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毛主席《评水浒》是“随口而说的”吗?

2025-02-14 观点 评论 阅读

毛主席《评水浒》是“随口而说的”吗?  

  

以写名为“红色”实为黑色文字著称,因此既出了大名又赚了大钱、成为“先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中的一员的叶永烈,近期又出版了一部180万字的名为《“四人帮”兴亡》的新书,估计他又因此又大大地赚了一笔,为他的“富裕”而锦上添花。以年过七旬的岁数,竟一口气又写了这样的一个大部头,那干劲真的十足了。从中也可以看出钱这东东的魔力。  

叶氏虽然很出名,可是他的书我却从来不看。那原因当然在那些书的本身了。近日我逛书店,偶然瞥见了叶氏上述厚厚的三大本新书,不经意间偶然地翻开了其中的一页,竟见到了这样一句话:“其实,就算评《水浒》吧,毛泽东那些随口而说的意见,可以算一家之言。”为了弄清叶氏所说的究竟是什么,就将前后相关的文字看了一些,才弄明白,原来他讲的是1975年毛主席对《水浒传》的评论和与此相关的一些事情。  

该书在序言中说其资料来源主要是抄录自国家的相关档案。作者这样说其意无非是要表白书中内容的真实可靠性,是要读者对书中的所有言论确信不疑。然而事实上,正象大家都知道的那样,由于人们立场观点的不同,即使是抄录自相同的国家档案,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因而在读者中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叶永烈对毛主席评水浒的言论的解读,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毛主席那个著名的评论,到了叶永烈的笔下,就全然变了味。  

叶氏说毛主席《评水浒》的言论是“随口而说的”。叶永烈的意思是,既然是“随口而说的”,那就完全没有什么准头,也就失去了论道的价值,更不要说有什么现实指导意义了。这是30多年来叶永贬损毛泽东的一惯手法,并不新鲜。  

然而,事情果真是叶永烈所说的那样的吗?因为这件事关乎着历史的本来面目,不容许有人信口雌黄,因此需要说道一下,以正视听。更为重要的是,毛主席的那些话是众所周知的,也是影响深远的,是更不容许任何人“随口而说的”。  

关于这个问题的真实情况,我们还是看一看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真正是以国家相关档案为依据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下)》是怎么说的吧。该书说道——  

那时,毛泽东正要她(笔者注:指北大中 文系 教授芦狄)读《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先读《水浒》。张玉凤回忆:“ 七五年八月十四日 ,芦提出关于《水浒》一书学术界的基本评价向来是很高的。但到一九七四年《北京日报》到北大中文系约写一篇批判《水浒》的文章时,有人说《水浒》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由于不是正式消息,对精神实质理解不一,学术界在讨论时分歧很大。这篇文章没有发表。后来又传说,主席有个讲话,其中提到了《水浒》,芦问主席是否是真的。主席说:那两句话是他在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的。芦荻接着问主席,应该怎样读它?”毛泽东回答芦荻的问题说:  

“《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  

“这支农民起义队伍的领袖不好,投降。李逵、吴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是好的,不愿意投降。”  

毛泽东肯定了鲁迅过去对《水浒》的批评,认为金圣叹把《水浒》砍掉了二十多回,不真实。他提出:  

“《水浒》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一回本,都要出。把鲁迅的那段评语印在前面”。  

当时在场的张玉凤回忆道:“接着我说,六四年在武汉我看《水浒》时,主席就对我讲过:宋江是投降派,搞修正主义。招安就是投降,替皇帝办事。可他们现在又都说这部书好,到底好在哪?这时,主席说:‘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员,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这些,其实是毛泽东一向的看法,并不是这时才突然提出来的。“文化大革命”前,他曾要人找来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希望“再看看”被鲁迅批评的这个版本。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他还在一次会议上也讲过:“《水浒》不反皇帝,专门反对贪官。后来接受了招安。”毛泽东这次回答芦荻问他关于《水浒》评价的问题时,概括地谈了他历来对这部小说的评价。  

以上就是《毛泽东传》对事情真相的叙述。人所共知的是,就严谨认真和权威性与可信度而言,叶永烈的那些专门为了证明他自己某些偏见而抄录的东西,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众多权威们集体编写的历史是不可相提并论的。而在上述毛泽东的传记中,作者们说得十分清楚,毛主席1975年关于《评水浒》的言论,“是毛泽东一向的看法,并不是这时才突然提出来的。”早在文化大革命前,他就谈过这些观点;1973年12月,他曾又再一次地谈到过。而1975年,不过是重申了他历来的看法。可见,毛主席关于《评水浒》的那些言论,是他长期阅读和研究《水浒传》的所得出的结论,而绝非像叶永烈所说的那样是“随口而说的”。在这个问题上,真正随口而说、信口雌黄的,不是别人,恰恰是叶永烈自己。有句谚语说“一叶知秋”。从他对毛主席《评水浒》言论的歪曲和极力贬低中,人们不但可以看出叶永烈这次所写的长达180万字的又臭又长的书中,以及他历次所写的那些又臭又长的东西中,究竟有几句话是可靠的。根本不顾历史真相,完全凭着个人的好恶,去利用和歪曲历史资料,这就是叶永烈的为人和为文。这也正是多年来我不屑于叶氏的为人和不读叶氏书的原故。这样毫人格品位的人所写的毫无思想品位的书,我为什么要花费精力去读它呢?  

不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叶氏的上述言论中,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这就是他说毛主席关于《评水浒》的言论“可以算一家之言”。叶永烈的意思是,因毛主席的那些意见是“随口而说的”,本来连一家之言也算不上;现在,经他这样权威人物贵手一抬,就“可以算一家之言”了。叶氏这是要告诉人们,他之对于毛泽东的宽宏大量;他与那些30年来一直都把毛主席的言论连一家之言都不算的非毛、反毛分子们比较起来,对毛泽东的态度要算是客气的。于是,一切忠诚正义的拥毛的中国人都应该百倍地感谢他。同时他这也是要向人们表明,他叶永烈很了不起,别人“随口而说的”话,经他一“恩准”,就可算一家之言了。  

然而,且慢“感谢”!因为实际上,毛主席关于《评水浒》的言论,运用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体现的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极具权威性和穿透力,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毛主席的那些既具独创性又极具真知灼见的言论贬斥为“一家之言”,恰恰反映了叶永烈一向所持有的非毛、反毛和仇的恶劣态度。相对于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和世界历史上的崇高地位而言,叶永烈只不过是转瞬即逝的一个小丑。他有么资格对毛主席说三道四呢?  

  

 2009年8月25日   2010年8月30日 修改  

标签:水浒   毛主席   毛泽东   言论   说的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