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影评:古巴如何渡过能源短缺危机

2025-02-27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影评︰《小区力量︰古巴如何渡过能源短缺危机》

  

  
姚欣进

  

  
这是一部非常值得观赏、讨论与思考的记录像片。

  

  本影片的主题,是在全球石油产量高峰时代里,古巴在非常特殊与恶劣的条件下如何因应能源严重短缺的危机,而发展出新的经济与生活方式。

  

  在影像与叙述的形式上,本影片一扫一般严肃议题的沉重,以简洁的风格,引人入胜的细腻交代这议题的各个面向与观点,并佐以数据、历史与比对数据,来理性地说服(或挑战)观看者固有的思维与刻板印象。

  

  一部好的纪录片(DocumentaryMovie)应提供有深度的信息,呈现出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与值得咀嚼回味、反复思考的深度或挑战性的议题。以此来看,本影片称之为好纪录片,可说当之无愧。

  

  一、全球石油能源的危机

  

  本片一开始先介绍「石油产量高峰」的观念。这观念早于五十年代就已提出,即根据科学家的估计,全球石油产量将在七十年代达致高峰,此后石油产量将逐步下滑减少。这虽在当时得到印证,而爆发了能源危机。美国在当时的卡特总统时代也提出一连串的节约能源的政策、微幅调整过去大量耗费能源的生活方式。但后来美国发掘了阿拉斯加区域的新石油,以及全球各地新进的科技探测技术而纷纷发现新的石油蕴藏,到了八十年代美国里根总统上任,就全面废止节约能源政策,继续大量耗费石油。

  

  即使过去三十年,全球渡过了第一波的产量高峰危机,但这科学预测基本上还是正确的。目前最新的预测是约到2010年是高峰,即使是最乐观的估计,也不过是延迟到2030年左右,到那时,若全球没有石油能源的替代品,我们目前仰赖石油能源的生活方式势必要面临全面的挑战。

  

  这是全球普遍性的根本问题,也是本片介绍的第一个主题。

  

  二、能源危机与生活方式的转机︰古巴之道

  

  美国是全球霸权国家还有条件继续挥霍能源,但其它资源贫困的第三世界就毫无可能。而古巴尤其处于特别不利的条件,被迫要提早全面因应这石油产量高峰下的能源短缺挑战。

  

  古巴如何解决这问题呢?她的解决方式有何进步意义,值得我们其它地区参考深思的呢?这是本片的第二个主题。

  

  古巴并非从最近才开始因应这危机,而是早自九十年代初苏联瓦解后,古巴再也无法从这长期依赖的石油出口国获取石油后,就开始面临这几乎是社会崩溃的能源危机。

  

  这开启了「特别时期」。在九十年代初,石油进口由1400万吨顿时降到400万吨,这马上使整个社会陷入基本生存的危机。由于石油是发动基本电力、产业经济的基本能源,所以石油严重短缺,直接打击食物生产、医疗、大众运输,危害到古巴民众的生存健康与基本生活方式。

  

  据本片导,在九十年代初出生的婴儿普遍体重过轻、营养不足,而在94年,平均每一个古巴人一年瘦了二十磅!而国内生产毛额仅为过去正常时期的百分之三十四。当时全国经常断电,一天约有十二小时至十六小时。而没有石油,就没有起码的汽、机油来供应大众运输。古巴人开始从中国进口一百二十万脚踏车,许多民众,包括医生,都开始以脚踏车来作为主要代步工具。

  

  更严苛的是,古巴当时(直到现在)几乎毫无国际组织的经济援助或贷款,主因是美国判断这是一拳打倒古巴政府的良机,而操控国际组织禁止贷款给古巴,更实施各种贸易禁运的管制政策,这造成了七亿五千万医药食物都被搁置,无法进口到古巴。

  

  古巴过去是输出烟草等经济作物来进口许多粮食作物,但自从全面被封杀的禁运以及内部的石油危机后,古巴食物进口减少了八成,而过去在所谓绿色革命的高度机械化、大量使用耕耘机、化肥的生产方式,如今都必须重新检讨,寻求崭新方式。

  

  古巴经济与生活方式的转变,首先表现在农业上。由于要耗费能源的交通工具普遍缺乏,古巴的粮食生产必须以分散性、各小区就地生产方式来进行,而不能像以往那样集中于郊区来耕种,再以长程的运输到大都市民众家中。

  

  所以,所谓都市(包括大小城市)农业就应运而生。在各城市里,利用屋顶、小区空间来种植蔬菜,而且邻里相互帮忙,利用共同灌溉、农业设施来进行农事。而且,古巴农业开始舍弃过去大量施肥、机械耕种,而是在自己小区的环境、大量降低杀虫剂使用、并以天然有机物等来进行有机农业,并以牛来耕耘的传统方式。

  

  在社会关系上,小区、邻里的亲密互动开始与经济生活合而为一而重建,古巴人民有了更深厚的小区、公共意识。而在自然环境保育上,这种有机农业方式停止了人为破坏,而让土壤有了自然生息的生机。

  

  多年运作下来,这不仅是古巴社会价值、自然环保意识的改造,更在实际经济效益上有了非常正面的结果。目前古巴八成的农业生产是来自于有机农业。而半数以上的哈瓦那都市居民的粮食是由都市农业提供;在小城市里,都市农业比例更高,约8成以上的蔬菜、水果由都市农业提供。农业已成为古巴平均收入最高的产业,许多过去是工程师、音乐家民众纷纷转行,或兼职做都市农夫。在八十年代,古巴使用二万一千吨化学杀虫剂,现在只有一千吨,少用了二十一倍,这对人体健康与环境都大有益处。

  

  古巴的因应与转变也表现在其它领域里。

  

  古巴自社会主义政府掌握政权以来,就将医疗与教育视之为社会首要价值。本片详细介绍了,在面临能源短缺的冲击下,古巴的医疗与教育的因应之道。

  

  与都市农业的兴起类似,为了因应石油缺乏带来交通不便,古巴将各大学采许分布式,让大家可就近就学,减少燃料短缺冲击,所以几乎每个自治区内都设立大学。过去古巴有三所大学,但现在分散、增设到五十所。

  

  古巴非但没有放弃过去公费支持的教育系统,反而因地制宜的分散、扩充教育资源,让它能更贴近民众的需求。相似的处理方式也见之于医疗资源上。

  

  在这危机时期,政府依旧免费提供公民医疗与教育。医疗诊所与学校随处可见。即使古巴消耗能源只有美国的八分之一,但古巴婴儿夭折率(千分之6.3)与平均寿命(77岁)几乎与美国(分别是千分6.5与77.4岁)一样。

  

  本片综合了各方访谈与数据而结论说,在这十余年来的特别时期,古巴不仅奇迹式的度过人民生存的严苛考验,而且似乎活的比过去更好。被访谈的许多古巴人说,他们不仅发展出新的经济生活、都市设计、小区生活方式,而且,恐怕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不同的价值观来看待这世界,来掌握自己生活的价值。

  

  简单的说,当他们被迫要在能源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当他们逐渐发展出新的社会与经济生活方式后,他们发现︰其实过去依赖大量消耗能源、高度机械化农业、高度都市集中等并非是唯一或最合理的生活方式。一个能更保育自然环境的农业生产、一个有更亲密合作的小区关系、一个能更摆脱过度物质化的简单生活,或许才是一个更快乐的人生。

  

  三、继续思考的问题

  

  对笔者来说,好的纪录片带来的不仅是新的信息,而是启发更多的问题来继续思考。

  

  这些问题,一方面可以让我们反思、检讨我们自己一贯约定成俗的偏见,另一方面,甚至也可引发影片之外的质疑来反问这纪录片的主题或观点是否有偏颇之处?

  

  对于台湾来说,这影片所揭示的问题更是触目惊心。台湾是百分之百依赖石油进口的社会,而若石油能源的匮乏已是不可避免、即将来到的趋势,那我们在基本生活方式上对于能源的使用是否已有新的价值观了呢?未来台湾应如何因应呢?古巴这种回归有机农业、简单物质生活的方式可以作为借镜吗?如果古巴节约能源的实践成功,但全球最浪费挥霍能源、社会高度不平等的美国难道就不能负起最主要的责任吗?否则全球能源资源有如何能被全人类公平的使用呢?

  

  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显然已是这纪录片影评范围之外了,但这些思考上的困惑与激荡,将是关怀全球议题、台湾社会基本价值的观者们未来社会实践行动所需的宝贵思考资源。

  

  笔者期待与读者/观者们在其它的场合中,继续讨论。

相关文章 巴西学者:拉美“后新自由主义”的特点是什么?法国学者:三份历史文件构建走向拉美一体化的解放大业彼得拉斯:历史视角下的拉美21世纪社会主义反攻大陆,古巴国际主义50年社群社会主义:对极端自由主义的回应美国霸权政策的又一重挫:记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委内瑞拉:只有国有化和计划经济才能解决危机20世纪80年代墨西哥经济改革思想的失败2008年委内瑞拉地区选举:革命的温度计宋晓军:中国为委内瑞拉发卫星美国为何不爽索飒:全球化进程中的拉丁美洲传统作物(土豆篇)拉美危机的背后
标签:古巴   石油   能源   农业   危机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