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办没有祖国:中投准备拯救美国
新华网北京9月19日专电(记者安蓓)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高层19日回应中投接洽收购摩根士丹利股份的消息时称,目前关于中投收购美国金融机构的市场传闻很多,中投对于海外投资始终坚持审慎的态度,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两大投行当前资本充足率良好,可以独立解决面临的问题。
这位高层人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美国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恐慌心理蔓延,除非美国政府出手,仅靠一家海外金融机构注资无法解决美国金融市场面临的流动性短缺问题。
他强调,美国政府对于外国投资者进入审查严格,门槛很高,对金融股权的控制和保护尤其严格,如果外资进行金融机构股权收购,面临的障碍将很大。
近期有媒体道,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正在和美国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接洽,增持后者的股份最高至49%。有消息称,摩根士丹利也在与美国第四大银行美联银行洽谈合并事宜。中信集团也是与摩根士丹利接洽股份出售事宜的公司之一。
中信集团负责新闻发布的工作人员19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称,未获得中信谈判收购摩根士丹利股份的有关消息。
摩根士丹利中国负责媒体公关的工作人员同日表示,当前关于摩根士丹利与海外金融机构接洽寻求合作伙伴的事情,公司不进行任何评论。
摩根士丹利近日发布财称,其第三财季实现利润14.3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15.4亿美元相比下降7%,出现小幅下滑;营业收入为80.5亿美元,略高于上年同期的79.6亿美元。
由于市场投资者对美国金融业前景担忧加剧,美国仅存的两大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公司的股票价格在17日分别下挫14%和24%,其中摩根士丹利的股价跌至1998年以来的最低点。
美国五大投行中,贝尔斯登已被摩根大通收购,美林被美国银行收归麾下,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能否经受此轮金融动荡冲击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中国增持149亿美元美国国债 仍是第二大持有国2008年09月18日 08:27中国证券【大 中 小】【打印】美国财政部最新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TIC)告显示,截至今年7月,中国共持有美国国债5187亿美元,较6月份大幅增持149亿美元。
截至7月份,中国仍是美国国债第二大持有国。同期,日本持有美国国债最多,为5934亿美元,较上月增持96亿美元;英国为第三大持有国,规模为2908亿美元,较上月增持104亿美元。
中行23亿收购洛希尔银行20%股权 将成第二大股东2008年09月19日 08:12证券时【大 中 小】【打印】本讯 中国银行昨日晚间宣布,以2.363亿欧元(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总对价收购法国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的经扩大股权,收购完成后将成为该银行第二大股东。这是中国商业银行对欧洲银行进行的首例战略投资交易。
根据双方共同签署的长期战略投资及业务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拓包括中、法及其它战略地区在内的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
本次交易中,中国银行将通过收购原股东所持老股(约占洛希尔银行股份10%)并认购洛希尔银行增发的新股,出资2.363亿欧元,持有洛希尔银行20%的股份。认购股份和出售股份的价格均为每股190.49欧元,认购资金由中国银行自有资金支付。交易完成后,洛希尔家族持有该银行74.19%的股份,中国银行持有20%的股份,剩余部分由洛希尔银行管理层和员工持有。
通过此次投资,中国银行将获得参与洛希尔银行公司治理和经营的相应权力,尤其是将向洛希尔银行董事会委派两名董事。投资的完成仍有待获得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
据悉,截至去年12月31日,洛希尔银行总资产为32.08亿欧元,负债28.12亿欧元,所有者权益3.96亿欧元,未经调整税后净利润1.05亿欧元。自1998年以来,洛希尔银行管理的资产年均增长20%,2007年末管理资产总值达到296亿欧元,全年净资产流入达26.6亿欧元。
在资产管理业务合作方面,双方将利用各自优势,在中、法两国开发和分销如QDII、QFII等金融理财产品,并将在中、法两地之外共同寻求资产管理投资机会,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潜在的私募股权投资机会。
在私人银行业务合作方面,中国银行将充分发挥洛希尔银行在管理HNWI(高资产净值人士)资产方面的优势,以及其为家族中小企业和家庭办公室提供投资战略和顾问服务的丰富经验,通过专门实施B-to-B-to-C模式进一步加强中国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
关于洛希尔银行
洛希尔银行于1953年由Edmond de Rothschild创建,目前其子Benjamin de Rothschild为控股股东,是LCF Rothschild 集团旗下公司。
该行主要在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从事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在欧洲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该行拥有2500名员工,250多名投资经理(机构和私人),并在全世界拥有30多家分支机构。截至去年底,LCF Rothschild集团管理资产数量达到1000亿欧元左右。
洛希尔银行业务主要围绕资产管理和私人银行两个方面开展,并加入了产权交易、财务顾问以及发行支持等服务。
大摩骨牌效应:上海高端物业惊现大跌价本记者 刘翼 见习记者 陈捷上海道2008-9-2002:00:00摩根士丹利抛售上海物业的计划似已引起连锁反应。
“上海滩花园,最后一栋,最低200万。”9月19日,一条图文并茂的楼盘促销短信发送到许多人的手机里。记者致电上海滩花园售楼处,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9日放出来的楼盘价格在3万-3.3万元之间,而3、4月时其售价高达4.2万-4.5万。
而就在前一天,突然有媒体曝出,由于身陷美国次贷危机,大摩计划出售在沪四处高端物业,回身救急。此举在房地产界引起震动,业界人士担心,大摩此举将导致高端物业开发商的信心溃退。尤其令市场人士担忧的是,是否会有更多的外资机构套现所持高端物业?高端物业的价格下跌会不会引起整个房地产行业自上而下的溃退?
高端物业跌价
上海地产界此前流行的说法是,高端物业不败。
华润置地上海滩花园正是沪上高端物业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项目,其物业位置与质量均属上乘,紧邻上海滩黄浦江,北距外滩1.8公里,南邻世博会主场地2公里。但仅隔半年,其售价就从每平米4.5万元骤然下滑到3万元。
记者来到售楼现场发现,尽管促销短信、媒体广告已经刊出,但现场咨询的购房人士仍寥寥无几。销售人员称,周末人会更多。他表示,此次价格较数月前推出的单位更为优惠,是因为所售楼号“位于中华路与紫霞路的交叉口,未来将有9号线经过,会比较吵闹。”,且属于67-137平方米的小户型,而之前的单位售价在4万以上的属于大户型。对于豪宅来说,大户型价格要超过小户型。
虽然华润置地销售人员和公关部人士都一致否认此次促销是“真降价”,“跟大摩的欲抛售计划无关。”但在外人眼中,此次所售楼号的地理位置与之前的相比其实相差不大,此次促销难免予人降价之嫌。
据记者了解,华润置地在上海、北京均有多出高档物业待售,北京的凤凰城二期售价每平米1.8万元,置地公馆和置地公寓售价每平米分别为4万元、3万元。业界人士估计,类似上海滩花园的促销手法很可能会在华润置地的其他楼盘上演。
自去年以来,上海房地产开始呈现量缩价挺的状态。各房地产研究机构、二手中介、各楼盘售楼人员反复向购房人灌输看多逻辑:刚性需求旺盛,上海的房价绝不会跌。
然而,从8月开始,上海的楼价开始明显下跌。万科7.5折的促销举措最为典型,在南京等地,恒大等房地产商也开始公开降价。
但房地产商、二手中介仍然坚持一个观点,高端物业由于价格弹性不大,降价空间有限。之所以这么坚持,或许也和高端物业对整个房地产的影响力有关。
“高端物业的降价对整个房地产冲击力度更大,如果4.5万的房子降到了3万,那么原来定价3万的房子怎么办?如果3万的房子降价到2万,那么原来2万的房子又将如何?开放商为了求生存,只能采取跟进降价的策略。”上海一券商房地产分析师向记者表示。
外资冲击远未结束
由于外资机构在华投资房地产多为高端楼盘,且动辄数亿美元整栋楼盘收购,其一举一动被业界视为风向标。以往的经验是,外资购某楼盘后,其周围的楼盘鸡犬升天。但适逢危机,外资一旦反向出售,市场亦闻之色变。难道大摩正是推倒这块多米诺骨排的人?
9月18日,大摩计划出售所持有上海多处物业的消息曝出后,立即引起业界震动。
“之前,对外资抄底还抱有希望,现在这个愿望肯定要落空了。”上述券商分析师告诉记者,“3、4月的时候,外资投行还在四处寻觅优质项目,买入意愿十分强烈。但现在他们也是自身难保,持有的物业不出售就已经是天大的利好了。”
该分析师也承认,尽管外资的动向较为引人关注,但更多的体现在心理层面,还未形成直接冲击。
据不完全统计,有数家外资机构自2003年开始进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四处出手收罗优质项目,购入金额在350亿元人民币以上。市场人士估计,由于近年房价连续上涨,至今市值已经上涨数倍,估计总市值在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
身陷次贷危机的外资金融机构如何处置在中国的房地产,目前尚没有一致性结论。但毫无疑问的是,面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美国危机蔓延,以及中国经济未来几年的不确定性,外资金融机构已经改变前期的收购、持有策略。
“海外投行的倒闭、裁员也导致了其在华高管层剧烈减少,原来数百万年薪养一个总裁的局面将不复存在,这就导致了高端物业的需求必定会下降。”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全球救赎中的美国利益与中国机会2008年09月19日 06:39东方早【大 中 小】【打印】2008年9月18日,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银行、瑞士央行、加拿大央行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共同宣布,为了避免当前的金融动荡发展成一场全球性的灾难,通过外汇互换,向短期信贷市场注入2470亿美元流动性资金,以联合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救赎愈演愈烈的美国金融危机问题。
这是以美元为主的货币自救,是世界上拥有最庞大金融资产的国际经济体系之间的利益博弈和发展力量的巅峰对决。然而,多国救赎也的确解决了美联储信贷的可获得性和综合成本,可以有效地提高美元的流动性。同时,美联储也通过这次事件,改变了全球公众对美元信贷状况和美元币值的合理预期。当然,参与救赎的多国也直接避免了美国政府接管大量危机资产,以致形成美国衰落、全球各个核心经济体系共同崩溃的可能。
这个事件的焦点并不在于美国低下了世界顶端权力的高傲的头,而在于表达了美国将采取积极的全球化手段重建现有的50万亿美元金融资产的全新架构的战略轮廓和社会意志。
负债创造的经济增长
美国历史上已经两次通过掌控货币体系主导了世界的核心运转。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资讯,行情)脱钩,此后,美国开创性地建立了美元纸币的运转体系,构建了新型的美国经济体系的核心,也即:美元纸币体系核心运转+消费经济+国家负债管理和减税刺激+高技术、高服务经略+全球增长管理+危机转型的六级经济立国结构,从其实质而言也就是造钱、花钱、借钱和圈钱的纸币体系运转。这是美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力量,也是美国立国200多年以来的最高经济成果。这个体系解决了美国以高负债的形式推动经济扩张的发展模式。当代的美国是建立在负债基础之上的超真实的联合组装体,是世界上的负债大王,大脑是美国的,心脏可能是中国和日本的。负债创造了美国经济的增长,营造了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低利率和金融工具的活跃习惯,因此,美国的经济增长是一种金融魔法创造的增长。这种增长是迟早要出问题的。
美国无力独立解决危机
目前美国的金融资产是高杠杆造就的风险体系,两房、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比率分别从1.5、3到8不等,形成了预期收入与当期收入的不合理转换,雷曼的破产是次要的,在未来六个月内花旗银行也可能随时爆发危机,抑或一分为三。其他的大型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也存在隐忧,这使美国金融机构可能出现五六万亿美元的危机资产。然而,截至2008年4月30日,美国政府的负债已达到.01亿美元,占到了GDP的60﹪以上,美国通过联邦债务化解危机的能力最多不过三四万亿美元,因此依靠自身的力量已经解决不了自身的危机了,美国必须依靠其他国家解决这次金融危机。
对于美国的领导者而言:金融机构是可以破产的,金融资产也是可以打折出售的,但是,美元的国际本位制是不能放弃的,以美元来经营美国利益的运转模式是不能改变的,而成功地在全球范围内运转美元本位制是美国财富增长的核心,以美元纸币换取全世界最有价值的实体资源是其关键。美国这次借助多国救赎的目的就是要保卫美元的统治地位,然后可以处理非优质的金融资产,使美国更有竞争力。
中国应参与救赎
美国的利益代表是美元,美国享受了一国本位币与国际本位币重叠结合的好处,即世界使用美元,美国生产美元,信用造就美元,美国成为经营美元纸币的全球发钞银行。美国通过发钞权造就的纸币就可以换取世界上任何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由此美元构成了美国霸权的核心。这个货币制度美国是不会放弃的,为了保卫这个制度联合其他央行救赎就是必要的策略了,这个联合的最重要的利益平衡点就是使美国的危机进入全球化的可控性,同时确保美国的危机资产通过市场化方式出售和买卖,这将大规模地调整全球资产价格,形成新的造富机会。
因此,这次全球金融体系的利益调整,中国是应该参加的,以中国的美元资产储备,美联储也不可能不与中国保持密切的救赎联系,中国应该是这次全球救赎行动不在名单的参加国,为此,要参与好这次全球金融利益的分配就必须练好内功,果断地启动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一切可能的作为,挽救中国的资本市场,形成对美元资产的套利机制。
虚拟经济、全球化拓展、创新产业、公共服务、要素商品化应该成为中国新经济增长点。
中国经济目前出现的问题,其实质不是汇率问题,也不是利率问题,更不简单的是楼市泡沫和通胀压迫问题,而是中国目前运转的国际和国内分工机制出现了问题,改造这个机制才是中国利益调整的核心点,也是中国利益的最大化。中国控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增长必须寻求货币政策以外的途径。
从目前看来,重构中国经济的增长点是极为迫切的,应将构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柱从投资拉动、对外出口、内需增长三个方面扩展到包括虚拟经济、全球化拓展、创新产业、公共服务、要素商品化八个方面,由此启动中国经济增长和实现信贷扩张。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前三个方面已做得比较好,后五个方面也处于发展阶段。
为此,未来五年依靠货币市场和储蓄体系增加45万亿~60万亿的信贷投放总量是必要的,也是中国可以办到的。在这个运转人民币纸币本位制的大战略中,中国经济应该逐步进入市场经济为主的框架中,传统的宏观调控政策应该与时俱进地改变。 (系《中国改革》杂志学术顾问)
条留言