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宁:中国该如何摆脱“看美元脸色”的尴尬
步入十月以来,全球资本市场表现活跃,以黄金、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连笔者7月13日在上海演讲时推介过的天胶期货、郑糖期货都在飙升一轮后,再度从回落走势中强势回升。
但是,这都是表象,在这种貌似热闹的各自表演中,其中核心要素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元——十月后的美元指数如同霜打了的茄子,不仅中止了反弹,而且叠创新低,大有直奔08年3月的70最低点之势。
于是,黄金率先飙涨且创出新高,竟比笔者在7月28日向朋友们推介时涨了近140美元。而且,更值得关注的是,如果说我在9月4日的《赢家大道》一文里戏称其当时的突破性走势为“抛开美元闹革命”的话,那么黄金在我们的“黄金假期”前后的表现便和美元密切相连了。可以说,黄金期货的这种走势代表了所有大宗商品近期走势的原动力,即不是需求增加,而是美元走软。
甚至,美元的走势还影响到了道琼斯指数的走势,也就是说,在我看来,近期美股走势的强劲动力源除了部分上市公司业绩有所恢复外,其实更多的也来自其以美元计价的“跷跷板效应”。因为大家都明白,高盛、苹果等等上市公司业绩之所以增长了,主因还是去年的基数太低,而且美国政府还迫于压力调整了会计规则。更不用说,高盛、摩根大通的收益中很大一块是来自于经济衰退后的金融投机收益了。当然,从市场治理角度看,美国政府倒是也没闲着,其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虽不能称之为迅疾,但相比于我国只侧重于释放流动性、维护高房价,已经又走到了全球前列。
到此为止,我们便看到了市场博弈的核心,这个核心便是美元。因为美元便是美国,便是美国的政策导向,便是美国的命运。而把这一博弈延伸到中国,便是人民币的走向和中国的外贸。可以说,中国、中国经济、中国资本市场的命运也和美元密切相关。事实上,中国楼市之所以在经历了“金七月”后还能勉强维持,除了央企拼命制造地王托市外,主要便得益于美元的欲振乏力还没导致资金从中国大幅撤离。
中国股市也一样,除了因为创业板的粉饰需求暂时缓解了下跌之外,得益于美元走势的房产股和有色股的止跌回升也是重要原因,否则,大盘早已泻至2300一线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意图逼迫人民币升值的美元拯救了中国股楼二市,是贸易保护需求维持着股楼二市,而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经济复苏”。因为从9月央企利润环比下滑、第二产业电力需求的相对疲弱以及以“国进民退”为表现特征的民间投资式微便可看出,经济复苏步履沉重,复苏的“信心”反倒是苦苦支撑局面的大旗了——真能长久地“虚则实之”么?
可以看出,虽然“率先复苏”在中国喊得最响,我国的经济数据也看上去很美,但复苏的关键枢纽却在美元,在美国,在大洋彼岸的欧美。相反,就像中国经济对房子的“投资性依赖”太强一样,中国的复苏进程也很大程度上难以走出“独立行情”。
也正因如此,对中国而言,目前最迫切的任务理应不是什么“保8”或维持数字繁荣,而是调整经济和分配结构,像巴西那样还富于民,还富于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基层百姓,从制度变革上入手扭转目前看美元脸色行事的被动局面。
否则,一俟美国政府走出衰退,美元走强,资金回流美国,则中国股楼二市的泡沫便无法维持,中国经济复苏步伐也便可能戛然而止,就像A股目前靠“创业”拼力维系出的“秋老虎行情”一样。
注:“秋老虎”是我国民间指立秋以后短期回热天气,持续日数约7-15天。这种天气出现的原因是南退后的副热带高压又再度控制江淮及附近地区,形成连日晴朗、日射强烈,重新出现暑热天气,人们感到炎热难受,故称“秋老虎”。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