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纪英林”,呼唤毛主席——读《皇天后土》
呼唤“纪英林”,呼唤毛主席——读《皇天后土》
佗佗伯
作为一个读速较慢,且每天需要处理许多其他事物的读者,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能够在20天内读完陶冶老师的80万字长篇电视报告文学《皇天后土》。这“窍门”不在于我自己——是书中的情节和故事让我欲罢不能。虽然对于大寨人大战虎头山的故事,林县人开山引水修建“红旗渠”的故事,早已都耳熟能详,但是《皇天后土》展现给我们的另一位农民英雄——吉林省红石岭的纪英林,以及他所带领的一个英雄群体几十年与天斗,与地斗,与资本主义倾向斗的故事,还是紧紧抓住了我的心。
冬日里,几位年轻的农民私下合计着,地里的庄稼年年浇不上水,不如趁着农闲打井。这主意出得那么轻松,好像万一打不出水就权当是“玩”了一场。在这样的“玩心”背后,是这批翻身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之心,是他们对恩人毛主席、共产党的报恩之心。人总是会比较的,纪英林怎能忘记跟着母亲挨家挨户要饭的经历?怎能忘记靠新鲜牛粪为脚取暖的经历?正因为如此,一旦自己有了土地,再苦再累的事也压不垮他的脊梁!东北的冬季,土地坚硬得堪比石头,但这些翻身农民硬是凭着自己的双手真的打出了甘泉,让来年的庄稼喝足了水!他们“人心不足”,开始向高地进发,把井架竖到了那真正的石山之上。还是那些铁锤钢钎,还是那双粗糙的手,干旱的高地喝上了从石井里流出的水!在这样的英雄们面前,什么样的贫瘠恶劣之地打不出来粮食?《皇天后土》的主人公就是这样“起家”的。从那以后,他一生都不曾停步,而是不断地给自己确定更高的目标。身教重于言教,像一切英雄典型一样,他的英雄行为带动了一批乡亲,终于创造出丰收的粮囤,创造出富裕的生活。英雄纪英林从追求富裕生活的愿望开始,继而想到要带动乡亲们一起富裕。在大家都富裕之后又想到要为国家做出较大贡献。靠着这种“人心不足”,他的境界在不断攀升,一直到老年之后还在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业绩……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这样的情景该是很陌生了。不怪他们,因为他们自打出生就是一个完全另类的环境!什么环境呢?可谓坑蒙拐骗,可谓人欲横流!像纪英林那样一心为国苦干实干的,不敢说绝对没有,但起码是上不得台面了。抗战时期重庆有一句民间幽默话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眼下,为生活、为住房、为养老、为上学、为看病“吃紧”的人不少,花着公款“紧吃”的也很多。而这样的“紧吃”背后是为权力、为女色、为捞取金山银山足够几辈子十几辈子开销而开展的更令人惊心动魄的“紧吃”!短短二三十年,何以国家世风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一切皆出自于人们的忘性:旧社会的苦被忘记了,董存瑞、黄继光、江姐等为国家民族解放而付出的代价被忘记了,共产党人背负的人民希望和奋斗宗旨被忘记了!归根到底是因为,毛主席被忘记了!
《皇天后土》的深刻在于,它同时展现给读者的是两条战线。纪英林之外是发生在国家高层的一场更加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那里也有众多的人物,那里也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和对话细节。那场斗争更加吸引读者放不下手中的书。前文那些耐人寻味,那些百思不解,在这里可以隐约找到答案。
我的父辈与纪英林有着相似的经历:旧社会随母亲讨过饭,新社会为了报恩年复一年地苦干。从他们那里我继承了对于毛主席的感情。不过实话实说,这“隔代”的感情只能是概念化的,是“因为老辈子人这样讲”。而使得这感情融入了越来越多理性的,是现实。像纪英林一样,人人都会比较。前三十年,后三十年,差别何止天壤!《皇天后土》中高层围绕权力展开的斗争与所有古今中外的权力斗争一样,说到底无非就是“你上还是我上”。谁上?毛主席的路线能不能够延续?对于我这样只有“概念化感情”的人而言其实无所谓,关键看的是结果:自己的生活,百姓的生活,社会公平,人间正义——无非就是这么几样。否定文革,半否定毛主席的一拨人最终赢得了一局,获得了几十年推行自家路线的历史机遇。结果怎样呢?就是眼下的现实。高喊着要求再来一次“实践检验”的人们手中无权,而有权力这样做的在装聋作哑。
面对此情此景,吴敬琏一类“改开”的坚定支持者如果还残存一丝羞耻之心,应该会感到尴尬。一说到尴尬,很容易想到小岗村。三十年前小岗村穷,究竟是因为体制束缚还是懒惰?如果是因为体制束缚,那么现在的“自由”体制下还要靠省里派来干部扶持呢?沈浩累死在小岗村岗位上,并没有使得小岗村干部们在摁红手印之外发挥出一点“斗志”,后继的另一位干部又来了(有意思的是他仍旧是来自财政厅!)。沈浩带来了40万元,他的继任者想必不会空手而来。我纳闷,“阿斗”究竟要多少钱,要累死几个诸葛亮,才能变成刘备?小岗村有了名声,人的手印也就具有了神通——不怕你上头不派出“人财”。谁都知道按手印要比打炮眼来得轻松!这样看来,小岗村的行为更像是一种绑架!绑架了财政厅,绑架了当权者。助它成功的武器不是匕首炸药,而是更厉害千百倍的“政治名气”!在高层心目中小岗村究竟是改开的“光环”还是“政治包袱”,只有天知道。俗话说:鞋合适不合适,脚最清楚。
我前文所谓“处理其他事物”包括与陶冶老师一道帮人校对毛主席在五六十年代的文稿。从那文稿里看,语境的改变与现实的改变一样地大。那时毛主席对各地干部讲话,内容都是要求他们坚持下基层,住社员家里,参加体力劳动,每年不少于多少天;政府要反对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今天哪一级领导会这样要求部属呢?即便出现这样的声音,也会被看做外星人,或者神经病,无异于要求妓女洁身自好!语境被颠覆了,现实怎能不被颠覆!毛主席对干部坚持他那种近乎“绝情”的严格要求,我相信是来自于他对于黄炎培(也是对于历史)所做的承诺:从制度上保证江山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毛主席时代对干部的要求是“勤”,今天我们百姓对干部的企盼是“不贪”,甚至是“放过我们的未成年女孩儿”!时代的沧桑感,于此可见一斑!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文强”和以玩弄幼女著称的高法副院长“黄松友”,身边出现的是无数个被逼上绝路的弱小百姓。对于弱小者,你可以剥夺他们的财产,剥夺他们的话语权,但剥夺不了他们的思考,限制不了他们对历史的比较,制止不了他们“用脚投票”。所以他们在家里挂起了毛主席像,他们排队去瞻仰毛主席的遗容,他们走进的讲堂去解开思想的疙瘩。
当下种种社会问题的堆积说明,解决中国的问题,还是要靠奋斗精神,要靠毛主席的路线。中国需要一代接一代的“纪英林”、“焦裕禄”、“雷锋”!
但是,“纪英林”你在哪里?毛主席你在哪里?
作者在后记中批驳了那种说《皇天后土》“反邓”的断言。我读完此书,感觉到江青也会认为此书“反江”,华国锋也会认为此书“反华”。都有道理。作者自己敢于保证书中叙述的事实的确凿,我看这就够了。一部报告文学,最大的看点不就是真实吗?除了历史,报告文学作者不需要对任何事物负责。
此书向读者展现了浓郁的东北农村地方语言特色,而又绝少重复雷同。细节描写也真实可信。这都是难能可贵的!我自己也涉足过报告文学的写作,深知做到这一点的不易。
(2010、2、16)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