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侵略干涉拉美国家的十种形式——《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选摘之一
美国侵略干涉拉美国家的十种形式——《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选摘之一
徐世澄
………………………………………………………………………………………………………
环球视野编者按:由徐世澄同志主编的《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战后美国对拉美的干涉》这本书详细地论述了二战以来美国在拉美国家推行霸权主义,以及拉美国家与其进行激烈斗争的发展和演变历程。该书观点鲜明,资料丰富,对于读者广泛了解、研究拉美国家情况和深入认识美国帝国主义本质大有裨益。
本刊从即日起分5期转载这部书的部分章节,它们是:1、《美国侵略干涉拉美国家的十种形式》;2、《美国对拉美霸权政策的演变》;3、《美国打着“人权外交”的旗号推行霸权主义》;4《美国借口扫毒干涉拉美内政》;5、《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拉美国家的劣迹》。
………………………………………………………………………………………………………
《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战后美国对拉美的干涉》一书主要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在它的后院——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简称“拉丁美洲” 或“拉美”)进行干涉和侵略的一些具体例子来分析美国霸权主义在拉美的发展历程,从中得到一些带规律性的看法,有助于读者加深对当今美国在全球推行的“人权高于主权”的“新干涉主义” 即新霸权主义本质的认识和了解。
一
要了解美国的今天,就必须了解美国的过去。要了解美国的新霸权主义,就必须了解美国的老霸权主义。
美国一向把拉丁美洲视作自己的“后院”。拉丁美洲是美国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试验场。当代美国在世界各地所采取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各种形式和手段,在它的“后院”拉丁美洲都曾作过试验:
第一种形式:单枪匹马地直接进行军事入侵。如1989年布什总统任内美国对巴拿马的入侵。
第二种形式:利用雇佣军间接进行军事入侵。如1954年利用雇佣军武力推翻危地马拉阿本斯民主政府;1961年对古巴的吉隆滩入侵等。
第三种形式:打着美洲国家组织或其他国际组织的旗号于涉拉美国家内政。如1965年打着美洲国家组织旗号武装干涉多米尼加;1983年打着东加勒比国家组织的旗号入侵格林纳达;1994年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入侵海地等。
第四种形式:由美国出钱甚至出武器,通过“选举”或军事政变,扶植代理人上台。从20世纪30年代起至90年代,被美国先后扶植上台执政的有多米尼加的特鲁希略(1930)、尼加拉瓜的索摩查(1934)、古巴的巴蒂斯塔(1952)、巴拉圭的斯特罗斯纳(1954)、巴西的布兰科(1964)、智利的皮诺切特(1973)。巴拿马的恩达拉(1989)、尼加拉瓜的查莫罗夫人(1990)等。
第五种形式;建立军事政治集团。如1947年美国通过同拉美国家签订《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建立了一个符合美国称霸西半球乃至全球目标的政治军事集团。1948年在第九次美洲国家会议上,美国通过改组泛美体系,正式建立了美洲国家组织,从而完成了在美洲建立政治军事集团的工作,标志着美国已经在拉丁美洲确立了霸权地位。直至70年代中期,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
第六种形式:通过中央情报局,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美国中央情报局曾策划和支持推翻危地马拉民主政府,曾策划和组织对古巴的武装入侵。曾进行针对尼加拉瓜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政府的准军事行动,曾多次阴谋杀害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曾支持并参与1964年巴西军人政变和1973年颠覆和推翻智利阿连德政府的活动等。
第七种形式:以维护“人权”、促进“民主”、反对恐怖主义、扫毒等为名干涉他国内政,甚至不惜进行武装侵略。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历届政府推行“人权外交”,对拉美一些国家的政府,特别是军政府施加压力,促使它们“还政于民”或实行“民主开放”。美国还以扫毒、维护“人权”等为名,入侵巴拿马,并把巴拿马领导人诺列加抓到美国审判和判刑。
第八种形式:通过经济和军事援助、贷款、投资、贸易和建立跨国公司或通过贸易禁运、经济封锁和制裁等手段施加经济压力,干涉他国内政。如古巴革命胜利后,美国历届政府对古巴一直采取贸易禁运和经济封锁,美国还在90年代先后通过“托里切利法”和“赫尔姆斯一伯顿法”,阻挠第三国同古巴进行贸易和投资。80年代,里根政府对尼加拉瓜桑解阵政府也曾采取停止经济援助、削减出口份额、实行全面贸易禁运、中断两国海空运输等经济制裁手段施加压力;与此同时,里根政府对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提供“非军事援助”和“人道主义援助”。
第九种形式:通过电台、电视台、电影、书报、因特网等传播媒介及交流渠道,进行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推行美国的价值观甚至进行颠覆性宣传。如美国先后于1985年和1990年开设反古宣传的“马蒂电台”和“马蒂电视台”,古巴称之为“电波侵略”。
第十种形式:制造“合法” 理由,如“保护美国侨民安全和利益”、“反对共产主义的干涉”来为自己的干涉行为辩护。美国1965年对多米尼加的武装干涉,就是打着保护美侨安全的旗号,而美国对危地马拉、古巴、智利、尼加拉瓜、多米尼加的干涉,就是打着反对共产主义干涉的旗号。
二
自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即“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的“门罗宣言”起,也可以说从拉美独立国家建立时起,美国历届政府对拉美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是干涉、扩张和称霸。美国历届政府对拉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视拉美为禁脔,企图独自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控制并称霸拉美,排除外来干涉、侵略和威胁,尽力保持拉美的稳定,来为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利益服务。
美国在拉美的霸权地位经历了一个由弱至盛、由盛至衰、再由衰至盛的过程。“门罗宣言”表述了美国在西半球独自称霸的意愿。由“门罗宣言”衍生的门罗主义是美国称霸拉美的理论和思想基础。然而,在19世纪前半期,由于美国国内局势尚不稳定,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美国还缺乏在拉美地区称霸的实力,更谈不上称霸世界。但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成为头号经济强国,美国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其实力大大增强,而欧洲列强在拉美地区的势力和影响明显削弱。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美国提供了一个排挤英、德、法、日等国在拉美势力的绝好机会,美国在拉美的政治和经济势力和影响逐渐扩大,对拉美国家的干涉也日益频繁。
战后至50年代末,是美国在拉美地区称霸的鼎盛时期。1959年古巴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美国在拉美霸权地位开始受到挑战。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高涨,拉美国家独立性的增强,与美国矛盾加深,使美国在拉美的霸权地位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从60年代起,特别是在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苏联随着经济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的膨胀以及自己上升为另一个超级大国,加紧在拉美扩张势力和影响,同美国进行激烈的争夺,对美国在拉美的霸权地位形成强大冲击。
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东欧剧变,华约解体,苏联解体,战后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结束,美国的主要对手消失了,两霸变成了一霸,美国成为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90年代,无论在拉美,还是在全世界,美国的霸权地位达到了顶峰。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90年代后期,以宣扬“人道主义干涉”、“人权高于主权”为主要特征的“新干涉主义”即新霸权主义正式出笼。
三
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和科技优势不断加强,它的霸权主义野心也随之不断膨胀。美国总统克林顿声称,20世纪圆了美国的“梦想”。在政治上,美国“击败了共产主义”,即打败了它的主要对手——与美国争夺霸权的苏联,并使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解体;在军事上,它在中东打了一个大胜仗,充分显示了美国在全球独一无二的军事优势;在经济上,它击败了日本,再一次把日本抛在后面。
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公布《国家参与扩展安全条约》报告,报告明确提出了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三个基本内容”,即“保持强大军事实力”、“促进经济繁荣” 和“推进全球民主化与人权”。报告的核心思想是,美国作为惟一超级大国,要积极“参与” 国际事务,实现全球称霸,使21世纪成为“美国世纪”。这一报告是“克林顿主义”成型的重要标志。
1998年12月,克林顿政府公布了《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新世纪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三项主要目标是:“加强我们的安全、促进美国的经济繁荣、推进海外的民主。”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美国在1999年强行推行霸权主义扩张战略,大力鼓吹“人权高于主权”,积极奉行“新干涉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1999年3月 24 H,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防止人道主义危机”为借口,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进行狂轰滥炸,给南斯拉夫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粗暴地践踏二战后国际社会普遍遵循的不干涉内政原则。4月,美、英、法等国加紧制订并抛出北约“战略新概念”,试图从维护地区安全角度为其军事行动辩护,将北约由地区性防御组织演变成进攻性的军事联盟。5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犯下了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上罕见的暴行。
1999年9月,克林顿在第54届联大上正式提出“新于涉主义”理论,强调他的“主义” 不受国家主权的限制,不受联合国的约束,美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决定是否采取行动和采取何种行动。
克林顿在第54届联大上提出的“新干涉主义” 就是美国的新霸权主义,它在拉美地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人权”、“民主” 和“自由”等)和社会制度,宣扬“人权高于主权”,充当“世界法官”、“世界警察”。拉美的一切问题,如扫毒、人权、大选等均要由美国来判断,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美国通过一年一度的“人权报告”和“缉毒评估”,对拉美一些国家的人权状况和缉毒斗争横加指责,引起拉美国家普遍不满。美国提出要组织多国部队对哥伦比亚的缉毒斗争进行军事干预,遭到哥伦比亚总统和其他拉美国家领导人的强烈反对。哥伦比亚总统帕斯特拉纳多次表示:“只要我还是总统,就不会有外国军事于涉”。巴西总统卡多佐也明确表示,反对外国对哥伦比亚进行军事干涉。美国对1999年12月委内瑞拉的公民投票也说三道四。
第二,美国对联合国采用实用主义态度。它对联合国的旗帜还是要抓,因为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动武或维和,可以使干涉和侵略披上“合法” 外衣,既可以美化美国形象,又可为美国“分忧”。但如果安理会内有人进行否决,那就甩开安理会单干,或通过美洲国家组织等区域性组织采取行动。
第三,美国为保住和加强它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在处理美拉关系时更多地从振兴美国经济角度出发,更加重视同拉美在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合作。为此,美国提出关于建立一个包括整个美洲在内的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倡议、美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逐步由主从关系向伙伴关系过渡,从对抗多于合作逐渐变为合作多于对抗。然而,在人权、民主、缉毒、环保、移民、贸易等一系列问题上,美国对拉美的霸权主义仍常有显露,双方仍存在不少难以在短期内弥合的裂痕和矛盾。
(《环球视野》摘自《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注》世界知识出版社)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