这论功行赏,左宗棠还是排在第二位。当然左宗棠后来也发威了,平定回乱、收复新疆。但是要是不好好的保护的话,左宗棠能有这建功立业的机会?
李鸿章也是很有本事的一个人,可是能一点错误都不犯。就算他不贪污,他能保证手下没一个贪官?你去查一查就不能查出一点什么来?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成为千夫所指。李鸿章被罢官了。但是也没往死里整,直接喀嚓掉。后来烂摊子收拾不了还是需要李鸿章的嘛。李鸿章又去签订《马关条约》,又去签订《辛丑条约》,你以为他想干这种事情?没办法,国力不济。后来李鸿章还担任了两广总督。
此外,还有张之洞、袁世凯等,在慈禧统治下都是服服帖帖的,没看到谁整出幺蛾子出来。不能不说,慈禧这种用人之道,确实很有一套的。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