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发自内心的呼喊--山东济南民众自发纪念毛主席诞辰117周年散记

2025-02-26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发自内心的呼喊--所在省城民众自发纪念毛主席诞辰117周年散记

  

  省城英雄山(因烈士陵园在此而得此名--- 据说是当年毛主席参观该陵园时定的)的山脚下有一尊毛主席的全身塑像--- 是我们省城仅剩的两尊毛主席塑像之一。这几年,每逢12月26日,9月9日两天,还有清明节一天,省城的一些民众便自发的汇集在毛主席的塑像前举行毛主席生日或祭日的纪念活动。我是从网上得知此事,并抽时间去了几次。

  

  今年12月26日,我还是特意去了往常的纪念场地。距离纪念场地还有较大的距离,我就发现今年毛主席诞辰的纪念活动的规模较以往要大: 场面大,人群多,扩音设备也有很大的改进。毛主席塑像前是用钢丝从空中架设的横排六个垂直的大幅标语:

  

  1. 捍卫毛泽东思想就是捍卫人民的权力!

  

  2. 毛泽东思想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3. 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

  

  4. 坚决同反毛,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行为作斗争!

  

  5. 毛主席与民同在,与世长存,与日月争辉!

  

  6. 只有毛泽东思想能够救中国!

  

  人群聚集的会场四周,有省城外地人赶来悬挂的横幅标语.我们想念毛主席!

  

  我赶到纪念会场时已经迟到了,纪念会进行的议程已经过去了大半。人们一个接一个的发表简短的演讲,朗诵自己写作的诗词,更多的是齐唱传统的革命歌曲,即今天人们称作的红歌:“社会主义好”,“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一位来自外地,显然是做了专门的化妆:类似扮演毛主席形象的群众演员模仿毛主席的声音在会场上的表演:你么好! -- 人民万岁!---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力量也打不破的!---- 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随着“毛主席”的声音在空中回荡,人群中发自内心的呼喊声“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万万岁!”一阵阵响起。我环看了一下四周:人们的呼喊是那么的真诚,那么的强烈,那么毫无掩饰的发自内心!毛主席已经不再了,那声音也不真是毛主席的声音,可民众们那么虔诚,那么执着,他们是从内心想念毛主席啊!

  

  我不用了解,不用打听,这些人群中没有达官贵人,也不会有精英富翁,有的只是一些普普通通的群众百姓。这些普通群众的呼声在一些精英人物们看来是那样的渺小,那样的微不足道!然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这样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建立了新中国,也正是这样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将会最终决定中国的未来!

  

  附文:

  

  毛主席在济南英雄山:与许世友凭吊黄祖炎
2010年12月23日 :齐鲁晚

  

  

毛主席与许世友在英雄山

  

  济南的英雄山,因毛泽东主席曾经登临而闻名;莒南县的厉家寨,因“愚公移山,改造中国”而著称;阳谷县的石门宋,因大力发展养猪事业而成典型……这些地方之所以让人耳熟能详,一举成名,都无一例外地源自同一原由,那就是当年曾得到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关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伟人虽逝,关怀永存。值此毛泽东主席诞辰117周年之际,让我们再次追寻伟人那厚重的足迹,重温那亲切的话语。

  

  毛主席缅怀烈士的山

  

  坐落于济南市南部的英雄山,古称赤霞岭,又名四里山。英雄山之名,则缘于毛泽东主席的一次追忆和缅怀。

  

  1952年金秋时节,一位伟人的足迹深深地印在了这座埋葬着一千五百多名英灵的山上他就是毛泽东主席。他的到来,是为看望曾经朝夕相处长达4年之久、一年前刚刚遇刺身亡的黄祖炎烈士的墓地的。

  

  黄祖炎,江西省南康县人,他曾两度任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同时任毛泽东主席的秘书,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了4年之久,因而两人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51年3月13日,时任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的黄祖炎,在参加山东军区文化工作座谈会观看演出时,遭反革命分子王聚民在黑暗中枪击,不幸牺牲。时年仅43岁。

  

  黄祖炎遇害的消息,迅速由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告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毛泽东闻讯后非常震惊和悲痛,立即指示由罗荣桓、罗瑞卿等组成调查组赴济南调查;从3月18日至4月19日,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毛泽东主席连续三次就此事在有关告上作出批示,这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1952年10月26日,毛泽东主席第一次踏上了济南这片热土。他的这次山东之行,除听取工作汇,察看山东各地,座谈了解情况,还有一项重要的日程,那就是凭吊黄祖炎烈士。当日下午,在听完山东分局安排的视察活动计划后,他通过询问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得知,黄祖炎的墓地在南郊的四里山上。毛泽东说:“我想去看看。自1938年初延安一别,他去赣南接陈毅下山组建新四军,到如今已经14年了。没想到那一别竟是永别。”毛主席的话语充满了惆怅和悲伤。

  

  10月27日,四里山红栌似火、松柏肃然。毛泽东主席和许世友同乘一辆轿车,沿着蜿蜒跌宕的山路匆匆向黄祖炎烈士的墓地行进。在途中,他对许世友说:“祖炎同志是个难得的人才,能文能武,为人厚道。他有很强的组织观念,工作兢兢业业,从未出现过差错。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同志团结友爱。我很怀念他。”

  

  谈话间,汽车到达了半山腰处,毛泽东主席下车步行。黄祖炎的墓地在烈士陵园的最高处,墓为拱形圆顶,花岗岩石修葺,正前方的墓碑上镌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黄祖炎之墓”的字样。毛泽东主席快步来到墓前,表情凝重地默默致哀,并深鞠一躬。许久,他轻抚着墓碑深情地说道:“祖炎同志,我来看你了!”此时,泪水已顺着他的脸颊慢慢地流下,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不禁也潸然泪下。

  

  毛泽东又缓步绕墓地一圈,满意地点点头说:“墓修得很好。山东军区的烈士抚恤工作做得不错。”许世友介绍说,济南战役牺牲的将士基本上都埋葬于此,有不少烈士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毛泽东主席又环顾四周,看到青山翠柏中遍是烈士陵墓,深有感慨地说:“青山有幸埋忠骨啊!有这么多人民英雄长眠在这里,乃此山之幸也。四里山就是英雄山啊……”由此,四里山又有了一个新的名称英雄山。此后不久,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金色大字镌刻在山顶的纪念塔上。

  

  毛泽东主席的这次悼念之举,不仅为英雄山增添了厚重的人文气息,更展示出他那崇高的人格魅力。当时,刚刚诞生三年的共和国正百废待兴,抗美援朝运动正如火如荼,而他这位举世瞩目的舵手,正日理万机地引领着共和国这艘巨轮的航向。他于百忙之中,不辞劳苦,悼念英灵,充分体现出这位历史伟人的朴素情怀和对死难烈士的深情厚意。

厉家寨纪念碑南面的毛泽东主席巨幅画像。

  

  厉家寨:

  

  毛主席树的一面旗帜

  

  1957年l0月9日,是莒南县厉家寨人无比欢欣鼓舞的日子。这一天,他们开山劈岭、整治山河的壮举得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亲笔批示。消息传来,这个深藏在沂蒙山腹地六百余年的小山村,宛如晴空里炸响了一声春雷,彻底打破了往日的宁静,人人激动万分,奔走相告。仿佛一夜间,厉家寨成了神州大地万众瞩目的中心。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听着广播里一遍遍播放着的领袖话语,看着纸上自己村庄那亲切的名字,每一位社员的心里都感到幸福无比。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小山沟里的父老乡亲,有谁能够想到,在全国各地有千千万万个像厉家寨一样普普通通的名字,纵览世界风云的毛主席竟然也关注着这小小的一隅。

  

  厉家寨,地处沂蒙山区三山五岭之间,因土地瘠薄,水源匮乏,自然条件恶劣,世世代代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1951年12月,厉家寨党总支书记厉月坤开始带领互助组深翻岭地。1955年12月,厉家寨乡l3个初级社合并成立大山高级农业社。厉月举任社长。这年冬,社员们在“劈岭填沟”,“让河水改道、让土地翻身”的行动中,仅用5个多月的时间,完全凭靠每个人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镐头一张锨,就削平了11个岭头,填平了21个大坑、300多道水沟,并将5条小河改道,从而把1000多块零碎土地连接成片,不仅扩大耕地面积l92亩,而且便于耕种和管理,创造了人间奇迹。为了抵御水旱灾害,保护农田和家园,他们又开展了闸山沟、修水库、整梯田、封山造林等多项水土保持工作,并在实践中创造了一套完整的防洪、蓄水、保土的办法,使3600亩旱田变成了旱涝保丰收的良田。由于改造了自然条件,加之在生产方面推行了各种增产措施,大山农业社的生产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l955年是丰收年,平均亩产粮食549斤。高级合作化的1956年,在发生几十年一遇的大水灾和风灾的情况下,平均亩产仍达到552.8斤。到1957年,6000多亩耕地基本深翻一遍。随后又打水井建水库,挖了一条长800米的深沟,用水车提水浇地400多亩,从此结束了厉家寨没有水浇地的历史。1957年2月,厉月举出席了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并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7年10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期间,毛泽东主席在看了中共莒南县委工作组写的《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的告后,9日,他挥动如椽大笔,在告上作出了那段彪炳史册、影响深远的批示,并印发给所有与会代表。

  

  这短短二十几个字的批示,不仅使厉家寨名声鹊起,更使厉家寨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当年10月l3日,《人民日》以《大山农业社作出农业生产建设的好榜样》为题,道了大山社的事迹,并建议各级领导机关认真总结这方面的典型经验。11月1日,中共莒南县委作出向厉家寨学习的决定。《大众日》也发表社论,号召全省学习厉家寨。12月,在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会议上,国务院授予大山农业社一面“英雄战胜了穷山恶水”的特等锦旗。1958年厉月举参加国庆观礼,再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继而,大山农业社的事迹被拍成电影,轮番播放。顿时,厉家寨成了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这短短二十几个字的批示,不仅沸腾在厉家寨人的血液里,更激荡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里。批示的发表,犹如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一道气壮山河的动员令,各行各业,城市乡村,纷纷行动起来,走厉家寨人艰苦创业之路,以战天斗地、愚公移山的精神,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一时间,南国北疆,中原西域,“愚公移山,改造中国”这八个大字,铺天盖地,遍及街衢,并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最为流行的标语之一。直到今天,一些乡村的墙壁上,还依稀能够看到这些字迹。为学典型、找差距,前来厉家寨参观学习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摩肩接踵。村内村外,田间地头,大车小辆,不绝如缕。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就多达五十多万人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面旗帜的树立,比1964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还早了7年之久。其间,山西省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分别于1958年和1965年两次来厉家寨观摩学习,因而民间有“大寨学习厉家寨”的说法。陈永贵也谦逊地称:“厉家寨治山治水整地是我的老师。”

  

  这短短二十几个字的批示,激励着厉家寨人为争取更大的胜利而奋斗不息。倍感骄傲和自豪的厉家寨人,齐刷刷地聚集到村里的英雄岭上召开大会,向党中央毛主席表决心:要以更大的决心、劲头,创造新的成绩。并提出了“三山五岭摆战场,两条河流做文章,实现农业现代化,粮油再创新高产,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新思路,千人上阵整修梯田2680亩,治理河滩、荒山1200亩,新建水库4座,渠道57里。随后几年,他们征尘未洗,血泡未愈,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会战棋盘山、石人顶,建起了龙潭沟、龙门水库等水利基本设施。

  

  这短短二十几个字的批示,不仅成为厉家寨人最珍贵的记忆,更成为一笔发展经济文化事业的宝贵财富。为铭记这段光辉历史,厉家寨在村中央的路口,树立起一座巨型纪念碑,碑身正面是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画像,背面镌刻着那段光辉的题词。虽然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但由于厉家寨人的多次修葺,如今依然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同时建起了展览馆,展出内容既有图片,又有实物,再现了厉家寨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为吸引游客,发展经济,厉家寨人以红色旅游为载体,立足本地实际,把多年整治的万亩梯田及山坡崖畔全部进行樱桃栽植,让游客在采摘樱桃的同时,感受当年厉家寨人民整山治水的万丈豪情。每年前来巡礼观光的游客达上万人次。

  

  历史将铭记一切。虽然毛泽东主席已走进历史,但在他的光辉照耀下的那些往事,将定格为永恒的记忆。周东升 毛泽东主席的亲笔批示刻写在村中央路口的纪念碑上。

标签:毛泽东   毛主席   主席   山东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