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请茅于轼再接再厉

2025-02-25 观点 评论 阅读
闻听茅于轼有点软了,不会吧?那句“我正等着他们起诉,”的话还言犹在耳,这么快就变了? 他一定知道他的那篇雄文带给他那一派的老老少少们莫大的惊喜吧。那段时间,与愤怒得要签名起诉的一方成强烈对比的另一群人,却是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他们称茅于轼为勇士,视他为脊梁。一些曾看不起他学术观点的人也为他的勇气所折服,说他是有良心的学者。他们借势高呼“要剥画皮”,看架势只等着胜券在握的领头人一胜诉,他们就立刻献给他最美的鲜花,更重要的是好挥着早已准备好的鞭子,蜂拥至纪念堂一解郁结多年的心头之恨。 想象得出茅于轼那时的心情。如果不揣冒昧,用他最恨的人的一句名言描述是比较恰当的,那就是“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又被传成“与人斗,其乐无穷”,这里用后一句就更恰当了。当然他不会承认了,或者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会羞于承认,这能理解。因此为维护他的自尊,他彼时的心情就用一个字来形容:“爽”,或两个字“快乐”、“兴奋”等,这大体应该是不错的了。 这么好的势头,怎能不乘胜而为呢? 是因为三万余人的签名让他胆怯了吗?虽然那三万有名有姓,也不至于吧? 他的支持者们说的很在理:三万人与十三亿人比算什么?实在是螳臂和蚍蜉的力量!他们自信,除了这三万多傻瓜,其余的没有十三亿也会有三亿人与他们为伍,那不是什么问题。不少人已在呼吁联名支持他们的茅老。 只是这其中许多人太低调,不留实名不说,网名也不留,这能算上一个人吗?顶多算个影子吧。难怪茅于轼泄了点底气。 不过不必气馁,组不了三亿人的支持团,三百万也行呀。再不济,对方不才区区三万人吗你们的团队多一个人也够了。还是不行的话,三千人、三百人,连影子们都加上,总差不多了吧? 何况还有那么多重量级的人物鼎力相助呢?贺卫方、胡舒立、袁腾飞、辛子陵,等等,等等,哪一个不是大名鼎鼎?还有新加入的智囊易中天,诸葛亮都不在他眼里。更有新听说的,一出场就气势不凡的什么“四野山人”。 写到这里要多说几句。笔者寡闻,今天才知道这个新秀。说是文笔了得,跟茅于轼比,更胜一筹。于是百度一下让他们兴奋至极的奇文《讨茅于轼檄》。果然是文笔含蓄而犀利,字句华丽而不空。而且通篇文言文,可见其造诣不是虚传。 遗憾的是这样的才华用在此处,纵然披着斯文风雅的外衣也难掩内在的无耻与卑鄙。 而这位山人的捧脚者们格外的高兴,仿佛三伏天吃了凉西瓜,别提有多过瘾了。尤其让他们开心的是乌有误登了这难得的文章。 瞧把他们一个个乐得不知怎样表达才好了。 想来他们是以谁更无耻谁更有水平为标准的。看他们拿着下流当本事,为用雕虫小技骗得别人的信任而得意的样子,这类人的品行也就可见一斑了。 还是言归正传,帮茅于轼树立点信心吧。 支持茅于轼的声音迄今为止,从来没断过。这些人们也是想着各种办法来助他。 比如眼睛紧盯着起诉方,只要有攻击点,绝不放过。有先生对孔庆东、张宏良等人不但签名还要标出头衔大为不满,他说,你们签上名字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说是北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呢?他的意思是不该标出这些头衔炫耀,亦或吓人。他有他的道理吧。同样的事,我的看法却有所不同。我想也许是考虑中国同名同姓者太多,故而标上头衔以表示签名者是此孔庆东,而非某个地方可能有的彼孔庆东;是此张宏良,而非某个地方可能有的彼张宏良。所以在我看来,这倒正是一种负责任,敢担当的做法。 还有就是对起诉的什么名义呀、程序呀等等诟病的也是不少。有一天,法学专家巩献田先生发文,从专业角度论证了起诉的合法性,即在转载该文的一家网站上遭到围攻。那个情形很像一群恶狼围着一只羊,根本不听羊在说什么。它们只做一件事:叫骂;它们只有一个目的:吃掉羊。 说一千道一万,是想让茅于轼了解他的力量并不弱。退一万步说,即使支持者们都缩起头,他不还有最有威力的核武器--证据吗?足以顶得上雄兵千千万了。 退两万步说,法院不受理、不立案、不开庭--但愿不会这样,相信很多人都不想是这样的结果,但是谁知道呢?万一呢?所以即使这样,也请茅于轼用别的办法把手握的证据公布出来,只要他有证据,相信做到这点并不难。 总而言之,希望茅于轼不要惧怕对面的挑战,不要辜负身后的期待。再接再厉、勇士到底。 要坚信一点:是非不辨不清,真理越辩越明。
标签:他们   他的   人的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