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9%
如何看待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9%
黄真
新年伊始,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两组重要的统计数据。
一是对2007年中国GDP数据的最终核实结果表明,按现价计算的2007年GDP总量为亿元,比初步核实数增加了7776亿元,按不变价计算的增长率为13.0%,比初步核实数提高了1.1个百分点。
二是发布了2008年中国经济运行的初步核算结果,按现价计算的GDP总量为亿元,按不变价计算的增长率为9.0%。其中,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三季度增长9.0%,四季度增长6.8%。
当然,经过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后,2007年各季度经济增长率、2008年GDP总量及各季度经济增长率还将有所调整。但从初步核算的结果来看,应该说,2008年中国经济明显处于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一个转折性年份——经济增长速度呈现逐季加快回落之势,年度经济增长速度回落4个百分点;而季度增长率自2007年第二季度的12.6%(初步核实数)一路滑落至2008年第四季度的6.8%(初步核算数),共下降5.8个百分点。
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来看,2008年堪称是中国经济内外发展环境异常趋紧、经济运行复杂多变、宏观调控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不仅经济增长步伐逐季放缓,股票市场价格指数也一路滑坡,物价走势如同坐上了“过山车”,微观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企业利润增幅下降,亏损企业亏损额上升,相当一批出口导向型企业关闭,就业形势陡然趋紧,宏观调控基调一年之中数度调整。
尽管如此,在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肆虐下,环顾周边,放眼世界,9.0%仍然是令世界各国为之仰慕的一个高速度,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表现仍然可圈可点。特别地,在当前全球经济陷入困顿、复苏预期不足之时,中国经济增长将是重振世界经济的信心所系、力量之源。
冷静看待一年来中国经济走过的不平凡历程,理性分析经济发展当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难,对于认识和把握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宏观经济运行复杂多变
综观2008年宏观经济运行,总的态势是基于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趋紧,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相对下降,价格走势高位回落,生产步伐放缓,国际收支顺差增额缩小,经济增长速度高位逐季下滑,经济运行由热转凉进而趋冷,就业压力增大,总体经济运行在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的态势下潜伏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总体下降。
从出口需求来看,外贸出口额亿美元,名义增长17.2%,扣除出口价格上涨因素后,出口数量实际增长7%左右。不仅名义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8.5个百分点,而且实际出口增幅约低12个百分点。
从投资需求来看,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比上年增长25.5% ,名义增长水平较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但扣除投资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水平则至少下降6.5个百分点。
消费需求或可乐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速加快4.8个百分点。扣除同期商品零售价格上涨因素后,实际增长14.7%,增幅仍高于上年同期2.2个百分点。无论是名义增长还是扣除了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均要高于上年同期。但由于多年以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当中,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的占比不高,因此,尽管消费需求扩张有所加快,但因当前出口和投资实际需求下滑更快,总体来看,需求动力还是相对不足的。
——受需求拉动力不足影响,生产步伐放缓。
从三次产业角度来看,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9.3%,回落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5%,回落4.3个百分点。只有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5%,同比则加快1.8个百分点。由于整个第一产业增加值在现价GDP份额中只占到一成多,因此,二、三产业生产增速回落,显示出商品和服务的总体产出增长水平是放缓的。
从对GDP增长有重要影响的工业生产情况来看,按可比价格计算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年累计增长12.9%,较上年同期回落5.6个百分点。其中,11月当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增速回落11.9个百分点;但12月增长5.7%,增速回落11.7个百分点,显示出一些积极的变化。
——价格总体形势高位逆转,迅速回落。
继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股票市场价格指数在2007年第四季度先行下跌之后,几乎所有的主要价格指数月度增速在2008年1-8月间相继达到本轮涨价周期的峰值后,转而下行,形成了一系列价格走势拐点:
2008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涨幅从1月的11.3%回落到12月同比下降0.4%;全国主要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从第一季度的25.5%回落至第三季度的12.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从3月的8.7%回落至12月的1.2%;商品零售价格涨幅从4月的8.1%回落至11月的3.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涨幅从第二季度的11.3%,回落至第三季度的11.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从8月的15.4%回落到11月的4.7%;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从8月的10.1%回落至12月份同比下降1.1%。
——经济增长速度逐季回落。
据初步核算的结果,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0%,比上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2%,三季度增长9%,四季度增长6.8%,呈出逐季加速回落之势。
从经济增长周期角度观察,自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季度GDP增长已经连续6个季度回落,到2008年第三季度累计回落5.8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季度回落1.0个百分点。商品和服务总体产出速度的加快下滑,表明经济运行已经进入了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下行区间。
——国际收支顺差增额减少。
2008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3亿美元,较年初新增4177.81亿美元,但与2007年新增额相比,则下降了9.6%。这与上年同期86.7%的增长相比,形成了鲜明反差。从新增外汇储备的季度比较来看,二、三、四季度当季新增外汇储备实际上是负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3%、-4.2%和-57.3%。
——经济运行由偏热转凉,进而趋冷。
经济运行由偏热转凉进而趋冷,不仅从各类价格月度或季度走势相继出现拐点,进而加速下行中得到了反映,而且从货币供给增长放缓方面也得到了数据印证。从反映社会总需求的货币供应量指标看,12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7.82%,狭义货币M1增长9.06%,增速分别较上年同期提高1.08个和回落11.99个百分点。尤其是M2与M1增速之差,由2007年8月的负4.7个百分点转变为2008年5月的正0.2个百分点,进而转变为12月末的正8.78个百分点,表明经济活跃度下降。
从投资需求来看,2008年1-10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仅增长3.2%。而11月当月增长26.7%,使得1-11月累计增速为5.4%,这可能与近期中央集中速批投资基建项目有关。
另外,从外部需求来看,11月份,外贸进出口双双出现负增长,其中出口下降2.2%,进口下降17.9%。而上一次出口负增长现象则是发生在7年前的2001年6月。
——三大收入增幅减缓,企业困难增多,就业形势趋紧。
从企业、国家和居民三大收入增长情况来看,增幅减缓。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9%,增幅回落31.8个百分点。1-12月份全国财政收入累计为.9亿元,同比增长19.5%,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了12.9个百分点。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增长1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较上年回落3.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比上年增长1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较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
受需求不足、价格波动以及政策调整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微观企业经营面临困难,盈利水平下降,部分企业倒闭,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年底尚有近百万大学毕业生需要找工作;春节前,据对几个典型农民工输出大省的调查,近5%的外出打工农民工因其所在的工厂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停产、半停产而回家。从全国来看,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约有两亿人,其中跨省流动的占六成,而由于金融危机回乡的,到目前为止是1200万人。
——宏观调控主基调一波三折。
从年初的“双防”到年中的“一保一控”,到9月的“保增长”,11月又提出“保增长、扩内需”,最终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在一年之中,宏观调控主基调出现如此频繁的调整,反映出宏观经济环境的错综复杂、经济走势的急剧变化以及宏观决策难度在空前加大。
冷静分析经济运行复杂多变的深层次原因
从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来看,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及其货币当局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救助措施,但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在2008年又有了新的纵深发展,突出表现为三个层面:
一是美元贬值预期导致国际货币与价格体系严重失序,基础商品价格暴涨,通货膨胀迅速蔓延全球。我国CPI月度涨幅于2008年2月达到8.7%的最高值,并在8%的涨幅平台上持续了3个月。
二是随着次贷危机向信用危机转化,进一步演化成一场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人们的经济发展信心顿挫,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相继走向衰退,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日益萎缩。
三是危机爆发后,出于债务清偿、资金避险以及各经济体纷纷采取扩张性货币财政政策等因素的交织影响,使得价格走势进一步复杂化。在经济整体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既有走向通缩的趋势,也潜伏着滞胀的因素,加大了宏观决策的难度。
从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部环境因素来看,2008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多事之秋,年初即遇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旋即又有藏独势力挑起的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5月份又遭遇特大地震灾害,8月、9月相继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接着又出现了食品安全风波,如此等等。这些接踵而至的灾害、事件、风波以及大型盛会,客观上对于经济发展或多或少都有影响。
从经济增长周期自身的规律性因素来看,本轮经济增长周期始于2002年下半年,主要是缘于出口快速增长和中国“入世”后FDI直接投资扩张的外需拉动。中国GDP年度增长在两位数以上平台已经持续了4年之久,于2007年达到13.0%的峰值水平,而全球经济增长已在2006年见顶。因此,2008年经济增长趋向回落,有其自身的大周期运行的规律性因素。
从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因素来看,在经济增长仍在高位运行的同时,面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货币与价格体系严重失序及其带来的外汇储备激增和输入性通货膨胀所导致的新一轮物价上涨局面,2007年末宏观调控定下的主基调是“双防”(防经济过热,防物价全面上涨),因此货币政策是从紧的,对总需求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尽管2008年7月以后,宏观调控主基调适时调转为“一保一控”,随着形势的发展,9月以后又更多地强调“保增长”,但由于国际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和价格走势总体逆转,经济增长还是出现了惯性下滑。
因此,可以判断,正是以上四大因素叠加的综合影响,导致了中国经济运行轨迹在一年之中竟然出现了由热转凉进而趋冷的突变,导致宏观调控主基调一年之中的多次变调。
客观评价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9%
判断和评价2008年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既要置身于整个经济周期来观察,更不能脱离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背景。2008年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同样也是世界经济发展进程当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
如果说2007年是美国次贷危机引爆之年,那么,2008年就是次贷危机冲击波的大辐射之年。次贷危机的“金融核弹”,不仅炸垮了建立在房地产抵押贷款基础上的金融衍生品大厦,而且也从根本上动摇了自2002年以来主要依赖房地产市场繁荣拉动的本轮世界经济增长周期,使得本轮全球经济增长周期的峰值之年最终定格在2006年。
前不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全球经济展望告中指出,鉴于其30个成员国(主要是发达国家)中有21个国家正面临长期经济衰退,发达国家经济将在2009年全年下降0.4%,这将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达国家经济首次出现全年负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1月28日公布的最新数据将2008年全球经济增幅调整为3.4%,其中发达经济体的经济仅增长1%。同时,IMF还预测2009年将进一步放缓至0.5%,而IMF认为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分水岭指标是跌破3%。
在这样的全球大背景下,能够保持9%以上的经济增长,应该说,中国经济社会的总体运行仍然是可圈可点的。特别是一年来,中国接连经历了一些难以预料、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成功夺取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斗争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功举办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我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局面,社会总体稳定,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客观地看,在历史罕见的挑战和风险面前能够取得这些成就,既难能可贵,又来之不易。
当然,也要清醒地看到,作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副产品之一,紧随而来的石油等基础商品泡沫,在全球金融机构加速解杠杆效应的过程中急剧膨胀之后,也终于在2008年年中被挤破。基础商品泡沫破灭与2008年9月份次贷危机第二轮大爆发相互共振所形成的巨大冲击波,再一次经由货币运动、商品运动和价格运动三大渠道,从虚拟经济向实质经济辐射,使得全球经济特别是主要发达经济体很快完成了由吞噬货币的“流动性黑洞”现象向“流动性偏好陷阱”状态的转换。金融机构普遍放贷信心不足,金融体系出现梗阻,投资、消费和生产信心严重不足,人们持币倾向加重,扩张性货币政策失效,经济不断走向衰退。这对于进出口总额已经相当于GDP总量2/3的中国经济而言,由于外贸依存度是如此之高,意味着中国经济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大势而独善其身。
只是由于中国在金融管制方面的谨慎因素,在相当程度上暂时减缓了次贷危机对于金融层面的直接冲击,但在实质经济领域,这种冲击还是经由价格运动和商品进出口直接传导进来了。虽然反映到生产和投资领域必然要经过一段时滞效应,但进入2008年第三季度后,这种冲击从一系列主要统计指标的增速变化上就已经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了。
如果说2006年是本轮全球经济增长周期的峰值之年,那么,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季下滑的趋势就在于确认了中国经济本轮增长周期的高峰之年是2007年,峰值定格在13.0%。而2008年将成为中国经济本轮增长周期转向下行趋势的拐点之年。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