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时代抗旱亲历记(之二)——荒滩造地
毛泽东时代抗旱亲历记(之二)——荒滩造地
石镜 2010.4.16
西南干旱,牵动亿万人民的心。据人民日载,至4月8日,云、贵、桂、渝、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1.01亿亩,2088万人饮水困难。又据资料,新中国成立之前,全国仅有大中水库23座,新中国成立后,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建成水库座,其中95%以上是1977年以前建设完成的。近30年来,“全国多数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54%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溉条件”(人民日)。西南大旱,人们又想起毛主席的名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方知30年农业是吃了毛主席的老本啊。
我在毛泽东时代当过人民公社社员、工人和解放军士兵,美好的青春是与工农兵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回想起来,在那激情燃烧的年代,我当知青时曾同社员们一起抗旱,当兵时参加过支援地方学大寨改土造田和兴修水利设施建设。今天凭着记忆和日记把它们写下来,虽然是一星半点,但一叶而知秋,一滴水可见大海,千千万万个人的历史汇聚成共和国的建设史。
1973年至1977年初,我在河北、山西当兵。那时军队遵照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解放军学全国人民”的指示,除完成战备工作外,也要抽出力量积极支持地方老百姓农业学大寨的活动。我翻出尘封的军中日记,日记中难免充溢那个年代特有的语言和风格,但不失为毛泽东时代的一个真实写照。现照录如下。
1973年4月12日
南风徐徐,我使劲地把最后一锹土甩上小车,倚靠着铁锹,怀着战斗结束后特有的喜悦,望着眼前一大片付出辛勤劳动与血汗开垦出来的“军民友谊地”。
四天前,这里还是一片沿河的荒滩,上面到处堆满巨大的顽石。我想,自古以来,有谁曾想象这块不毛之地会变成今日的模样呢!
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指示。人民军队忠于党,为落实毛主席“广积粮”和“五.七”指示,为发扬光大我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为了给亲爱的祖国由军民联防筑成的万里长城添一砖一石,连队决定让我们——来自于人民的英雄战士与大草滩(注:驻地村庄)的贫下中农一道,唤醒这沉睡千年的荒滩,让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东方欲晓,雄伟的太行山上,古长城在晨曦中巍然屹立,是那么庄严。长城脚下,我们已扛着钢钎、铁镐、铁锹,推着小车向荒滩进军了。刚刚苏醒的荒滩上,一片热火朝天、生龙活虎的景象。同志们三五成群地围攻着一个个巨石,有的用钢钎撬,有的干脆挽起袖子用手搬、推,在“一、二——三”洪亮的劳动号子声中,重达几百斤的花岗石被一步步地挪到枯干的河边上,砌成一道石墙。这种劳动虽然是原始的劳动,既没有用爆破,也没有用推土机,更没有别的先进机器,用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开不出几亩地,但我们英雄的战士们清楚地知道,这是对xxx一类骗子破坏我军建设最有力的批判,是落实毛主席战略措施的具体行动,是学习大寨人战天斗地英雄气慨向大自然开战的一场激烈战斗。他们精神百倍、勇气十足,劳动号子一声比一声响亮。不论是谁,只要置于他们中间,一定会为他们精神所激励,所鼓舞,而投入忘我的劳动中去。看呀,大草滩的贫下中农在大队书记的率领下来了,一个个巨大的花岗石在叮叮当当的锤击声中被“一分为二”,接着又被分割包围“吃”掉了。人定胜天呀,花岗石再硬,哪有战士们战天斗地的决心硬。在这样的战士面前,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同志们的英雄行为更加激励了我,我脱掉棉衣,挺直腰杆,与战友们抬起几百斤的石头,一步一踏实地前进。
这是一幅何等热烈的劳动场面呀!全国亿万贫下中农、工人、干部、人民解放军,不正是这样为落实毛主席“广积粮”的战略措施干大事、创大业,出大力气,流大汗水吗!灿烂的大寨之花开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这小小的一角,不正是全国人民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为夺取今年农业大丰收而忘我劳动的缩影吗!
巨石搬完了,荒滩上遗留下无数的鹅卵石和沙土,而且高低不平。这样的地是长不出庄稼的。我们填平低洼,又从山上,从连接荒滩的地里运土来。每天每天,一车车,一锹锹,用愚公移山、燕子衔泥的精神,给荒滩披上新装。
今天,是劳动的第四天了。每天我们班只有五六个人参加战斗,每天,我都腰酸膀疼地走来,浑身无力地回去。但一摸着车把、铁锹,革命干劲倍增。
今天下午,我们班负责的这块地基本搞完,明天再整理整理就完工了。
南风吹着我的白衬衣(不,已是“黄的确凉”了)沙沙作响。望着平整的土地,想起四天前的荒滩,看着收拾工具准备下班的人们,我想起毛主席那著名的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是呀,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的革命战士,什么样的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出来呢!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