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超越“斯大林模式”
《毛主席超越“斯大林模式”》
毛主席生于1893年,斯大林生于1879年,后者比前者大了14岁,毛主席1976年去世,斯大林1953年去世,两者天地隔绝23年,斯大林掌权在1927年,毛主席是1949年缔造新中国。
凡事都是不断变化的,都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尝试,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更是如此,它必然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毛主席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导师,他与苏联这个曾经作为社会主义阵营老大哥的领导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必然也是不断发展的。
所以,毛主席对于“斯大林模式”态度变化的关键必然不是斯大林时代的1927~1953,而是毛主席时代的1949~1976。
早在斯大林继承列宁领导权之初,就被列宁指出其工作方式过于“粗暴”。斯大林执政期间,创立了“斯大林模式”,而这一模式的特点就是:通过高度集权实现国家机器的运转,虽然这部国家机器在斯大林时代是左派的,是代表工农利益的,但其依赖官僚体系的缺陷已经显露。
可以说,赫鲁晓夫之所以上台后能够肆无忌惮的诋毁列宁、斯大林,就是因为“斯大林模式”极度依赖官僚体系的集权政治的缺陷导致的。据说赫鲁晓夫在一次演讲中大肆侮辱斯大林,一位台下的党员递上来一张纸条“当初斯大林活着的时候你怎么不站出来”,赫鲁晓夫看过纸条后勃然大怒:“是谁写的,给我站出来”,结果台下鸦雀无声,赫鲁晓夫说道:“你现在和我当时一样”。
苏联在斯大林时代“内务委员会”(克格勃)的权力很大,这种机构如果掌握在坚定地共产主义者手中还好,如果掌握在修正主义手中就是实行特务统治的机器。
斯大林在大清洗运动中,也是依赖特务机关和官僚机构,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运动。这一运动帮助斯大林走向了苏联权力的巅峰,确立了“斯大林模式”的成型,为以后的“卫国战争”奠定了思想基础,但它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并没有实质性帮助。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是成功的,30年代初苏联取得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震惊了资本主义世界,因为这一“模式”是符合马克思经济理论的,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经济模式会有不同的调整,但是,如果完全否认这一经济模式,毫无疑问就是修正主义。而毛主席自始至终都是公有制经济的坚定支持者。
对于“斯大林模式”一分为二的看待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
斯大林在1953年去世以后,“斯大林模式”留给了苏联巨大的财富和地位,但同时,也为苏联走向修正主义直到解体埋下了隐患,因为实事求是的讲,斯大林并没有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进方向指明道路,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在思想上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如果接班的赫鲁晓夫是一位坚定得共产主义战士苏联的变修或许可以缓解,但这种高度集权和严重依赖官僚体系的制度如果失去人民监督将无可避免的走向修正主义和腐败。这恐怕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入全面低潮时期的原因。
欲望失去制衡就是开闸洪水,而权力失去制衡就会如出笼猛虎。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斯大林模式”是对社会主义的误解,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共产主义,则是要消灭私有制,同时也要消灭国家、法律和军队。
列宁设想的社会主义是: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
这其中“美国的国民教育”的含义恐怕就是列宁认为:只有人民向往自由、勇于抗争和喜欢冒险的精神,这个国家、民族才有活力,才能生龙活虎的勇往直前,才能大胆的挑战权威,不断创新!
“斯大林模式”实际上是将苏联人民的思维禁锢在一个信奉权威、绝对服从官僚和完全统一的环境中。斯大林虽然对苏联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改造,但并不彻底,苏联的文化其实是继承了沙俄的“大国沙文主义”,他并没有在根本上将苏联人思维扭转。或许在主观上斯大林是希望苏共的党建能够胜任社会主义思想要求,但事实证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思想领域的突破,仅仅依靠官僚和知识分子精英是无法实现的,那只能是缘木求鱼,而这一突破惟有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
毛主席1949年底出访苏联,对于苏共的一些作风,毛主席就十分反感。
3年之后,斯大林去世,这也客观上为毛主席重新审视苏联体制,进而超越“斯大林模式”提供了契机。其实毛主席不止一次表示过“中国应该走适合自己的道路,不一定要照搬苏联”。
毛主席真正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有了质的飞跃,其最主要表现就是在思想领域的突破!
从政治上讲,毛主席认为“不知道什么是阶级斗争就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论断不但不过时,反而是符合《共产党宣言》和列宁理论的,没有阶级斗争就不会有无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就要复辟!这一点斯大林也有深刻认识,毛主席与斯大林对于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视并驾齐驱,而且是明察秋毫的,这一点不容否认。
从经济上讲,恩格斯总结共产主义就是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虽然“斯大林模式”的经济体制并不完美,而且确实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这种经济体制的大方向并不比自由市场差,相反,这一伟大理论的奠基人马克思之所以成为超越爱因斯坦的影响20世纪的杰出人物,就是因为公有制、宏观调控经济制度的先进性。这一点斯大林和毛主席心照不宣,允许私有制的发展就等于放弃了共产主义信仰。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既然政治和经济都没有问题,为什么社会主义会陷入低潮?为什么他没有表现出超越资本主义的优越性而取代资本主义?“世上最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实事求是的讲:优越性这个东西不是我们说它优越它就优越的。人民的眼睛是雪亮,自由、平等、富足、团结、强大,这一切都是优越性的表现,没有这些再怎么辩解也难以让百姓信服。
而实际上,社会主义从1922年苏联建立至今,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中,除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短暂的突飞猛进之后,在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对阵中,始终取得完全的胜利。反而在七八十年代之后趋于没落直至如今的窘境。
如果我们的自由是超越资本主义世界的,那么他们的“普世大旗”就不会在社会主义土地上所向披靡;如果我们的生活是超越资本主义的,他们的“美式生活”就不会成为当代中国追求的典范;如果我们的各阶层是基本平等的,西方世界的议会制度就不会如此备受青睐。
所以也就不奇怪一位革命一辈子的老革命家说出“社会主义是什么谁也不清楚”的话,也就不奇怪戈尔巴乔夫这位苏共一把手对于信仰的彻底背叛,也就不奇怪今天绝大多数人把共产主义理想当做一个笑话。
问题出在哪?不是政治,不是经济,更不是军事,毛主席其实已经用他的政治生命和万世评价为赌注告诉了我们答案:文化思想!
无产阶级如果想要取代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就必须在除了武力以外的智力和精神上全面的击溃他!
毛主席一直认为文学应该通俗化,一切创作为了人民,其深刻含义正在于此。在毛主席的晚年,他的思想实际上已经达到了一个同时代难以企及的高度,那就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这场革命之所以叫做“文化”革命,从文化思想领域入手,其目的已经昭然若揭:以阶级斗争的方式,用毛主席无与伦比的威望,号召工农对权威和官僚发动一场思想领域的革命,由青年人充当先锋队。
如果说封建社会的支柱是军事,资本主义社会的支柱是经济,那么社会主义的支柱实际上是思想!
这在资本家看来是荒谬的:思想能当饭吃吗?
不错,思想不能当饭吃。但我请问:钱能杀死人吗?不能!但是,资本主义用金权取代了君权,钱战胜了枪炮!封建帝王的军队被资本家的真金白银打败了!
同样道理:为什么思想就不能战胜金钱呢?
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需要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需要雷锋精神的思想照耀,社会主义执政党更需要思想的武装和约束。
这个思想是什么?怎么让这种思想成为国家民族的“公法”?怎么让人们信服这种思想?
“文化大革命”的方向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这个思想来自于人民!人民的力量会让这种思想成为“公法”!这种源自于人民的力量也必将让全人类信服!
毛主席文治武功亘古罕见,智慧卓越天纵奇才。 但这并不足以令他超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真正让毛主席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原因就是“文化大革命”,这也是毛主席超越“斯大林模式”的关键所在!
我们如今对于这段历史讳莫如深,或是避而不谈,或是人云亦云,或是扭曲诬陷,没有人深入系统的研究过文革,没有人将文革的意义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联系起来,更没有人带领人民群众去完善“文革模式”,这其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悲哀,是中华民族的悲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悲哀。
无法理解文革的深层次含义,不能继承发扬文革精神,中国人民没有出路!
文化大革命的深层次含义必然与她的发动者毛主席的思想密切相关,实际上,毛主席一贯认为:人的思想是可以改造的。他其实是希望通过文化大革命实现中华民族的思想飞越。
文革时期人民个个自由,那时候的人民充满激情,敢于冒险和创新,大家基本平等,民族团结,互助互爱,积极奉献,无怨无悔。如果中国坚持文革模式,能够将文革中被人利用所造成的错误改正,将体制完善,这一社会模式与资本主义世界相遇后,一定不是如今毫无还手之力的形势,一定是双方攻守易型!
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要求绝对领先的思想理论,共产党的领导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何去何从,由我们来抉择。如果社会主义找不到比资本主义优越的理由,那么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痴人说梦,持续了百年的由无产阶级政党绝对领导的社会主义社会必将走向“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的人民民主时代。
失去了人民的无产阶级执政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如同大力神失去大地母亲一样,是要失败的。只有脚踏实地的依靠人民群众,完善文革模式,顺着毛主席的指引的方向,超越“斯大林模式”,中国才有出路!
~~~~~~~~志同道合者请加QQ:799242037(请注明“毛主席万岁”)~~~~~~~~
论真假共产党
毛主席代表的是什么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